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第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 幻灯片 2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群落的演替(Ⅰ)  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探究水 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 幻灯片 3知识点一 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______________的集合。强调该区域中______生物,包括全部植物、动物、_______ 2.物种组成 (1)丰富度:群落中④______数目的多少 (2)特点:不同群落的⑤________不同 (3)探究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各种生物种群 微生物 物种 丰富度 全部 ---- 幻灯片 4体表 彼此有利 ---- 幻灯片 5想一想:群落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群落的基本特征有:①物种的丰富度,②优势种,③种间关系,④空间结构等。 ---- 幻灯片 6知识点二 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 指群落中______________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 2.垂直结构 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现象 影响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山上山下和南北地区植被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植被东西分布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 影响森林中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和__________ 各个生物种群 分层 阳光 温度 水 食物 栖息空间 ---- 幻灯片 73.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_________、地形、________和盐碱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______,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______分布 光照强度 土壤湿度 种群 镶嵌 ---- 幻灯片 8知识点三 群落的演替 1.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____________代替的过程 2.类型 (1) ________: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2)________: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________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火灾过后的草原 另一个群落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繁殖体 ---- 幻灯片 9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议一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新的物种定居后,原来的物种是否还能存在?, 答案:能。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 幻灯片 10答案:①-b ②-d ③-a ④-c ---- 幻灯片 11判一判 1.池塘中全部的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  )。 2.不同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说来,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高 (  )。 3.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不叫捕食,而是种内斗争,捕食必须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  )。 4.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  )。 5.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  )。 6.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最终能演替成森林 (  )。 7.冰川泥地和弃耕农田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  )。 答案:1.× 2.√ 3.√ 4.× 5.× 6.× 7.× ---- 幻灯片 12提示 1.群落包括该环境中的全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不只是全部鱼,还包括其他动物。4.森林形成必须有适宜的气候条件。5.光影响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7.冰川泥地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 幻灯片 13---- 幻灯片 14群落及其种间关系辨析 高考地位:5年11考 (2012全国卷,福建卷、广东卷,2011山东基本能力,2010广东卷……) ---- 幻灯片 151.群落与种群的比较 ---- 幻灯片 16---- 幻灯片 172.群落中生物种间关系分析 ---- 幻灯片 18---- 幻灯片 19---- 幻灯片 20---- 幻灯片 21提醒 (1)两种生物之间可能有多种种间关系。 (2)上述种间关系都有利于种群的进化。 (3)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 幻灯片 22★ 高考对本考点考查着重于群落的内涵、外延。群落的种间关系及实例,群落的物种组成与优势种等,题型以选择题为主。 ---- 幻灯片 23【典例1】 (广东广雅中学模拟考试)我国某些地区常发生蝗灾,当地农牧民常用喷洒农药的方法来杀灭蝗虫,结果使蝗虫更加猖獗。新疆某地发生蝗灾时,特地邀请来一批养鸭户,把几十万只鸭子放养到虫害严重的草原上,获得很好的效果。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双选) (  )。 A.利用农药消灭蝗虫,农药对蝗虫起定向选择作用, 生存下来的蝗虫抗药能力较强 B.利用鸭子消灭蝗虫,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 益,而且还能减轻污染,保护环境 ---- 幻灯片 24C.利用鸭子消灭蝗虫,从种间关系看,鸭子与草原上的牛、羊的关系是竞争 D.利用鸭子消灭蝗虫,其根本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鸭子 解析 蝗虫的抗药能力存在着个体差异,农药的选择作用使 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A正确;利用鸭子消灭蝗虫属于 生物防治,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减少了农药 的使用,从而减轻污染、保护环境,B正确;鸭子和蝗虫是 捕食关系,蝗虫与草原上的牛、羊的关系是竞争,C错;利 用鸭子消灭蝗虫,其根本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 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牛、羊,D错。 答案 CD ---- 幻灯片 25【训练1】 (2012·河南三市调研)下列图是科学家研究种间关系的实验结果,请据图回答问题。 ---- 幻灯片 26---- 幻灯片 27---- 幻灯片 28(1)图1中在4~10 d时,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数量低于单独培养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d后大草履虫数量下降变为0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图2中两种草履虫混合培养的最终结果是____________。 研究发现,混合培养时,大草履虫多生活于培养试管的中、上部,而袋状草履虫生活于底部,其分布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3)图中影响草履虫各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_______。 ---- 幻灯片 29解析 (1)由图1可以看出,单独培养时,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不断增长,并最终达到稳定;混合培养时,大草履虫的数量开始时上升,一段时间后开始下降并最终变为零,而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先上升最后达到稳定,但不如单独培养时上升得快,说明两种草履虫之间为竞争关系,具体表现为对食物和空间等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大草履虫被淘汰。(2)由图2可以看出,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混合培养,二者的数量都能达到最大值并保持稳定,说明两种群可以共存;两种草履虫在试管中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3)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但本实验在人工培养条件下进行,没有迁入和迁出现象发生。 ---- 幻灯片 30答案 (1)混合培养时,两种草履虫生活习性相似,导致对食物和空间等的竞争 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竞争加剧,大草履虫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因无法获取食物而死亡 (2)两种群共存 垂直 (3)出生率和死亡率 ---- 幻灯片 31群落的结构及演替 高考地位:5年16考 (2012全国卷、海南卷,2011全国卷、江苏卷、安徽卷、海南卷……) ---- 幻灯片 32一、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空间结构类型 (1)垂直结构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了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如下图所示)。 ---- 幻灯片 33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 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盐碱度和湿度等因 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种群。 2.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 幻灯片 34二、群落的演替 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 ---- 幻灯片 35---- 幻灯片 362.群落演替的原因 (1)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必然结果。 (2)自然因素的影响。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 (3)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 3.群落演替的方向 (1)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2)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 ---- 幻灯片 37 ①群落的演替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地取而代之。 ②群落演替存在顶极群落。顶极群落主要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所决定的,如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是热带雨林;在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是北方针叶林;在中温中湿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温带草原;在低温低湿条件下,顶极群落是苔原;在极端缺水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沙漠(演替所达到的最终平衡状态叫顶极群落)。 ---- 幻灯片 38★ 群落的结构、群落演替的概念、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都是高考中常考的内容。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试题一般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 幻灯片 39【典例2】 (2012·海南单科,17)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 C.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 D.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 幻灯片 40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人类的活动可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并能影响演替的速度。森林群落垂直结构比灌木群落要复杂,生活在其中的动物分层也比灌木阶段复杂(多了栖居在乔木层的动物)。初生演替指的是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方,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森林阶段垂直结构层次明显,各种植物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要高。 答案 B ---- 幻灯片 41【训练2】 (2013·广东九校联考) 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 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 的是(双选) (  )。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无论气候条件是否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 幻灯片 42解析 火灾后的森林,虽然原有的植被不存在,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在其上面进行的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但次生演替之后的物种组成与以前不一定是一样的。乙群落的演替是初生演替,物种丰富度增加速度慢。无论哪种演替,只有条件适宜,才可以最终演替成森林。 答案 CD ---- 幻灯片 43规避2个易错点 易错点1 种间关系,错综复杂,稍不慎则易错失分 ---- 幻灯片 44易错点2 容易混淆几种种间关系曲线  点 拨 (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2)捕食曲线——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 幻灯片 45纠错演练 1.(2013·广东佛山一中模拟)为了研究某降水丰沛、气温较高的山区群落演替规律,生态学家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做同一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研究了灌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等4个群落的相关特征,结果如下表 ---- 幻灯片 46(叶面积指数是指每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 ---- 幻灯片 47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  )。 A.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叶面积指数与植被干物质的量呈正相关 B.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前期的干物质量增长迅速,后期增长缓慢 C.四个群落中灌草丛和针阔混交林有垂直结构,其余两个群落则没有 D.植被干物质的量只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 ---- 幻灯片 48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过程及特点,难度较大。