幻灯片 1第一部分 知 识 视 角 专案突破 名师诊断 对点集训 决胜高考 ---- 幻灯片 2【考情预测】 ---- 幻灯片 3续表 ---- 幻灯片 4续表 ---- 幻灯片 51.对分封制的考查主要从分封的对象、内容、影响等角度命题,预计 考查以史地结合、古今结合为切入点,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2.对宗法制的考查,集中在宗法制的内涵、核心及对后世的影响上。 命题有三类:一是祭祖、家族牌匾、家谱;二是亲疏远近、家国一 体、忠孝观念;三是嫡长子继承制的表现。 3.对小农经济的考查预计会以图片、表格等形式作为切入点,考查 其形成的原因、地位、特点及其评价;还将从耕作方式的演变历程 及影响,土地制度变化的表现、特征及影响,小农经济与封建专制制 度、科技思想、人们生活观念的内在联系等角度命题。 ---- 幻灯片 64.对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考查预计会从史籍记载、文物遗迹等 方面切入,考查商业发展的状况及原因等。 5.对百家争鸣的考查,集中在对道、墨、儒、法四家代表人物及其 主张的理解,四家的主张及各家主张的异同点比较,从时代特征和阶 级立场上理解认识各家主张。 ---- 幻灯片 7  【网络特征】 ---- 幻灯片 8  【诊断平台】 1.(2012·浙江文综)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 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 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     )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 幻灯片 92.(2012·广东文综)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 有利的证据是 (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答案】    D ---- 幻灯片 103.(2012·江苏历史)《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 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 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答案】    C ---- 幻灯片 114.(2012·海南历史)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 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答案】    B ---- 幻灯片 12【诊断参考】 知识缺陷 ●不能全面把握“分封制”这一历史概念,尤其是对分封制的特点 和影响把握不准。 ●对我国古代的耕作方式记忆、理解不准确。 ●对我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方式把握不准,尤其是官营手工业 的特点。 ●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理解不深刻。 ---- 幻灯片 13技能缺陷 ●迁移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熟练。 如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鲁国是姬姓封国,而由材料中“同姓不 婚”“鲁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也是姬姓封国,因此晋 燕两国不可以通婚,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 婚,③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④正确。 ●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不足。 如第2题,关键信息:商代、牛耕。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不足以证明商代出现牛耕;《诗经》是春秋晚期的作品;冉耕为春秋时期的人物;甲骨文是商代文字,具备象形特征。相较而言,D项是最有利的证据。 ---- 幻灯片 14●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足。 如第3题,题干材料反映了当时有“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 抟埴”等主要手工业部门,如“攻木之工”详细地记载了车的制 作方法,“攻金之工”介绍了青铜合金配比的知识等,这表明当时官 营手工业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如第4题,首先要理解材料中“上”和“民”的关系,主要是指统治 者与百姓的关系,实行“礼”“义”“信”即“仁政”,人民就会服 从统治者,故材料体现的是仁政思想。 ---- 幻灯片 15  【主干知识】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 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制度初创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 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一、政治方面:是传统政治文明的萌生阶段。 1.夏商时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西周时期发展为宗法制的嫡长子 继承制,使最高统治权力的传承秩序基本形成。 ---- 幻灯片 162.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构成一种完整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地方管理制度。同时,它确立了严格的等级管理秩序,有利于保证贵族的特权和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使这种固有的权力秩序被打破,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各国纷纷开始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二、经济方面:是传统农耕经济的定型时期。 1.生产工具: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方式 的转变。 ---- 幻灯片 172.经营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自耕农的发展过程,以家庭为 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 代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3.土地制度:经历了由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过程,封建土 地私有制开始形成。 4.经济政策:从西周时期“工商食官”,到春秋战国时期大商人的出现。 5.手工业:商周时期,青铜器盛行。 ---- 幻灯片 18三、思想文化方面:是传统文明的奠基时期。 1.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道纷纷登场,提出各种治国方案和思 想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具有浓厚农耕文明特色的古代科技得到发展。 3.《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浪漫而古拙。 ---- 幻灯片 19【隐性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社会流动主要体现为楚王族集团的变动和士 阶层的流动,其中既有旧贵族的衰落和新贵族的兴起,也有楚人才的 外流和异族人的流入。相对而言,战国时期楚国社会的流动性比春 秋时期要强,但没有形成合理的流动机制,封君制成为社会流动的一 大障碍。 ——李义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社会流动及评价》 ---- 幻灯片 20解说: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某一种社会地位转移到另一种社会 地位的现象。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士人阶层 壮大,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而形成了我国历史上较大的一次 “社会流动”。 ---- 幻灯片 21【重点探究】 一、宗法制的内涵及影响 1.内涵:宗法制是用来规定宗族内嫡庶亲疏的办法,通过确立和巩固 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权力和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宗法制是 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是 嫡长子继承制。 2.影响 (1)对西周的影响: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基础和核心,最高统治权 即王权的确立及承传运作、地方各级统治权的确立及承传运作,均 ---- 幻灯片 22依据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王位世袭制和分封制,构建起从上到 下、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统治网络。 (2)对后世的影响 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也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的 皇位继承的嫡长子继承制等原则的形成。 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 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 法制的历史遗存。 ---- 幻灯片 23      (2012·盐城模拟)《吕氏春秋》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 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生微 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 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故纣为后。’”上述材料 最能说明 (     ) A.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 B.商纣因得到大臣的支持得以继位 C.商王对于王位继承的发言权很少 D.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答案】    D ---- 幻灯片 24二、对小农经济的理解 1.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2)伴随着生产工具不断进步。 (3)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 然经济。 (4)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 幻灯片 252.影响 (1)积极影响:自给自足,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 的发展,也是中国古代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封建社会形 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有利于经济发 展和社会进步。 (2)消极影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弱点,导致人们 具有“安土重迁”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 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小农经济是封建制度存在 的基础。 ---- 幻灯片 26      (2012·南京模拟)《救荒活民书》说:“自田制坏而兼并 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 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 经济的 (     ) A.封闭性   B.分散性 C.连续性   D.脆弱性 【答案】    D ---- 幻灯片 27三、儒家的民本思想 1.孔子的民本思想 (1)“爱人”作为“仁”的重要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 所推及的一系列思想都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以及对 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与人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 (2)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 反映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 幻灯片 282.孟子的民本思想 (1)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 继承发展。 (2)孟子的“仁政”中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 罚,薄赋敛”,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削他们。 (3)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衰,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民 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在用“仁政”解释君民关系。 ---- 幻灯片 293.荀子的民本思想 (1)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他主张“仁义”“王道”,提出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的著名观点。 (2)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 舟。” “君舟民水”思想,对后世政治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 幻灯片 30      (2012·蚌埠调研)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 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 ”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     ) A.人性本善  B.舍生取义 C.民贵君轻  D.得道者多助 【答案】    C ---- 幻灯片 31【视角拓展】 宗法制对我国公共行政的负面影响 受“家国同构”状态及其观念的影响,公共行政的某些问题上经常 能看到官僚体系中的家长制作风,家长制作风虽与“家天下”旧观 念大异其趣,但却是从其脱胎而来的。……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很多 官员在工作中管理下属人员时,采用家长制的方式,一人发号施令,下 属只用遵守他的命令依定吩咐办事,这种思想的残留严重降低了现 在公共行政中的办事效率。 ---- 幻灯片 32宗法制太强调群体性,不容许个性的展露。行政生活中很多人为求 合法、不惹众怒也只能臣服于群体淫威之下,不敢越雷池半步。…… 宗法制度孕育了国民整体上潜意识里的子民意识、服从意识和 官民不平等的级差意识,全然没有自主自立、个性自由和权利、人 人平等的公民追求。因此人民只能盲目追随主流政治导向,追随集 体,从而缺乏参政议政、监督政务的权利念头。 ……但中国宗法制度强调家庭本位,使行政人员难以摆脱家族或熟 识的人情圈,固守于狭隘的个人亲情友情圈,在使用行政权力时重视 ---- 幻灯片 33私德,甚至为私忘公。具体表现在行政领域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人情风,任人唯亲,裙带意识,帮派作风,家族关系,等等。这些损害 公共利益的现象是用公共权力满足私利而非公共利益。 ——中国期刊网 点评:材料多角度地阐述了宗法制对我国公共行政的负面影响,一是 官僚体系中的家长制作风降低了现在公共行政中的办事效率;二是 使人民盲目追随主流政治导向,追随集体,从而缺乏参政议政、监督 政务的权利念头;三是强调家庭本位,致使在使用行政权力时重视私 德,甚至为私忘公,损害公共利益。 ---- 幻灯片 34总之,宗法制在锻造中华民族坚毅刚强性格和美好优秀人格的同时, 它本身必然的“家天下”“等级观念”“三纲五常”“重私轻公” 等封建落后的东西成为两千年以来扼杀人性、迟滞民族进步和 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家天下”“重私轻公”影响了我国公共行 政的发展进程,严重阻碍了我国公共行政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 幻灯片 35【观点介绍】 孟德斯鸠认为,中国之所以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国家相对稳定,纯系 地理条件使然。中国的边界,或为大海,或为高山沙漠,外敌只能从北 方入侵,所以安全较有保障。虽发生分裂,但不久即复归统一,主要也 是地理原因。中国以长江为天然屏障,分为南北两部分。由于气候 的原因,北方人彪悍好战,南方人温顺怯懦。北方人一旦跨过长江,无 需经过旷日持久的战斗便可迅速控制全国;南方人习惯于俯首听命, 故不易形成分裂。 ---- 幻灯片 36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人类文明初期,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的物质生 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地理环境 因素通过作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要素之一的劳动对象而实现的。 作为劳动对象,地理环境因素决定着物质生产活动的类型、方式等, 并通过决定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社会生活、政 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提示】 (1)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状态和人们 的性格特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类的物质生产 活动,从而影响了人类的社会、政治、精神生活。 ---- 幻灯片 37(2)孟德斯鸠的观点不正确,是地理环境决定论。中国地理条件的相 对封闭,对国家稳定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中国“历史悠久、 国家稳定”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 济占统治地位;长期以来实行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影响。 (3)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从而 影响了人类的社会、政治、精神生活。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才是 人类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 幻灯片 38  一、选择题 1.1976年,世界各地至德宗亲为寻根归宗共谋团结发展,在香港注册 成立了“世界至德宗亲总会”,以世界各地之“至德堂”(吴、周、 蔡、翁、曹)、“济阳堂”(辛、柯、蔡)及“六桂堂”(洪、江、翁、 方、龚、汪)共12姓氏之宗亲为基本成员,这是深具规模的归宗大 联合。这段材料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 (     ) ---- 幻灯片 39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解析】    材料中“至德宗亲”“寻根归宗”“归宗大联合”等 信息,体现了浓厚的血缘亲情关系。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 本题正确选项为C项。 【答案】    C ---- 幻灯片 402.“(周)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 扞(同‘捍’)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历于宣 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材料中 周宣王维护的是 (     ) A.工商食官制   B.井田制 C.“封邦建国”制  D.儒家礼仪 【解析】    材料论述的是西周分封制,西周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 行“封邦建国”制,故C项正确;儒家当时尚未出现,排除D项;工商食 官制和井田制分别是针对当时的手工业、商业和农业而实行的政 策,与“朝觐”“扞城”无关,排除A、B两项。 【答案】    C ---- 幻灯片 413.“讳法,自周以前无之,至周公立制。人生既冠,以字易明。及有爵 者,死而定谥,则固以弥文矣。后世遵之,其法愈严。”由此推断, “周公”立“讳法”的真正目的是(     ) A.维护皇权的不可僭越  B.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 C.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  D.维护儒家的伦理纲常 【解析】    题干中“人生既冠……则固以弥文矣”说明“字” “谥”都是人的一种称号,以示区别,被后世所沿用并逐步演变成一 种制度。从时间上排除A、D两项。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 嫡长子继承制,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 【答案】    B ---- 幻灯片 424. 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 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上述“分散 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     ) A.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B.分散的自然经济 C.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  D.王室日益腐败 【解析】    西周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是由于其实行了分 封制,在分封制下,贵族拥有世袭特权,导致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削弱。 【答案】    A ---- 幻灯片 435.《诗经·小雅》中说:“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这直接反映了 (     ) A.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 B.土地公有制瓦解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出现了土地私有 ---- 幻灯片 44地“国有制”,不是“公有制”,排除B项。C项与题意无关,可排除。 【答案】    D 【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了在“公田”之外出现了“私田”,这说 明出现了土地私有。故选D项。A项虽然是土地私有出现的原因,但 题设强调的是“直接反映”,排除。周代的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 ---- 幻灯片 456.综观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期。 下列有关该时期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 ①农用动力发生变化 ②自耕农经济出现 ③土地所有制发生变 化 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幻灯片 46出现,③正确;这一时期,“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私商成为商人 的主体,④正确。 【答案】    D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出现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场革命, ①正确;随着铁器、牛耕的出现,一家一户的生产有了可能,自耕农出 现,②正确;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井田制逐步解体,土地私有制逐步 ---- 幻灯片 47④它是商王朝的重要礼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商周时期工商业由官府经营,该鼎不可能出自民间工匠 之手,排除②;甲骨文标志着我国文字走向成熟,排除③。 