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考试大纲: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 幻灯片 2考情分析: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影响;新经济政策实施背景、内容、特点、实质;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表现、影响及评价等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2)命题多运用材料,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认识问题的能力。从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影响角度,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链接美国国家干预经济模式进行综合考查。 高考预测: 复习备考时,注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影响;重视探究斯大林模式形成背景、过程及影响的理解,注意苏联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利弊。一是重视斯大林模式的政策、苏联改革的联系;二是重视与罗斯福新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链接复习。 ---- 幻灯片 3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目的、内容、特点及评价。 背景: (1)政治与军事上: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它们联合起来,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 (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内容: 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这些政策是在战争年代,为了保证战时物资供应而实行的应急措施,它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劳动义务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因此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幻灯片 4 评价: (1)必要性 ①特殊历史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 ②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③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2)存在的问题 实践证明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 幻灯片 5例.(2013·广东梅州五华二模·22)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 A.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幻灯片 6【解析】根据所学,20世纪20年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经济繁荣时期,美国尤为突出。美国政府奉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对市场不加干预,使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得不到缓解。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但美国政府延续自由放任政策,胡佛总统反对由政府采取大规模的救济措施,使危机不断加剧。反映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1918年苏俄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等,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府亟须恢复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但是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反映了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据此本题选A。 【答案】A ---- 幻灯片 7例.(2013·四川成都二模·11)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 B.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 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 D.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 【解析】把握时间1921年以及材料中的“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可知此时苏俄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分配方式,选择A项。 【答案】A ---- 幻灯片 8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特点、实质及评价。 背景 (1)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了苏维埃俄国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直接原因:1921年2月海军基地兵变。 内容: 特点: 通过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 实质: 新经济政策实质就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允许商品经济发展。就是要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更深层的实质是:调整生产关系以解放生产力) ---- 幻灯片 9评价: (1)必要性:在严重的社会危机形势下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经济政策的调整 (2)进步性: ①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1925年),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②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3)局限性: 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 幻灯片 10例.(2013·辽宁大连高三双基测试·13)1921年画家弗·赛罗夫创作了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描绘了列宁在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的情景。此次接见给列宁的触动是 A.必须以土地改革改善农民的生活 B.必须以新的政策取代余粮收集制 C.必须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D.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解析】紧扣材料中的关键时间:1921年。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为此,从1921年起,苏俄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内容是必须以新的政策取代余粮收集制,故选B项。 【答案】B ---- 幻灯片 11例.(2013·广东文综·22)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 【解析】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说明此领导人是赞成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行为的,故选A 【答案】A ---- 幻灯片 12三、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 幻灯片 13 ---- 幻灯片 14思考:新经济政策实施说明了什么?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演变中你可以得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 1)说明: ①说明新经济政策适合苏俄(联)国情; ②说明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启示: ①计划和市场都是进行经济建设的手段 ②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 ③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时俱进,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进行改革。 ④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坎坷的。 ---- 幻灯片 15四、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三者的比较 ---- 幻灯片 16---- 幻灯片 17---- 幻灯片 18例.(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且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据此判断,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被认为是新版的新经济政策,其依据在于二者同样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选择B项。 【答案】B ---- 幻灯片 19五、斯大林模式的背景、特点及评价。 定义: 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背景: (1)国际形势:虽然赢得三年战争的胜利,但仍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 (2)政治形势:1922年苏联成立;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上台,通过政治斗争逐渐巩固了自己的领导地位; (3)经济形势: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经济迅速恢复,但总体而言其生产力水平仍相对落后,20年代末工业产值仍只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45%。尤其重工业发展不足。 特点: (1)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取消一切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2)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行政指令代替市场调节。 ---- 幻灯片 20评价: 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出现,有其历史功绩,也存在很多弊端。 (1)积极: ①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称为工业强国。 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③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国家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 ④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 幻灯片 21(2)弊端: ①政治上: a.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 b.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 c.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 ②经济上: a.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b.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农民积极性; (3)结论: 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 幻灯片 22例.(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 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史论、准确理解、分析、判断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52年”,结合相关史实可以判断,当时苏联没有彻底永远的解决谷物问题,据此排除A项;苏联的工业化在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实行,排除B项;农业改革源自赫鲁晓夫改革,此时尚未进行,排除C项。这一论断是为维护斯大林模式。选择D项。 【答案】D ---- 幻灯片 23例.(2013·山东日照一模·16)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但苏联的经济建设却取得巨大成就。所以能够避免经济危机的冲击,根本上说是由于苏联 A.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B.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 C.与西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 D.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解析】本题通过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比较为切入点,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体制、私有制经济,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矛盾,而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没有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弊端,有着自身的优势性,B项正确。AC项不是根本原因,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答案】B ---- 幻灯片 24例.(2013·河南郑州一模·28)下表是苏联1933年农业方面的有关数据。对该表分析正确的是 A.农村公有制比重逐渐减少 B.公有制有利于提高农民经营的积极性 C.集体农庄生产效率比较低 D.农业集体化运动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 【解析】根据题干图标所示占有耕地面积达总耕地95%—97%的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总量的比例占70—75%,与仅占耕地面积3—5%私人土地却创造25—30%农产品比例相比,说明集体农庄生产效率比较低下。故选C。 【答案】C ---- 幻灯片 25“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西方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比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 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 政治 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 体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集体化农庄 资本主义大农场 农业 制度 农、轻、重协调发展 优先发展重工业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工业化道路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生产资料公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所有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斯大林模式 西方模式(英) ---- 幻灯片 26---- 幻灯片 27---- 幻灯片 28---- 幻灯片 29---- 幻灯片 30---- 幻灯片 31---- 幻灯片 32---- 幻灯片 33---- 幻灯片 34---- 幻灯片 35---- 幻灯片 36---- 幻灯片 37---- 幻灯片 38---- 幻灯片 39---- 幻灯片 40---- 幻灯片 41---- 幻灯片 42---- 幻灯片 43---- 幻灯片 44---- 幻灯片 45---- 幻灯片 46---- 幻灯片 47 ---- 幻灯片 48---- 幻灯片 49---- 幻灯片 50---- 幻灯片 51---- 幻灯片 52---- 幻灯片 53---- 幻灯片 54---- 幻灯片 55---- 幻灯片 56---- 幻灯片 57---- 幻灯片 58---- 幻灯片 59---- 幻灯片 60---- 幻灯片 61---- 幻灯片 62---- 幻灯片 63---- 幻灯片 64---- 幻灯片 65---- 幻灯片 66---- 幻灯片 67---- 幻灯片 68 ---- 幻灯片 69---- 幻灯片 70---- 幻灯片 71---- 幻灯片 72---- 幻灯片 73---- 幻灯片 74---- 幻灯片 75---- 幻灯片 76 ---- 幻灯片 77---- 幻灯片 78---- 幻灯片 79---- 幻灯片 80 ---- 幻灯片 81---- 幻灯片 82---- 幻灯片 83---- 幻灯片 84---- 幻灯片 85---- 幻灯片 86---- 幻灯片 87---- 幻灯片 88---- 幻灯片 89---- 幻灯片 90---- 幻灯片 91---- 幻灯片 92---- 幻灯片 93---- 幻灯片 94---- 幻灯片 95---- 幻灯片 96---- 幻灯片 97---- 幻灯片 98---- 幻灯片 99----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