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第1课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幻灯片 2(一)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
1.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基本上成为一个整体,各国各地区之间联系加强。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3.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
----
幻灯片 34.20世纪初,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5.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使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1.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英、法相继卷入。
2.双方:同盟国(不含意大利)对协约国。
----
幻灯片 43.欧洲战场
(1)三条战线:西、东、南三条战线。
(2)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1914年):马恩河战役使德国施里芬计划破产,俄军在东线进攻,塞军在南线击退奥军。
②第二阶段(1915~1916年):1916年发生的凡尔登、索姆河和日德兰战役使大战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③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中等对德宣战,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后退出大战,同盟国相继投降。
4.其他战场:战争还在远东、西亚和非洲展开。
----
幻灯片 55.结束:1918年11月德国爆发革命后,德皇退位,新政府签署停战协定,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
幻灯片 6(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及其影响
1.世界格局
(1)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美、日开始崛起,建立国际联盟。
(2)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冲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3)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
幻灯片 72.人类社会生活
(1)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2)加速了新技术和新的军事理论的发展。
(3)促使政府职能发生转变,开始干预私人企业的投资方向等。
(4)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平主义和人道主义兴起。
----
幻灯片 8(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基本内容:《凡尔赛和约》连同与德国盟国签订的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合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幻灯片 92.评价
(1)进步性:①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中东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缓和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使世界从此走向相对稳定。②改变了欧亚政治格局,促使20年代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出现,有利于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
(2)局限性:它是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之上的,具有反动性和非正义性,而且它自身隐藏着许多矛盾,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将走向瓦解。
----
幻灯片 103.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1)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建立在旧的力量对比基础上的国际关系格局必将被打破。
(2)体系不仅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反而隐藏着很多矛盾。如:①战胜国之间的矛盾。②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③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之间的矛盾。④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国家、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
----
幻灯片 11(二)“非战公约”
1.主要内容
(1)废弃用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2)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3)关于批准的手续问题。公约并无制裁侵略的具体措施和承担裁军的具体义务。
----
幻灯片 122.历史作用
(1)是美国外交的一大胜利。
(2)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对蓄意发动侵略战争的法西斯国家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国际联盟
1.历史地位:它是一战后由战胜国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政治组织。它促进了各国的交往和联系,但并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的和平。
----
幻灯片 132.不能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的原因
(1)国际联盟是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工具。
(2)国联盟约规定的“全体一致”的原则实际上使国联失去了制止侵略、制止战争的可能性。
(3)在审理和解决国际争端方面成效不大,对日本侵略中国、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和德国侵吞奥地利等事件,均采取妥协、纵容的绥靖主义政策。
(4)国际联盟在二战爆发后已名存实亡,1946年4月正式解散。
----
幻灯片 14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1.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根本原因)。
2.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3.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
幻灯片 154.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5.巴尔干地区是欧洲的“火药桶”,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一战全面爆发。
----
幻灯片 16史料一 一战前英法德美力量变化比较表
导读:英法德美力量的变化反映出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
幻灯片 17史料二 我们德意志人相信我们的力量……我们必须用尽一切办法努力争取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政治权威。如果我们继续只是欧洲大陆的强国,并偎依英国的恩惠而求得一些殖民地的话,我们将限在1866年的政治卑微地位。
——1911年4月本哈第著《我们的前途》
导读:反映出德国不满足欧洲大陆强国的地位,也不再满足于英国在殖民地方面的“恩惠”,试图夺取英国的殖民地,成为世界帝国。
----
幻灯片 18史料三 “俾斯麦老早就承认……在欧洲存在不可调和的彼此对立的两大势力……假如德国昨天从地球上消失,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
——英国《星期天评论》
导读:一战爆发前,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最主要的矛盾。
----
幻灯片 19史料四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导读:“火星”是欧洲巴尔干地区。
----
幻灯片 20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1.帝国主义战争
(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殖民地。
(2)在对殖民地的争夺与分赃过程中形成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
(3)两大军事侵略集团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
幻灯片 212.非正义战争
(1)从战争的起因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
(2)战争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露骨地显示了这次战争的侵略性质。
(3)从战争的结果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置中,巴黎和会的召开就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宰割与掠夺。
----
幻灯片 22史料一 1871年俾斯麦对当时欧洲关系作过比喻,说欧洲大陆像挤乘在同一辆马车里的旅客,面面相觑又满怀狐疑地相互戒备着,如有人将手摸向口袋里的手枪,其邻座则已做好先扣动扳机的准备。
导读:法德地位的变化改变了欧洲格局。
史料二 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先后卷入这场战争的有33个国家,人口在15亿以上。
导读:两大集团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
幻灯片 23史料三 德国要求法兰西共和国把广大地区(指刚果)让出来……希望法国放弃它在那块土地邻近区域享有的权利,而由德国控制这一区域,这将会……使英国的北非与南非分离开来,德国当政人士……必须明白,任何一个英国政府……也不会容许在分配非洲政权上有这样巨大的变更。
——引自1911年7月24日《泰晤士报》
导读:英国表面上维护法国的殖民地,实际上是勾结德国的宿敌法国对抗德国,以维护其所得的殖民利益。
----
幻灯片 24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特点及实质
1.特点:(1)支配世界的力量仍然是以欧洲尤其是以英法两国为主。(2)体系具有不牢固性、脆弱性。(3)体系具有反动性。(4)体系具有不全面性。(5)体系还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2.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暂时和平又充满危险的体系;是奴役本国人民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体系;是敌视和反共反苏的体系。
----
幻灯片 25史料一 巴黎和会上,劳合·乔治对克里孟梭说:“小心点!俄国布尔什维克已经革命成功,德国的革命烈火正在熊熊燃烧,整个欧洲的反叛情绪在高涨……别把德国逼到布尔什维克主义那边去!”
导读:反映出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同时也表现出对俄国十月革命的敌视态度。
----
幻灯片 26史料二 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列宁
导读:美国通过华盛顿会议压制了日本海军的发展,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势必引起日本的不满。
----
幻灯片 27【历史钩沉】 一战后期,美国参战的原因
(1)美国与西欧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而且不愿看到德国取得霸权。
(2)美国与协约国的经济利益联系紧密。由于英国实行战时海上封锁,美国与同盟国的贸易几乎中断,而与协约国的贸易额却迅速上升。
(3)俄国爆发“二月革命”,美国担心俄国退出战争可能会使协约国战败,美国给协约国的大量贷款将付诸东流。
(4)如果协约国获胜,美国不仅可以分享胜利果实,而且还能够凭借其经济实力于战后控制其他国家,夺取世界霸权。
----
幻灯片 28【现实链接】 国家政策是国家利益的体现,任何政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利益的变化,进行着不断的调整。
【热点材料】 2012年10月31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表示,叙利亚反对派应“远离极端势力”,并称叙最大反对派组织—叙利亚全国委员会“将不再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叙利亚反对派领导力量”。许多观察家都指出,希拉里的讲话体现了美国在叙利亚问题上着力点的巨大变化,即将原先“以全国委员会为核心整合反对派”,变为“疏远全国委员会,另起炉灶”。
----
幻灯片 29思考:一战前期,美国实行所谓“中立”政策,大战后期,开始对德宣战。从美国在一战期间政策的变化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提示:国家利益是对外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
幻灯片 30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的比较
----
幻灯片 31----
幻灯片 32拓展思考:华盛顿会议上,日本为何会归还中国在山东的主权?
提示:美国对日本不断施压,尤其是中国国内的反抗斗争不断高涨。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