【答案】    C 7.2011年3月,新开馆的国家博物馆青铜器展厅,首次将“司母戊鼎”(见右图)定名为“后母戊鼎”。关于该鼎的表述,正确的有 (     ) ①它是统治者权力的象征 ②它出自民间工匠之手 ③它反映了我国文字走向成熟 ---- 幻灯片 488.淅川下寺曾发掘出一处春秋楚国贵族墓群,出土了大量青铜礼器, 不少还带有铭文,其铸造使用了失蜡法溶模工艺。这一发现,把我国 使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的历史提早了一个多世纪。由此,我们可以 推测出(     ) A.青铜器铸造在春秋时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B.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中心集中在黄河流域 C.青铜器上的铭文有助于印证古代史料的真伪 D.春秋时期各国主要使用青铜器进行农业生产 ---- 幻灯片 49除A项;材料中反映的楚国墓群应在长江流域,排除B项;青铜器在当 时比较珍贵,很少用于农业生产,D项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C项。 【答案】    C 【解析】    我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进入鼎盛时期是在商周时期,排 ---- 幻灯片 509.“一个时代的思想不够活跃,创新就不可能有多大成就,社会发展 的后劲就不会足。”依照这种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历 史的最大影响是 (     ) A.直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B.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C.出现了“诸子百家” D.出现了政治、经济大变动 【解析】    百家争鸣中,各派别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 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答案】    B ---- 幻灯片 5110.先秦某一学派“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 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而不知别亲疏”。 这一学派应是 (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解析】    分析材料信息,其含义是孝廉、兼爱、节俭,联系墨家思 想主张可以判断D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D ---- 幻灯片 5211.“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这反映 了 (     ) A.“仁政”思想  B.“法治”思想 C.“兼爱”思想  D.“性善论”思想 【解析】    墨子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敖(傲)贱的现 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故提出“爱人若爱其身”的“兼爱”思想。 【答案】    C ---- 幻灯片 5312.荀子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 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 法。这说明当时(     ) 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 幻灯片 54开创的,荀子依然属于儒家,排除A项。当时即战国时期,儒法并用没 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排除C项。儒家和法家代表不同的阶级阶层, 儒家当时代表没落的贵族,法家代表新兴的地主阶级,结成利益联盟 的提法错误,排除D项。 【答案】    B 【解析】    “礼”属于儒家思想,“法”属于法家思想,礼法并施体 现了百家思想互相学习吸收的一面。故选B项。法家学派不是荀子 ---- 幻灯片 55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时代。经过夏、 商的衍化,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制度即宗法制度……从整个 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 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 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 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 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 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 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二、非选择题 ——《中国历史纵与横》 ---- 幻灯片 56材料二 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 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 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 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陈永平、李委莎《宗族势力:当前农 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 材料三 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 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 ---- 幻灯片 57于截然对立的状态。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 式的族际冲突制(编者注: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 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 ——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2)评述材料中关于宗法制的复兴或重建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二 或材料三中的任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幻灯片 58【答案】    (1)影响: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 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 (2)观点一(材料二)是视宗族为现实社会对立物,以负面评价为主;宗 族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也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背道 而驰的;对此如果不加以控制和正确引导,很容易破坏乡村社会的正 常秩序,从而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 幻灯片 59观点二(材料三)是视宗族为中性社会组织,对其功能做正负双重性 质评价。浓浓的亲情既可能是一种很好的润滑剂,具有很强的亲和 力和凝聚力,促成家庭和睦、亲族团结,有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也可能是一种不正确引导,任其无序发展,也会成为建立民主和法制 社会的一种障碍。 ---- 幻灯片 60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仁者爱人。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 ——《论语》 材料二 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 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 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 ——《荀子·王制》 ---- 幻灯片 61材料三 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 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 也。 ——《荀子·议兵》 材料四 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 ---- 幻灯片 62(1)根据材料一,“仁”的思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荀子在治理国家方面的基本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荀子在“兼人”方面的基本观点。 (4)你是怎样理解孟子“仁者无敌”思想的?从材料四可以看出, “仁”还寄寓着现代国人怎样的期盼? ---- 幻灯片 63【答案】    (1)背景:针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提出了“仁”的主张。 (具体回答春秋社会背景也可) (2)基本观点:荀子认为只有用“仁义”“王道”治理国家才可以不 战自胜、不攻自得。 (3)基本观点:荀子认为“兼人”有三法——以德兼人、以力兼人、 以富兼人,其中上策之法是以德兼人。 ---- 幻灯片 64胜艰难困苦的力量;统治者要行“仁政”,才能天下归心,才能结束列 国纷争的局面。 期盼: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崇尚正义,社会有序,和谐发展。   (4)理解:孟子主张“仁”出自人的天性,把“仁”作为人类正义的基 本准则,从“仁”出发,人们就会友爱或获得帮助,化解矛盾或获得战 ---- 幻灯片 65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儒家、道家、名家、法家、墨家、农家、 杂家、阴阳家、纵横家等思想学术派别,诸子百家各自著书立说,招 收学生,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流派的 共同点是  (     ) A.反映了中央集权的趋势 B.为统治者服务 ---- 幻灯片 66【解析】    诸子百家产生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因此各家都主 C.代表了正在形成中的小农的利益 D.主张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张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只是各家的具体方式不同。各家中法家突 出代表了统治者的利益,反映了中央集权的趋势;只有墨家代表了小 生产者的利益要求。故排除A、B、C三项,正确选项为D项。 【答案】    D ---- 幻灯片 672.《史记·平准书》载:“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 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材料说明了汉初 (     ) A.统治者吸取“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B.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 C.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使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 D.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但“法律贱商人”依旧 【解析】    西汉初期统治者虽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但从材料可知,重 农抑商的传统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答案】    D ---- 幻灯片 683.《资治通鉴·唐纪》记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 ”这主要表明 (     ) A.当时的政治决策出现民主化趋势 B.当时皇帝大权已经旁落 C.三省体制也存在着决策弊端 D.各部门分工明细、组织严密 【解析】    题干引文描述的是唐朝三省长官议政的情况。因为三 省分别掌管对诏令的草拟、审核与执行,使原来独立的相权分属三 个部门,结果往往出现相互掣肘、职责混淆的情况,反而降低了行政 效率。 【答案】    C ---- 幻灯片 694.《嘉兴府志》曰:“去草务尽,培壅甚厚,犁则以三覆为率,粪则以加 倍为准,锄则以四次为常,棉花又不厌多锄。”材料主要说明了 (        ) A.精耕细作  B.男耕女织 C.重农抑商  D.集权专制 【解析】    “去草”“培壅”“犁”“粪”“锄”等关键信息,说 明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A项符合。 题干材料能体现出重农,但反映不出抑商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未体 现集权专制和男耕女织的特点,排除B、D两项。 【答案】    A ---- 幻灯片 705.李贽在《李氏丛书·老子解下篇》中写道:“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 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李贽提出的观点是 (        ) A.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B.提倡人人平等 C.反对封建礼教 D.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按照万物一体的原理,社会上根本不存在 高低贵贱的区别。老百姓并不卑下,自有其尊贵的地方;侯王贵族并 不高贵,也有其卑贱的地方。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 幻灯片 716.“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 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对这一 材料解释最恰当的是(     ) A.当时中国人的思想比较保守 B.人们对近代工业的认识不一 C.近代工业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 D.当时国人对西方文明非常抵触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内涵看,反映的是不同地区的人们对近代 工业的认识有很大的差别,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 幻灯片 727.《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说:“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 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其中“从爱国主 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的评价最适用于 (     ) A.义和团运动   B.维新变法 C.太平天国运动  D.新文化运动 【解析】    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运动,反击外来侵略,具有 爱国主义精神,但盲目排外不代表当时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故可 以说是“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 【答案】    A ---- 幻灯片 738.根据1933年经济法,罗斯福颁布了第6166号行政命令,改组、合并 和取消了一些行政机构,并加强了预算局的领导作用。1939年4月, 国会通过了《新政机构改组法》,规定许多小机构合并为大机构。 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     ) A.新政违背了三权分立原则 B.以机构调整保障新政推行 C.加强了对国家经济的干预 D.总统行政权力得到加强 ---- 幻灯片 74对国家行政体制进行了局部调整,目的在于为新政提供行政保障,克 服经济危机,故B项的说法最符合题意。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总统和国会 ---- 幻灯片 759.著名作家周立波在1957年的《山那面人家》中说:“青春,健康,无 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无一 不是她们快乐的源泉。”