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第2课时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 幻灯片 2---- 幻灯片 3课程标准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课标解读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3.说明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 幻灯片 4概念:物质循环又称为_________________,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Ca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_________到_________ ,再回到_________的循环过程。 [思维激活1] 物质循环具有哪些特点? 提示 具有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的特点。 物质循环的概念和实例 1.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 幻灯片 5实例 (1)水循环 ①水循环受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_____和_____是水循环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植物的_________对水循环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②水循环过程可以进行不断往复地_____和_____(固态、液态和气态) (2)碳循环 ①碳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_____和_______ ,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是_____ ,在生物群落内以___________形式流动。 2. 太阳能 大气环流 降水 蒸发 蒸腾作用 迁移 转化 CO2 碳酸盐 CO2 含碳有机物 ---- 幻灯片 6②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生产者的_________或化能合成作用;而返回无机环境途径有:动植物的_________ 、微生物的_________ 。 (3)氮循环 大气中的氮主要以___的形式存在,只有通过固氮作用(_____固氮、_____固氮和_____固氮等)才能将游离的氮转变为可被植物吸收与利用的______和___等物质。氮是构成______和_____的主要元素,对生物的各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4)磷循环 磷是_____、 _____ 、 ______等的主要成分,磷循环中的磷来源于_____ ,___________是其主要来源,这使磷的循环与其他物质的循环不同。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N2 生物 工业 光电 硝酸盐 氨 蛋白质 核酸 核酸 磷脂 ATP 岩石 磷酸盐岩石 ---- 幻灯片 7人类活动影响 ——水体富营养化 (1)原因:水体中_______含量过多。 (2)结果:_____等过度繁殖导致生态系统的稳态被破坏。 3. 氮、磷 藻类 ---- 幻灯片 8对物质循环概念的理解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①物质循环的范围: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②参与循环的物质: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如C、H、O、N、P、Ca等,而不是指由这些元素组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③具有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的特点。 1. ---- 幻灯片 9水循环主要过程 2. ---- 幻灯片 10碳循环过程图解 3. ---- 幻灯片 11名师点津 (1)大气中CO2的来源有三个: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二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三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大气中CO2的去路有两个:一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是主要去路,二是化能合成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2)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在无机自然界中是以CO2、碳酸盐等形式存在。 (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靠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 幻灯片 12知识拓展 碳循环平衡的破坏——温室效应 (1)概念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对地球上热量逸散到外层空间的阻碍作用就越大,从而使地球温度升高得越快,这种现象就叫温室效应。 (2)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①化石燃料在短时间内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这是形成温室效应的最主要原因。 ②人类活动造成植被的大面积破坏也是加速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 (3)温室效应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威胁 温室效应会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的升高,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 幻灯片 13(4)解决方案 ①开发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②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绿地,增加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量。 ---- 幻灯片 14氮循环过程图解 4. ---- 幻灯片 15名师点津 1.氮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N2、NH3、NO3-、NO2-等形式进行循环。 2.大气中的氮气进入生物群落途径主要有三条 ①生物固氮(NH3); ②光电固氮(NO3-); ③工业固氮(氮素化肥如NH3、NO3-、尿素等)。 3.生物群落中的氮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 ①反硝化作用(N2); ②动植物遗体、遗物经微生物分解成为氨。 ---- 幻灯片 16碳循环与氮循环的比较 5. ---- 幻灯片 17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  )。 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 B.在能量流经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时逐级递减的全过程 C.在生物群落的生物体内反复循环运动 D.在生物圈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运动 解析 本题考查对物质循环概念的理解。生物的物质循环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Ca等基本元素,都在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往复过程。 答案 D 【巩固1】 ---- 幻灯片 18 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 (  )。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巩固2】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解析 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传递,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则以CO2形式进行循环。无机环境中的碳进入哪一类,哪一类即是生产者,而生产者、消费者均指向的那一类应为分解者,且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均有指向无机环境的箭头(即它们均通过细胞呼吸产生CO2)。 答案 A ---- 幻灯片 19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流动, _____递减,而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具有全球性、_________、 _________ 。 物质循环的动力来自_____,而物质又是能量的_____ ,以保证能量从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 2. 单向 逐级 反复利用 循环流动 能量 载体 一种形式 另一种形式 ---- 幻灯片 20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 幻灯片 21续表 ---- 幻灯片 22 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个主要功能 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沿着食物链(网)进行的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密切联系、相互依存 D.