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第二节 反射活动的基本原理 学习目标: 1、反射弧的构成,反射中枢的地位、组成及分类 2、突触结构 3、神经冲动经突触传递的机理及特点 4、植物性神经的概念、分类及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相互作用情况 ---- 幻灯片 2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 ---- 幻灯片 3神经元 神经元细胞体 树突 轴突 突起 髓鞘 神经末梢 神经纤维 ---- 幻灯片 4 指人和动物体通过神经系统的 活动,对生 命活动进行调节。 1、反射的概念: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 —— 2、反射的类型: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 反射 神经元 是指动物生下来就有的,通过遗传获得的先天性反射,只在大脑皮层下的中枢即可完成的反射 指动物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训练逐渐形成,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的后天性反射。 一、反射与反射弧 ---- 幻灯片 53、反射弧: ⑴概念: ⑵结构: ⑶特点: ①完整性: 完成反射的神经结构 ②单向性(方向性): 感受器 五部分缺一不可 不能反过来传导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 幻灯片 64、反射中枢: 概念:在整个反射活动中,反射弧的中枢部分是最关键的环节,叫做反射中枢. 担负着对传入的神经冲动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的功能,是整个反射弧的核心。 ---- 幻灯片 7 有关反射弧的错误的表述是( ) A.反射弧是反射的解剖学基础 B.反射弧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遭到破坏,反射将不能实现 C.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遭到损伤不能形成感觉 D.反射弧是指参与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 C ---- 幻灯片 8由于只有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和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而不能倒传。因此神经兴奋是单向传递的。 ---- 幻灯片 9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由于递质和受体的不同,最终在突触后膜上产生的效应也不同。 一般情况下,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谷氨酸等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可以使突触后膜上Na+和 K+通透性增加,其中Na+通透性增加较大,这样Na+的涌入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上升,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性变化,当这种兴奋性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可导致与突触后膜相连的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从而完成神经冲动的传递。这类突触称为兴奋性突触。 而r-氨基丁酸、甘氨酸等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降低,引起突触后膜产生抑制性变化,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难度增加。这类突触称为抑制性突触。 ---- 幻灯片 10---- 幻灯片 11---- 幻灯片 12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 兴奋 释放 递质 突触小体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突触 兴奋 或 抑制 (突触小泡) (递质与受体结合) 扩 散 ---- 幻灯片 13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