根据信息判断,群落演替过程中,随叶面积指数增大,植被干物质的量逐渐增加,故A对;该群落演替过程中,植被干物质的量的增长速率先变大后变小,故B对;四个群落都有垂直结构,故C不对;植被干物质的量与群落中植被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动物细胞呼吸、微生物细胞呼吸等均有关,故D不对。 答案 AB ---- 幻灯片 492.(经典题)下图①~④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问题。 ---- 幻灯片 50(1)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造成②中出现的现象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______________。 (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曲线是________。 (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幻灯片 51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种间关系有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情况。根据图形分析,一般来说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捕食是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亦随着增多(减少);竞争是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寄生可能使宿主数量减少但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答案 (1)③ ② ① ④ (2)食物竞争,使一种(大)草履虫死亡(饿死) (3)寄生关系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4)②和④ (5)狐死亡,兔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草制约),最后趋于稳定 ---- 幻灯片 52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高考地位:5年8考 (2012福建卷、广东卷,2010天津卷、安徽卷……) 1.实验原理 (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 幻灯片 53 (2)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①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②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 幻灯片 542.实验流程 提出问题   制订计划 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 幻灯片 553.基本技术要求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 幻灯片 56知识归纳 ---- 幻灯片 57★★ 本考点在高考中命题角度着重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方法、计数方法及小动物的收集方法等,题型以非选择题为主 ---- 幻灯片 58【典例】 (2012·福建理综,3)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 ---- 幻灯片 59 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 幻灯片 60解析 此题综合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能力。由图可知,三种茶园中纯茶园物种数最少,营养结构最简单,抵抗力稳定性最差,易产生暴发性虫害,A错误;题图只表明10月份杉茶间作园物种数最多,但无法得知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大小,B错误;图中显示梨茶间作园在6月份时物种数最多,此时营养结构最复杂,C正确;人类的生产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错误。 答案 C ---- 幻灯片 61【训练】 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 幻灯片 62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 幻灯片 63解析 由图可知,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其中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小动物的采集,而不是空气流通;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到试管中。 答案 A ---- 幻灯片 64群落的特征和结构 1.(2012·全国,3)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 幻灯片 65解析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等知识。农田生态系统中,豌豆和杂草都是生产者,因争夺阳光、水和矿质元素等共同资源而形成竞争关系,选项B符合题意。田鼠和杂草属于捕食关系,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故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 幻灯片 662.(2012·全国,4)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 幻灯片 67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结构的相关知识。乔木层的疏密程度通过影响阳光透过的程度,进而影响生活在乔木下的草本层的水平结构,选项D错误。群落中不同植物因需要的光照强度不同而出现垂直分层现象;受食物、栖息场所等影响,群落中的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即植物的垂直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选项A、B、C正确。 答案 D ---- 幻灯片 683.(2012·广东理综,4)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 幻灯片 69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群落结构的相关知识。由于土壤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所以不同深度的土层分布的动物种类有所不同,体现了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分层现象,A错误;土壤动物的种间关系主要体现为捕食和竞争关系,B错误;土壤的盐碱度不同,生活的土壤动物种类也不同,体现了土壤动物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调查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应该用取样器取样法采集不同土层的动物类群,D错误。 答案 C ---- 幻灯片 704.(2011·海南单科,24)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群落演替 解析 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优势种在不断变化,故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次生演替的速度较初生演替的快;包括围湖造田在内的人类活动均影响群落的演替过程。 答案 D ---- 幻灯片 715.(2011·安徽卷)某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 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 度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 ---- 幻灯片 72解析 考查群落的结构演替以及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B选项不正确:发生于火山、冰川泥以及沙丘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此演替已到了森林阶段一定经过很长时间。人类的活动会使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不同地段上的差异属于水平结构,空间上的垂直分布属于垂直结构。 答案 B ---- 幻灯片 73见Word版限时规范训练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