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必修3 稳态与环境 第三单元 种群和群落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的变化 第二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目 录 ---- 幻灯片 2[教材知识问题化梳理] 一、种群的特征 1.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活动范围小 五点取样法 ②标志重捕法:适用于 的动物 (2)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是 。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迁入率和迁出率及出生率和死亡率 ---- 幻灯片 3(3)年龄组成: ①写出图中各年龄组成的类型。 A: ,B: ,C: 。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 幻灯片 4 ②根据上图分析各年龄结构类型的特点以及种群密度变化的趋势。 增大 减小 (4)性比率:种群中 数目的比例。 雌雄个体 ---- 幻灯片 5  2.空间特征   (1)含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   中的____ 或布局。   (2)常见类型:   ①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   ② 型:如田野中某种杂草的空间分布。   ③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 空间 位置 状态 随机分布 ---- 幻灯片 6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有限 空间 其他生物 Nt=Noλt 保持不变 增长速率 资源和空间 先增大后减小 又称环境容纳量 ---- 幻灯片 7一、在小题集训中洞悉命题视角 1.(2009·广东高考)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 描述的是 (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答案:B [效果自评组合式设计] ---- 幻灯片 82.(2010·海南高考)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 其年龄结构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 (  ) ---- 幻灯片 9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答案:A ---- 幻灯片 103.(2009·上海高考)在光照下,将等细胞数量的衣藻和大肠 杆菌分别接种到只含无机盐的培养液中培养,结果是(虚 线和实线分别表示大肠杆菌和衣藻的生长曲线) (  ) 答案:C ---- 幻灯片 11二、在回顾教材图表中强化学科能力 ---- 幻灯片 12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曲线为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还是“S”型曲线?其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J”型曲线。理想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环境后的一段时间内。 (2)该类曲线的增长率会改变吗?有无K值? 答案:种群增长率不变。无K值。 ---- 幻灯片 13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种群数量特征的分析 ---- 幻灯片 14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结构和性比率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 幻灯片 15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调查对象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调查程序 ---- 幻灯片 16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注意事项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中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 ①调查时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 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志对象正常的生命活动 ---- 幻灯片 17[联前系后] ————————————————————————— 样方法的适用对象和范围 (1)样方法不仅能调查生物的种群密度,还能调查群落中植物的丰富度。 (2)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 ---- 幻灯片 18 [例1] (2012·新课标全国卷)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某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组成(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 ---- 幻灯片 19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解析] 由图示知,12月份未成熟个体数目为0,又知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故该种群可能从6月份开始,出生率变为0,A正确;天敌倾向于捕食年老体弱的动物,故天敌的迁入可能会导致衰老个体减小,使种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图示各月份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百分比不同,C正确;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使该种群的正常性别比例发生改变,导致种群密度改度。 [答案] D ---- 幻灯片 20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项目 “J”形曲线 “S”形曲线 增长模型 前提条件 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 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 ---- 幻灯片 21项目 “J”形曲线 “S”形曲线 K值有无 无K值 有K值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 曲线形 成原因 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 ---- 幻灯片 22项目 “J”形曲线 “S”形曲线 联系 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 ---- 幻灯片 23 2.种群增长曲线的应用 (1)K值的应用: ①野生生物资源保护: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②有害生物的防治: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 幻灯片 24 (2)K/2值的应用: ①资源开发与利用: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②有害生物防治: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K/2值处(若达K/2值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 幻灯片 25 [例2] (2012·重庆高考)右图为某 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 叙述错误的是 (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幻灯片 26 [解析] 本题考查了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等知识。