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小结:
----
幻灯片 2必修3·《种群的特征》的一些总结语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数量越多。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2、对一个自然种群来说,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3、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4、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是作为预测一个种群的种群数量的决定因素。5、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6、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
----
幻灯片 3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
公式法
曲线图法
Nn=2n
准确
直观
----
幻灯片 4“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1、产生条件:
理想状态——食物充足,空间不限,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N0为起始数量, 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2、种群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公式:
Nt=N0 λt
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
幻灯片 5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
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
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种群数量,在坐标系中画出曲线,那么曲线的斜率就应该是种群增长速率而不是增长率。
Nt=N0 λt
增长速率(增长速度) :指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数量。
增长率: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
----
幻灯片 6存在环境阻力———
自然条件(现实状态)——食物等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内斗争不断加剧,捕食者数量不断增加。导致该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
当出生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
幻灯片 7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后,将停止增长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
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
幻灯片 8种群数量的变化
A
B
A是种群增长的理论曲线( “J”型曲线,指数增长,Nt=N0λt)
B是种群实际增长曲线(“S”型曲线)
时间
种群数量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也就是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K(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
1、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
----
幻灯片 9 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什么水平?为什么?
----
幻灯片 10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种群增长率最大 。
----
幻灯片 11提示: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思考
怎样做才是最有效的灭鼠措施?
----
幻灯片 12思考
怎样做才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的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
----
幻灯片 13理想条件下
资源无限
自然条件下
资源有限
实验室和种群迁入新的环境中最初的一段时间内的增长
一般自然种群的增长
不变
变化
无
有
----
幻灯片 1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直接因素(内因):
间接因素(外因):
重要因素:人类的活动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食物、气候、传染病、天敌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