能量流动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的 解析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的循环利用离不开能量的推动,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 答案 D 【巩固3】 ---- 幻灯片 23 右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图中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 者 C.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 D.农业生产中的中耕松土可以增大 ⑤过程 【例1】 ---- 幻灯片 24思维导图: ---- 幻灯片 25深度剖析 从图可知,A为分解者,B为生产者,C为消费者。③⑤⑧代表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④代表生产者的光合作用,⑦代表化石燃料的燃烧。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大量的CO2到大气中,打破了大气中CO2的平衡,导致温室效应。中耕松土可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有氧呼吸增大⑧过程。 答案 C ---- 幻灯片 26 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CO2增多,是否会造成地球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含量增加?为什么? 提示 不会,地球上所含碳元素的总量是不变的。 【思维变式】► ---- 幻灯片 27 2010年11月29日~12月1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举行,“节能减排”和“森林保护”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低碳经济和绿色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下图表示碳循环局部示意图,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例2】 ---- 幻灯片 28(1)碳在生物群落内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流动,煤是“高碳”能源,通过燃烧,碳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进入大气圈。 (2)图中表示生产者的字母是________,若因环境污染造成生产者锐减,则对F、D数量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若D增加1 kg,则至少需消耗E________kg。 思维导图: ---- 幻灯片 29深度剖析 由图可知,E为生产者,F、D、B分别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A为CO2,C为分解者。碳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煤是“高碳”能源,通过燃烧,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入大气圈。生产者减少,将导致初级消费者减少,进而使次级消费者也减少。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若D增加1 kg,则至少需要消耗E的量为:1÷20%÷20%=25(kg)。 答案 (1)有机物 CO2 (2)E 减少(降低) (3)生产者(或E)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5 ---- 幻灯片 30 二氧化碳是影响地球能量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能量主要以光的形式到达地球,其中一部分被吸收,并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热量,热量最后以红外(热)辐射形式从地球再辐射出去。在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对光辐射没有阻碍,但是能吸收红外线并阻挡红外线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顶罩一样,能量进来容易出去难。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对地球上热量逸散到外层空间的阻碍作用就越大,从而使地球温度升高得越快,这种现象就叫做温室效应。 科学家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1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 ℃,而两极地区的气温升幅要比平均值高3倍左右。因此,气温升高不可避免地使极地冰层 思维拓展 ---- 幻灯片 31部分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如果海平面升高1 m,直接受影响的土地约5×106 km2,人口约10亿,耕地约占世界耕地总量的1/3。如果考虑到特大风暴潮和盐水侵入,沿海海拔5 m以下地区都将受到影响,这些地区的人口和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2。一部分沿海城市可能要迁入内地,大部分沿海平原将发生盐渍化或沼泽化,不适于粮食生产。同时,对江河中下游地带也将造成灾害。当海水入侵后,会造成江水水位抬高,泥沙淤泥加速,洪水威胁加剧,使江河下游的环境急剧恶化。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目前正在推进制订国际气候变化公约,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 幻灯片 3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独立进行的两个过程 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相互依存的一个过程的两个方 面 C.物质循环的进行需要能量的推动 D.能量流动的载体是各种有机物 答案 A 1. ---- 幻灯片 33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全过程在生物群落中进行 ②碳元素只能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③生物群落的碳元素通过细胞呼吸回归无机环境 ④其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转换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2. ---- 幻灯片 34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CO2只能通过光合作用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 B.有机物中的碳只有通过呼吸作用返回无机环境 C.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 D.E每增加1 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 kg的A 3. ---- 幻灯片 35解析 A选项错误:CO2可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B选项错误:有机物中的碳可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返回无机环境,也可通过燃烧进入大气中。 答案 D ---- 幻灯片 36科学家把“末日之钟”的时间从晚11点53分调至晚11点55分,警示气候变化构成的威胁“接近核武器的可怕水平”,“温室效应”将给人类带来灾难。下面有关温室效应的叙述不恰当的是 (  )。 A.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B.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D.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最主要措施 4. ---- 幻灯片 37解析 本题以社会热点为背景,以生态系统中碳循环为考点,引导关注人类生活环境,关注人类的命运。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中CO2等气体含量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最主要措施。 答案 D ---- 幻灯片 38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为大气,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C]________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5. (2)碳元素在大气与A、B、C之间的流动是以________的形式进行的, 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A为________,B为________。 (3)图中D→C过程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C→D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 ---- 幻灯片 39(4)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碳返回大气中,而另一部分则以________的形式储藏在地层中,碳在无机环境中以________和________的形式存在。 (5)碳循环始终与________结合在一起进行。 答案 (1)生产者 (2)CO2 消费者 分解者 (3)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 呼吸 (4)化石燃料 CO2 碳酸盐 (5)能量流动 ---- 幻灯片 40 课堂小结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概念 碳循环 氮循环 磷循环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