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 幻灯片 2综合分析近几年各地高考理综试题生物部分,本章有以下高考命题规律。   1.命题内容:减数分裂考查量不高但比较稳定,受精作用考查量很少,而伴性遗传各地考查量都比较多。   2.命题形式:本章内容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而且多以小综合形式考查。 ---- 幻灯片 3  3.命题思路:从命题思路上看,受精作用一般与减数分裂结合考查,而伴性遗传与遗传规律结合考查,常常以压轴题方式出现,所占份额相当高,对成绩的高低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4.命题趋势:纵观本章内容在高考中的出现规律,以伴性遗传为背景点,结合遗传规律实验设计,把高中遗传部分的思想作为考查主要对象是当前各地高考命题的大趋势。因为伴性遗传病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体现高中生物理性思维的重要部分。 ---- 幻灯片 4根据近几年高考命题特点和规律,本章的复习备考策略如下。   1.知识方面: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作为重点来学习,但不要忽略利用减数分裂分析遗传现象的类型。   2.能力方面:训练遗传现象分析技巧时,要特别注意表格、系谱图、染色体示意图等信息形式的快速获取。实验设计的理论、原则等要有机结合遗传规律,把遗传现象与性别的关系分析透彻。判断是否是伴性遗传的实验设计要熟练掌握设计要素。 ---- 幻灯片 5---- 幻灯片 6一、减数分裂与配子的形成   1.减数分裂概念   进行 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 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2.减数分裂概念的理解   (1)对象: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2)时期:性成熟时,从原始生殖细胞发展成为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   (3)特点:细胞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4)结果:产生子细胞的染色体数是原来染色体数的一半。 ---- 幻灯片 7  3.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     (1)几个基本概念   ①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大小、形态一般相同的两条配对的染色体。   ②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③四分体:指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后,含有四条染色单体的每对同源染色体。   ④交叉互换:四分体时期同一对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缠绕,并交换一部分片段的现象。 ---- 幻灯片 8(2)精子形成过程(减数分裂过程示例)  ---- 幻灯片 94.精卵形成过程比较 ---- 幻灯片 10  二、受精作用及其意义   1.概念: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2.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 幻灯片 11  1.同源染色体、四分体、联会的概念理解   (1)同源染色体需具备的三个条件:①形态、大小一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③且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能两两配对的一对染色体。   (2)联会是同源染色体的两两配对,也是产生四分体的前提。   (3)四分体实际上是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且含四条染色单体。 ---- 幻灯片 12  2.三者数量关系    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 ---- 幻灯片 13---- 幻灯片 14    (双选)下图是某高等动物体内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曲线以及细胞分裂过程图,所作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 ---- 幻灯片 15  A.乙、丙细胞形成的场所是卵巢,曲线图中8表示受精作用    B.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曲线图中的4—5段,甲细胞发生的时期相当于曲线图中的11—12段   C.甲细胞有4个染色体组,甲细胞前一时期细胞中有2个四分体   D.乙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之比为1∶2∶2,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 幻灯片 16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曲线图中的3—4段;甲细胞前一时期表示有丝分裂中期,没有发生联会,没有四分体。 BC ---- 幻灯片 17  1.1个精原细胞→1个初级精母细胞→ 2个次级精母细胞→ 4个精细胞→ 2种精子(无交换两两相同、相互对应)或4种(有交换,4个细胞各不相同)   2.1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1种精子,一个卵原细胞(次级卵母细胞)产生1个(种)卵细胞。   3.1种生物最多可产生2n种精子或卵细胞,n代表同源染色体对数或能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对数。 ---- 幻灯片 18 4.减数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 (1)列表(以二倍体为例) ---- 幻灯片 19(2)曲线(以二倍体生物的一个细胞为例) ---- 幻灯片 20(3)曲线、柱状图、染色体行为变化综合分析 ---- 幻灯片 21  a.解答有关细胞各分裂相中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数目的问题,通常先根据已知条件,结合细胞分裂的过程求出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再以此作为“平台”进行转换推算。   b.回答细胞分裂后期、末期染色体或DNA数目变化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中要求回答的是一个“细胞”,还是一个“(细胞)核”,后期、末期虽然两个核已形成,但仍属一个细胞。同样道理,从曲线图中获取信息时也应注意同样的问题。 ---- 幻灯片 225.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固定装片  (1)判断各期细胞的依据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变化的特点。 ---- 幻灯片 23 (2)可通过观察多个精原细胞的减数分裂,推测出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连续变化。原因是:   ①同一生物的细胞所含遗传物质相同,增殖过程相同。   ②同一时刻不同细胞可能处于不同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   ③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各期细胞,再用高倍镜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 幻灯片 24 (2013·华附、省实、广雅、深中四校联考)下图表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正确的是( ) ---- 幻灯片 25A.b、c两段分别表示染色体和DNA数量变化 B.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在LM段得以体现 C.CD、GH及OP段染色体数目相同 D.EF、KL段不存在染色单体       b、c两段分别表示DNA和染色体数量变化;LM段表示受精作用,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得以体现;CD、GH及OP段染色体数目不完全相同。 D ---- 幻灯片 261.