这里的“农业社”是指 (     ) A.农民的个体经济组织  B.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农村的基层行政组织 【解析】    注意时间“1957年”,人民公社尚未出现,因此它指的是 农业合作化改造后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答案】    B ---- 幻灯片 7610.某学者指出:从哥白尼到牛顿,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上帝的立足之地 日益缩小,人类开始向自然挑战,向神学挑战,向人类本身挑战。这主 要表明 (     ) A.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封建神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C.近代科学首先从天文学领域开始 D.人文主义占据着思想界的主流 ---- 幻灯片 77了近代科学诞生,从而挑战了封建神学。故答案为A项。B项不是题 干材料强调的重点;C、D两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 【答案】    A 【解析】    由题干中的“从哥白尼到牛顿,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上帝 的立足之地日益缩小”可知,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 ---- 幻灯片 7811.赫鲁晓夫在其执政时期曾说:“国际紧张局势就像一棵卷心菜。 如果你把菜叶一片一片地剥去,就会看到菜心。而国际紧张局势的 核心就是苏美关系。”上述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     ) A.苏联与美国联合主宰世界 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C.美苏“冷战”是国际关系的核心 D.苏联取得与美国平等的地位 ---- 幻灯片 79没有出现,排除A项;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 除B项;当时苏联尚处于劣势,排除D项;当时国际局势的紧张是由美 苏“冷战”造成的,故选C项。 【答案】    C 【解析】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 当时美苏“冷战”局面形成,二者都试图主宰世界,但联合的局面并 ---- 幻灯片 8012.如今肯德基的形象已经在中国有了根本改变,不健康的油炸食品 只剩下香辣鸡翅等极少数产品,取而代之的是多种烹饪方式的产品, 为了迎合中国人爱吃蔬菜以及爱喝汤的习惯,各种蔬菜沙拉、蔬菜 鲜汤推陈出新。这些现象最能表明 (     ) A.全球化促进多种文化的交流 B.人们日益追求生活质量 C.外来文化开始向本土化发展 D.世界各地民族文化趋同 ---- 幻灯片 81【解析】    肯德基产品的变化表明,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只有适应 当地的情况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全球化客观上促使多种文化出现 了交融的趋势。 【答案】    A ---- 幻灯片 82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30分)近代以来,各国在自身的经济发展道路问题上都进行了积 极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 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动……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 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 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 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 幻灯片 83材料二 美国1929~1937年失业率变化图 ---- 幻灯片 84  材料三 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曾说:“社会主义究 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 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材料一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 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7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失业率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 政府采取的哪些具体举措导致了这一变化。(9分) ---- 幻灯片 85(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的模式”在经济上有何 突出特点,二战后的改革效果怎样?1978年后,中国是怎样突破高度 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14分) 【答案】    (1)政策:新经济政策。(3分)原因:利用货币、商品、市 场机制来发展经济,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4分) (2)变化:由升到降 (或1929~1933年失业率升高,1933~1937年逐渐降 低)。(3分)举措:胡佛采用自由放任的政策;罗斯福采用调整恢复工 农业生产、以工代赈、保护劳工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等政策,大力 干预国家经济。(6分) ---- 幻灯片 86(3)突出特点:片面发展重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压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4分)效果:二战后的改革在一定 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改革只是小修小补, 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旧模式,导致改革失败。(4分)措施:对内改革,对 外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设立经济特 区,形成对外开放格局;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6分) ---- 幻灯片 8714.(2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马克思认为:垄断是好东西,因为它是一个经济范畴。垄断是商品经 济固有的经济规律,它不是一种社会制度,而是一种经济形态,它对促 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垄断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 物,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把人类从蒸汽时代推进 到电气时代。 列宁认为:垄断不是好东西,垄断会导致腐朽……为什么垄断会导致 腐朽……垄断导致技术进步的其他一切进步动因消失,在经济上人 为地阻碍技术进步;自由竞争当中生长起来的垄断并不消除自由竞 争,而是凌驾于这种竞争之上。 ---- 幻灯片 88评述材料中关于垄断的观点。(2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 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评分标准】 第一等(22~16分):①观点明确;②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利用有关史 实,多角度论证观点;③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第二等(15~9分):①观点较明确;②能结合材料并利用有关史实论证 观点;③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 第三等(8~0分):①观点不明确;②未能利用材料或解释观点;③论述 欠充分,表达不清晰。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