分析图中曲线可发现,由起点到b点为“S”形曲线,a~b段中,该种群的增长率在逐渐下降,而种群密度在逐渐增加,二者呈负相关,故选B;a点时,种群增长速率大,此时防治蝗虫效果差,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降低了出生率,故可防止c点出现;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d~e水平,可大幅度降低蝗虫对各种植物的危害,同时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提高了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 B ---- 幻灯片 27易误点 对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理解不透彻 失误类型 审题偏差类失误 [课件展示更丰富 见课件光盘] 超链接 ---- 幻灯片 28[教你审题] ① ---- 幻灯片 29A.乌鸦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 B.第3年和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 C.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进行“J”型增长 D.第9~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小 [自主尝试] 选____。 D ---- 幻灯片 30关键点 获取信息 ① ② 在第3年到9年间,λ<1,说明种群数量在逐年减少,到第9年数量最少。“J”型曲线的λ值是固定的,选项C错误。 [解题指导] ---- 幻灯片 31[常见失分探因] (1)因不明确λ值表示的意义,误认为只要λ值相同,则种群数量相同,从而误选B项。 (2)因不明确“J”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是不变的,而误选C项。 ---- 幻灯片 32种群存活曲线与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典型图示] ————————————————————————— ————————————————————————— [课件展示更直观 见课件光盘] 超链接 ---- 幻灯片 33[信息解读]   (1)图1表示种群三种存活曲线:   Ⅰ型曲线:幼年期死亡率低,老年期死亡率高,即绝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年龄,如人类和其他一些大型哺乳动物。   Ⅱ型曲线:种群各年龄段死亡率基本相同,如小型哺乳动物等。   Ⅲ型曲线:幼年时期死亡率较高,但一旦到达某一年龄,死亡率就较低且稳定,如鱼类等。   (2)图2表示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图中A、B、C、D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 ---- 幻灯片 34[解题技法]   (1)辨析存活曲线的类型应从年龄组成角度分析,并结合生活实际。   (2)明确K值的含义是确定K值的基础,K值是一定环境中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在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为零。 ---- 幻灯片 35[强化训练] 1.下图甲表示某一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是某时期该鱼类 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图乙为c点后该经济鱼类年龄组成曲线 B.在b点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C.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d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 ---- 幻灯片 36解析:由图甲可以看出:b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此时种群的增加量最大;d点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密度达到最大;图乙代表衰退型年龄结构,而超过d点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会越来越少,年龄结构才属于衰退型;维持在b点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增长,维持在d点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大;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直接因素,此外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也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因此,仅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答案:D ---- 幻灯片 372.(2011·浙江高考)下表是调查某野山羊种群生存状况的原 始数据。若把表中数据转换为种群存活曲线图并进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 幻灯片 38A.存活曲线图中横坐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年龄,纵坐标 的来源于存活数 B.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呈凹形(类型Ⅲ) C.该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后死亡 D.分析存活曲线可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 幻灯片 39解析:根据表格所给信息分析,存活曲线中的横坐标为年龄,纵坐标为个体存活数,由此可将表格中的数据转换为坐标图。据图不难发现,低龄阶段个体的存活数高,如 1 年—801 只,2 年—789 只,3 年—776 只,而11 年—96 只,12 年—6 只,说明高龄阶段个体的存活率低,死亡率高,个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后大量死亡,即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呈凸形(类型Ⅰ)。由此可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答案:B ---- 幻灯片 40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流程 [配有实验演示视频 见课件光盘] 超链接 ---- 幻灯片 41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混合均匀并培养,每天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将所得数值用曲线表示出来,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 幻灯片 42 2.基本技术要求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3)结果的记录最好用记录表。   (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5)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   (6)计算1 mL菌液的数量。 ---- 幻灯片 43[案例示法] [典例] (2012·江苏高考)蓝藻、绿藻和硅藻是湖泊中常见藻类。某课题组研究了不同pH对3种藻类的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见图1、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 ---- 幻灯片 44 (1)根据图1和图2分析,3种藻类中pH适应范围最广的是________;在pH为8.0时,3种藻类中利用CO2能力最强的是________。 (2)在培养液中需加入缓冲剂以稳定pH,其原因是____。 ---- 幻灯片 45 (3)在实验中需每天定时对藻细胞进 行取样计数,请回答以下问题: ①取出的样液中需立即加入固定液, 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计数前通常需要将样液稀释, 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样液稀释100倍,采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1 mm× 1 mm×0.1 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细胞分布见图3,则培养液中藻细胞的密度是________个/mL。 图3 ---- 幻灯片 46 [解题指导] (1)pH对藻类生长及光合作用影响曲线分析。分析图1和图2中3种藻类的生长速率和光合速率的变化规律发现,不同pH下的绿藻生长速率和光合速率变化幅度最小,说明其pH适应范围最广;pH为8.0时,蓝藻的光合速率最大,即利用CO2能力最强。 (2)缓冲剂的作用:藻类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物质会改变培养液的pH,加入缓冲液可维持培养液pH的相对稳定。 ---- 幻灯片 47---- 幻灯片 48 [标准答案] 答案:(1)绿藻 蓝藻 (2)藻类生长代谢会改变培养液pH (3)①维持藻细胞数量不变 ②藻细胞密度过大 ③1×108 ——————[归纳小结]—————————————— 种群密度调查的关键是计数,样方中的数量要全部计算,边框中的可计算任意相邻两条及顶角中的个体数。 ————————————————————————— ---- 幻灯片 49[课堂考点集训]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 1.下列不属于对种群特征描述的是 (  ) A.蒲公英杂乱无章地分布在操场上 B.某市男性公民与女性公民的比例为1∶1.5 C.某池塘生活了约150种生物 D.某市近三年入户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 的5% ---- 幻灯片 50解析:A项说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B项说的是种群的性比率;C项不属于种群的范围;D项说的是种群的迁入率。 答案:C ---- 幻灯片 512.下列关于概念图中序号所表达的 含义,说法错误的是 (  ) A.序号1代表种群密度 B.迁入率由序号4或序号5代表 C.序号2代表出生率或死亡率 D.序号6、7依次代表年龄结构、性比率 解析: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直接受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等的影响。另外,年龄结构能通过影响出生率与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性比率则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因此,2代表出生率,3代表死亡率。 答案:C ---- 幻灯片 52考点二 种群密度的调查 3.进行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时,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 A.选取多种植物为调查对象 B.随机选取大小相等的若干地块 C.计算各样方的平均值 D.样方内各年龄段的植物均需统计 解析:种群密度调查时,应选取某种植物,而不是多种植物。 答案:A ---- 幻灯片 534.(2012·深圳模拟)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 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 幻灯片 54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 有影响 B.该区域麻雀大约有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 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 D.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计算的结 果应偏小 解析:标志重捕法中的相关计算: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分母减小,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大。 答案:D ---- 幻灯片 55考点三 种群数量的变化 5.右图所示为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环境 后的种群增长曲线,其中最可能表示 因种内斗争加剧而限制鼠群数量增长 的曲线段是 (  ) A.AB          B.BC C.CD D.AC 解析:分析曲线图可知,CD段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种内斗争比较剧烈,故最可能表示因种内斗争加剧而限制鼠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段。 答案:C  ---- 幻灯片 566.(2013·河南三市调研)下列图是科学家研究种间关系 的实验结果,请据图回答问题: ---- 幻灯片 57(1)图1中在4~10天时,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数量低于单独培养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16天后大草履虫数量下降变为0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两种草履虫混合培养的最终结果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幻灯片 58研究发现,混合培养时,大草履虫多生活于培养试管的中、上部,而袋状草履虫生活于底部,其分布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3)图中影响草履虫各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幻灯片 59解析:(1)由图1可以看出,单独培养时,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不断增长,并最终达到稳定;混合培养时,大草履虫的数量开始时上升,一段时间后开始下降并最终变为零,而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先上升最后达到稳定,但没有单独培养时上升得快,说明两种草履虫之间为竞争关系,具体表现为对食物和空间等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大草履虫被淘汰。 (2)由图2可以看出,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混合培养,二者的数量都能达到最大值并保持稳定,说明两种群可以共存;两种草履虫在试管中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3)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但本实验在人工培养条件下进行,没有迁入和迁出现象发生。 ---- 幻灯片 60答案:(1)混合培养时,两种草履虫生活习性相似,导致对食物和空间等的竞争 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竞争加剧,大草履虫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因无法获取食物而死亡 (2)两种群共存 垂直  (3)出生率和死亡率 “课下综合检测”见“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八)” ---- 幻灯片 61教师备选题库(给有能力的学生加餐) 1.(2011·北京高考)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 目的不相符的是 (  )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度 ---- 幻灯片 62解析:示踪器可检测海龟经过的路线,故可调查其洄游路线;给大雁佩戴标志环,可依据发现佩戴标志环大雁的到达地区来调查其迁徙路线;固着在岩礁上的贝类运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可用样方法进行研究;达乌尔黄鼠是一种生物,用标志重捕法可调查其种群密度,而丰度是调查的群落中生物的种类。 答案:D  ---- 幻灯片 632.(2011·江苏高考)(多选)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 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 和20 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 幻灯片 64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 可能与迁出有关 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 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 C.