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九)
1.选B 任何一个群落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2.选A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
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来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因此A项所述属于初生演替,B、C、D项所述都属于次生演替。
----
幻灯片 23.选C 天然林替换成巨尾桉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天然林替
换成巨尾桉林后物种丰富度减少;在巨尾桉林中混种其他林木增加了物种丰富度,增强了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利于改善该地区的环境;巨尾桉林比天然林的抵抗力稳定性低。
4.选C 由于该岛屿位于太平洋深处,与其他环境存在地理隔
离,所以调查岛上一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不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
5.选A 题中①、②、③均是灌木能大量快速形成优势种的主要
原因。而④是灌木群落形成后的特点。
----
幻灯片 36.选B 在硬木林阶段仍可能找到生活在草地阶段的植物种
类。在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提供给动物的食物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动物的种类随之改变。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将发生变化。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降低。
7.选D 由坐标图可知,甲种群生活在相对低湿度、低温环境
中,乙种群生活在相对高湿度、高温环境中,因此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
----
幻灯片 48.选B 在各图中,A的生物量都大于B,可确定A、B间的捕
食关系为A→B,故可肯定A的增加会导致B的增加。
9.选B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年份的增加,植物的总
数逐渐增加,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乔木的数量增加,说明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了;该表反映出了该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
幻灯片 510.选C 选项A,物种数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由
图分析可知,纯茶园物种数最少,抵抗力稳定性最差,因此易产生暴发性虫害;选项B,杉茶间作园物种数在10月份时最大,即此时物种丰富度最大,但无法推知各物种的种群密度情况;选项C,梨茶间作园在6月份时物种丰富度最大,此时营养结构最为复杂;选项D,人类生产活动可以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11.选B 由题意可以得出,藻类种类很多,各种藻类间存在竞争关
系;随着滨螺密度的增大,藻类种数先增多后减少,若没有滨螺,藻类之间存在激烈竞争,有可能导致某种藻类死亡,那么藻类多样性会降低;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
----
幻灯片 612.选D 珊瑚礁群落演替是在已有海洋生物的基础上进行
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珊瑚礁体积的增加有利于鱼类生存;图示显示鱼的种数逐渐稳定;珊瑚礁体积与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呈同步增加或减少趋势,不能说明鱼的种数增加导致珊瑚体积下降。
----
幻灯片 713.解析:(1)调查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多次随
机取样;通过分析表格可知调查的水生植物有漂浮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三大类,体现的是水生植物的垂直分布状况,各类水生植物的垂直分布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2)航道区植物的优势种可根据表格中“+”的多少作出判断,苦草是航道区植物的优势种。在养殖区,由于河蟹的捕食,苦草数量相对较少。养殖区的水生植物吸收和利用了河蟹排泄物中的氮和磷等无机盐,不会出现富营养化的状况。(3)苦草属于生产者,其固定太阳能制造的有机物主
----
幻灯片 8要去向是自身细胞呼吸消耗、被初级消费者捕食利用,被分解者利用等;随着营养级的提高,流动的能量会逐渐减少,处在高营养级的大型肉食性鱼类就会较少。
答案:(1)随机取样(多次取样) 垂直 光能
(2)苦草 河蟹的取食 吸收和利用水中N、P等无机盐
(3)细胞呼吸消耗 被初级消费者取食 被分解者利用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
幻灯片 914.解析:火灾后,该地区存留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故
火灾后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据表信息,树龄>5年,赤杨的个体数最多,因此优势度指标最高;树龄1~2年,栎树的个体数最多,从年龄组成来看属于增长型,若此山区不受人为干扰,若干年后,栎树的优势度指标最高。(3)略。(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入前,A%=AA%+1/2Aa%=51%+19%=70%,a%=30%;引入后5年,A%=AA%+1/2Aa%=57%+13%=70%,a%=30%;引入后8年,A%=AA%+1/2Aa%=61%+9%=70%,a%=30%。这几年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据此判断该物种未发生进化。
----
幻灯片 10答案:(1)次生演替
(2)赤杨 栎树
(3)作图要求:柱状图要规范。
(4)没有进化 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