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
幻灯片 2(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一、实验原理
二、实验流程
(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
↓
(2)震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
↓
(3)观察并计数: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混合均匀并培养,
每天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
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
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
↓
(4)重复(2)、(3)步骤:连续观察7天,统计数目。
↓
(5)绘图分析:将所得数值用曲线表示出来,得出酵母菌种群
数量变化规律。
----
幻灯片 3三、基本技术要求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3)结果的记录最好用记录表。
(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5)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
(6)需要进行重复实验,使获得的数据更准确。
----
幻灯片 4[高考实验对接]
(2009·广东高考)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
A.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
幻灯片 5A.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分析:
环境因素改变,种群的K值一般也会发生改变,故A错误
对接教材:
实验原理该项不符合教材中的原理
B.花生子叶中存在多个橘黄色脂肪颗粒
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应采用抽样检测法,故B错误
分析:
C.花生子叶中存在多个橘黄色脂肪颗粒
D.花生子叶中存在多个橘黄色脂肪颗粒
对接教材:
取样方法样方法一般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分析:
酵母菌计数应采用血球计数板,故C错误
对接教材:
器材选择
分析: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受营养条件、空间、pH、温度等因素影响,故D正确
对接教材:
实验原理
----
幻灯片 6[多维思考]
(1)实验中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测得的是什么数目?
提示:细胞总数。
(2) 实验中初始阶段,酵母菌进行哪种呼吸方式?
提示:有氧呼吸。
----
幻灯片 7----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