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 K 值时开始衰退 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 ---- 幻灯片 65解析:由曲线可知: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的先达到峰值也先衰退,而开放条件与封闭条件相比是开放条件下存在迁入和迁出的现象;因各组棉叶的规格数量相同,则理论上K值应相同,但由图示可知,只有开放条件下初始密度较大的种群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其余都是在未达到K值时就开始衰退;种内斗争是指某一区域的同种个体为争夺有限的资源和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在种群衰退时虽然种群个体数量减少,但因棉叶被食用,其量也在减少,故种内斗争不一定减弱。 答案:AB ---- 幻灯片 663.(2011·江苏高考)右图为不同培养阶 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 醇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 AB 段酵母菌呼吸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曲线 BC段酵母菌呼吸的方式为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幻灯片 67(2)酵母菌种群数量从 C 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除葡萄糖被大量消耗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 T1~T2时段,单位时间内酵母菌消耗葡萄糖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在T3时取样,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明显高于 D 点对应的数量,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出现错误等。 ---- 幻灯片 68解析:(1)图中曲线AB段无乙醇产生,说明酵母菌只进行需氧呼吸,其场所是细胞溶胶和线粒体;BC段有乙醇产生,说明酵母菌既进行需氧呼吸又进行厌氧呼吸。(2)从C点开始,由于葡萄糖被大量消耗,乙醇含量升高,二氧化碳增加导致培养液的pH下降,致使酵母菌种群数量开始下降。(3)在T1~T2时段,一方面酵母菌种群数量增加,另一方面酵母菌细胞厌氧呼吸强度迅速增加,致使单位时间内酵母菌消耗葡萄糖的量迅速增加。(4)图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在不同时段、多次取样的平均值,若在T3时取样统计其种群数量高于D点对应的数量,可能的原因是取样时培养液未充分摇匀,从底部取样;或是没有染色,将已死亡的酵母菌菌体也计算在内等。 ---- 幻灯片 69答案:(1)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乙醇含量过高 培养液的pH下降 (3)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少 酵母菌种群数量增多 (4)取样时培养液未摇匀,从底部取样 未染色,统计的菌体数包含了死亡的菌体 ---- 幻灯片 70[教材知识问题化梳理] 一、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 (1) ---- 幻灯片 712.物种组成 (1)群落的 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 ①概念:群落中 的多少。 ②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 法。 物种组成 物种数目 目测估计 ---- 幻灯片 72二、连线群落的种间关系 ---- 幻灯片 73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 A图: 。B图: 。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 幻灯片 74 (1)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A图:①植物分层:   。   ②动物分层:         。   B图:地形的变化、    、    的差异、      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阳光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土壤湿度 盐碱度 光照强度 ---- 幻灯片 75  四、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过程   (1)群落演替:随着   的推移,一个群落被_______ 代替的过程。   (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祼岩上的演替为例): 时间 另一个 群落 ---- 幻灯片 762.演替的类型 ---- 幻灯片 77一、在小题集训中洞悉命题视角 1.判断有关群落及其种间关系的正误。 (1)一块农田中的田鼠和杂草属于竞争关系 (2012·全国卷T3A)( ) (2)“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2010·广东卷T2A)( ) (3)群落中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2012·全国卷T4B)( ) (4)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生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2012·广东卷T4C)( ) (5)随机扫取表层土壤,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2012·广东卷T4D)( ) [效果自评组合式设计] × √ √ √ × ---- 幻灯片 782.判断有关群落演替叙述的正误。 (1)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原生演替 (2012·海南卷T24D)( ) (2)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2011·海南卷T24B)( ) (3)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2012·海南卷T17A)( ) (4)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原生演替的速率快 (2011·海南卷T24C)( ) × √ √ √ ---- 幻灯片 79二、在回顾教材图表中强化学科能力 ---- 幻灯片 80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单独培养时,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属于哪类?   答案:“S”型。   (2)混合培养后,大草履虫逐渐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大草履虫在竞争中失败,遭到淘汰。 ---- 幻灯片 81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空间结构类型 (1)垂直结构: ①表现——分层现象。 ---- 幻灯片 82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变化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种群。 ---- 幻灯片 83  2.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 幻灯片 84 [例1] (2012·全国卷)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 幻灯片 85 [解析]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通过影响阳光透过的程度,进而影响生活在乔木下的草本层的水平结构,选项D错误。群落中不同植物因需要的光照强度不同而出现垂直分层现象;受食物、栖息场所等影响,群落中的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即植物的垂直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选项A、B、C正确。 [答案] D ---- 幻灯片 86群落的演替 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 类型 内容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虽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 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 幻灯片 87 类型 内容 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 实例 祼岩上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 幻灯片 88 2.群落演替的结果 (1)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以发生演替到森林阶段这一最高阶段。 (2)能量:总初级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总生物量增加。 (3)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4)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稳定性越来越高。 ---- 幻灯片 89 [例2] (2012·海南高考)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 C.原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 D.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 幻灯片 90 [解析] 人类的活动可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并能影响演替的速度。森林群落垂直结构比灌木群落要复杂,生活在其中的动物分层也比灌木阶段复杂(多了栖居在乔木层的动物)。原生演替指的是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方,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森林阶段垂直结构层次明显,各种植物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要高。 [答案] B ---- 幻灯片 91易误点 混淆生物种间关系 失误类型 知识理解类失误 ---- 幻灯片 92[认知纠偏] 1.生存斗争与竞争 (1)范围关系: 种内斗争为种内关系,竞争为种间关系,种间斗争包括竞争,而生存斗争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又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图示如下:A代表生存斗 争、B代表种内斗争,C代表种间斗争、D代表竞争。 ---- 幻灯片 93 (2)种内斗争与竞争的判断方法: 简记:“同斗争”,“异竞争”。 “同斗争”: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种内斗争,如公羚羊争夺配偶。 “异竞争”:不同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竞争,如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 ---- 幻灯片 94 2.坐标图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判断 (1)看曲线上升和下降的先后关系,一般先上升或下降的曲线代表被捕食者。 (2)看曲线峰值的高低,一般曲线峰值高的是被捕食者,另外,被捕食者的个体一般也比捕食者的小,所以被捕食者的数量相对较多。 右图曲线中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 ---- 幻灯片 95[设误角度] 高考命题常从以下角度设置陷阱 (1)以文字形式描述生物之间的关系,从中判断它们 之间是属于竞争、捕食、共生还是种内关系。 (2)以曲线图形式表示两种生物间的关系,据图判断 两种生物属于哪种关系。 ---- 幻灯片 961.(2012·全国卷)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 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解析:田鼠与杂草之间是捕食关系;豌豆和杂草的生长都需要光、无机盐、水分及二氧化碳等,因此二者间存在竞争关系;豌豆与其根中的根瘤菌之间为共生关系;细菌与其细胞内的噬菌体之间为寄生关系。 答案:B ---- 幻灯片 972.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所 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  ) 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 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 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利者,N2为失败者 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 ---- 幻灯片 98解析:从两种群的数量及其变化规律入手,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两种群的关系来解答该题。从曲线可以看出,两曲线发生周期性变化,分析曲线的每一个周期,发现总是N1种群数量增长以后,N2种群数量随之增长,说明N2以N1为食物。两种群若存在竞争关系,一个种群的增长可导致另一个种群的减少。两种群若存在互利共生关系,则两曲线呈平行关系。 答案:B ---- 幻灯片 99生物种间关系的曲线辨析 [典型图示] ————————————————————————— ————————————————————————— [课件展示更直观 见课件光盘] 超链接 ---- 幻灯片 100[信息解读] (1)图1表示互利共生。在关系上表现为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分开后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生存;在数量上表现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2)图2、3表示竞争关系。数量上表现出“你死我活”的非同步性变化。若两种生物的生存能力不同,竞争结果如图2;若两种生物的生存能力相同,竞争结果如图3所示。 (3)图4表示捕食关系。数量上表现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图中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 ---- 幻灯片 101 [解题技法] 解答此类问题首先确定生物间的关系是种内关系还是种间关系,再根据曲线的变化趋势和数量关系予以判断。 ---- 幻灯片 102[强化训练] 1.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 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 ---- 幻灯片 103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甲图所示 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乙图所示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丙实验初期,种内的互助与种间的斗争并存,后期X的种 内斗争加剧 解析:由图可知,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 食、竞争关系。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噬菌体与细菌为寄生关系,而不是捕食关系。 答案:B  ---- 幻灯片 1042.如图表示某草地上草、虫、鸟三类生 物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  ) A.甲、乙、丙依次是鸟、虫、草 B.生态系统崩溃的原因最可能是鸟类的锐减 C.b点时甲的数量下降主要是由天敌的减少引起的 D.a点时甲的数量上升主要是由食物增加引起的 ---- 幻灯片 105解析:分析图形可知,乙是生产者草,甲是虫,丙是鸟;鸟类的锐减造成生态系统中虫的数量增多,导致生态系统被破坏;b点时,若甲的天敌减少会造成甲数量增加;由图分析,a点时甲数量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其天敌鸟减少。 答案:B ---- 幻灯片 106[课堂考点集训] 考点一 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 1.下列研究的问题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 (  ) A.梧桐山的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B.深圳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大小 C.鼎湖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 D.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 解析:梧桐山的鸢是由单一的物种——鸢组成的,不能构成群落,而是一个种群。 答案:A ---- 幻灯片 1072.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  ) 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层 B.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C.豌豆地里的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混合种植 D.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解析: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这说明群落水平分布现象,豌豆中的高、矮茎及鹿群中鹿的高、矮是指一个种群中个体的性状不同而已,不能说明群落中不同种群的分层现象。 答案:A ---- 幻灯片 1083.(2013·三亚一模)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如果要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 富度,应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统计表 B.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 C.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 估计法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解析: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而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调查法。 答案:B ---- 幻灯片 109考点二 群落的演替 4.(2013·大连双基测试)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群落中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替代的过程叫做演替 B.在保留有植物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C.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D.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 幻灯片 110解析:群落演替指的是随着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所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其他均为次生演替;群落能否演替至森林阶段,主要取决于当地的气候等条件,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答案:A  ---- 幻灯片 1115.下表为某退耕林地在恢复阶段的研究数据,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  (  ) ---- 幻灯片 112A.退耕林地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调查退耕林地乔木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 C.随着演替的进行,树种数量增长的速度加快 D.退耕林地中植物种类增加,植物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关系 解析:退耕林地中保留有植物以及生物生存的环境资源,其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对比表中数据可知,随着演替的进行树种数量增长的速度减慢。 答案:C  ---- 幻灯片 113考点三 生物的种间关系 6.白蚁的消化道中生活着多鞭毛虫,能分泌一种酶来消化 白蚁的食物,若杀死这种原生动物,白蚁就会饿死。而多鞭毛虫离开白蚁的消化道也不能生存,白蚁和多鞭毛虫的关系是 (  ) A.种内互助        B.寄生 C.共生 D.捕食 解析:白蚁和多鞭毛虫之间是典型的“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C  ---- 幻灯片 1147.下图为一定时间内森林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中几个 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请回答: ---- 幻灯片 115(1)请分析图中甲、乙、丙的关系,在图中合适的位置画出植物的数量变化曲线。 (2)若甲、乙、丙三种生物均为动物,根据曲线写出相应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该生态系统中后一营养级的生物可以捕食前面的所有生物,食物链中仅最高营养级生物可为人类提供动物食品,则采取何种措施可使人们获得最多的动物食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丙在图中________点时增长速率最快,在A、B、C、D四点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点。 ---- 幻灯片 116解析:由于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植物(生产者)的数量最多,根据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先增加和先减少的特点,可以确定丙捕食乙,甲捕食丙,从而可以写出食物链为植物→乙→丙→甲;缩短食物链可以增加最高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曲线斜率最大时的增长速率最大;在种群数量最大时,种内斗争最激烈,即A点时种内斗争最激烈。 ---- 幻灯片 117答案:(1)如图所示 (2)植物→乙→丙→甲 (3)除去或减少乙、丙生物的数量 (4)D A “课下综合检测”见“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九)” ---- 幻灯片 118教师备选题库(给有能力的学生加餐) 1.(2012·广东高考)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 富度 ---- 幻灯片 119解析:土壤中的动物因食物来源和栖息条件不同,在土壤中也存在分层现象;土壤动物的种间关系主要是竞争、捕食;土壤盐碱度不同,导致植物在水平分布上有差异,土壤中的动物群落结构也会因此存在差异;表层土中含有的动物种类较少,不能准确反映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答案:C ---- 幻灯片 1202.(2011·全国卷)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 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 层现象 解析:草坪和树林属于不同的群落,其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答案:A ---- 幻灯片 1213.(2011·海南高考)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 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 度增大 ---- 幻灯片 122解析:南极冰藻由硅藻等多种藻类植物组成,故A错误;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磷虾数量减少,必将导致企鹅数量减少;-2~2℃范围内,随环境温度升高,酶活性增强,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答案:A ---- 幻灯片 1234.(2010·天津高考)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 调查的统计数据。 ---- 幻灯片 124据表可以确定的是 (  )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 幻灯片 125解析: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植物总种数包括该生态系统内所有区域的所有植物物种,因此不能通过样方法获得该数据;因种数、产量等与种群密度大小不存在比例关系,尽管典型草原的植物总种数等比荒漠草原多,也不能得出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流经草原的总能量为平均产量与面积的乘积,因不知各类草原的总面积,因此不能得出总能量的大小关系;旱生植物的丰富度为植物总数×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旱生植物的种类分别是40、49、62种。 答案:D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