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与联系 ---- 幻灯片 272.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图像辨析  ---- 幻灯片 28  a.识别减数分裂、有丝分裂的细胞分裂相关键是看有无同源染色体,一般情况下看是否具有四分体: ---- 幻灯片 29  b.识别减数分裂图像时注意下面特殊图形,即细胞质是均等还是不均等分裂,有助于快速答题。(图中表示二倍体生物细胞) ---- 幻灯片 30    下图是某种动物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细胞图,据图回答问题: ---- 幻灯片 31---- 幻灯片 32      本题主要考查对减数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特征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相关图形的识别与判断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识别各个图形属于何种细胞分裂。 ---- 幻灯片 33  图①中含4条染色体且两两配对,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此时可能会发生交叉互换。②中有同源染色体,含4条染色体,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为有丝分裂中期。③中4条含有染色单体的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④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含2条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⑤⑥都含8条染色体,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移向两极,为有丝分裂后期。⑦中细胞的每一极都含4条染色体,且含有同源染色体。细胞膜正把细胞缢裂为两个,为有丝分裂末期。 ---- 幻灯片 34---- 幻灯片 35---- 幻灯片 36---- 幻灯片 37  一、萨顿的假说   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因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 幻灯片 38  2 .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   3.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4.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 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 幻灯片 39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摩尔根的果蝇实验 ---- 幻灯片 40  (2)作出假设: 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 上,而 Y染色体 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3)理论解释: ---- 幻灯片 41  (4)实验验证方法:测交。   (5)实验结论:基因在染色体上。   2.摩尔根测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实验结论: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现线性排列。   三、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   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   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 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 幻灯片 42---- 幻灯片 43  3.性别决定的方式  ---- 幻灯片 44  五、伴性遗传   1.概念:此类性状的遗传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而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2.类型:    (1)伴X隐性遗传   ①患者基因型:XbXb(患病的女性)、XbY(患病的男性) ---- 幻灯片 45  ②遗传特点:a.隐性致病基因及其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c.往往有隔代遗传的现象;d.女患者的父母和儿子一定患病。   ③实例:色盲、血友病、果蝇的白眼。   (2)伴X显性遗传   ①患者基因型:XAXA、XAXa(患病的女性),XAY(患病的男性)。 ---- 幻灯片 46  ②遗传特点:a.显性的致病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b.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c.具有世代连续性;d.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   ③实例:抗V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3)伴Y遗传   ①患者基因型:XYM(Y染色体上的基因无等位基因,所以也无显隐性之分)。   ②遗传特点:患者全为男性,且“父→子→孙”。   ③实例:外耳道的毛症。 ---- 幻灯片 47  1.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萨顿的假说—类比推理) 萨顿根据基因与染色体的遗传行为特性、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来源、在形成配子时的行为变化有平行关系,运用类比推理方法来大胆地提出假设:基因在染色体上。 ---- 幻灯片 48  2.摩尔根果蝇实验——证据(假说—演绎法)   (1)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相对性状多且明显;培养周期短;成本低;容易饲养,繁殖率高;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   (2)实验现象:   ①果蝇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   ②F1全为红眼;   ③F2中红眼∶白眼=3∶1符合基因分离定律,表明红眼和白眼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④白眼性状的表现与性别相联系。 ---- 幻灯片 49  (3)实验解释:   ①雌果蝇是由XX这对同型的性染色体决定的,雄果蝇是由XY这对异型的性染色体决定的。   ②控制红眼的基因“W”和控制白眼的基因 “w”,只位于X染色体上。  (4)测交实验验证: ---- 幻灯片 50  (5)实验结论:决定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从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 幻灯片 51   1909年,摩尔根从他们自己培养的红眼果蝇中发现了第一个他称为“例外”的白眼的雄蝇。用它做了下列实验(注:不同类型的配子及不同基因型的个体生活力均相同)。   将这只白眼雄蝇和红眼正常雌蝇杂交,结果如图所示: ---- 幻灯片 52---- 幻灯片 53---- 幻灯片 54       (1)F1红眼果蝇之间交配,后代中出现白眼,说明红眼是显性性状。(2)F1红眼果蝇之间交配,后代有红眼有白眼,比例为3∶1,说明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3)雌雄个体的性状表现不同,说明了该基因与性别相关。(4)设控制体色的基因为B、b,如果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基因型有BB、Bb、bb 3种;如果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基因型有XBXB、XBXb、XbXb、XBY、XbY共5种。(5)XbXb(白眼雌果蝇)×XBY(红眼雄果蝇),所生后代XBXb红眼全部是雌果蝇,XbY白眼全部是雄果蝇。 ---- 幻灯片 55  (6)XbXb白眼雌果蝇的Xb只能一个来自父方(XbY),一个来自母方(XBXb)。所以首先应培育出XBXb和XbY。从XBXB与XbY杂交开始,获得XBXb和XBY,继续杂交直到在同代中出现XBXb和XbY。      (1)红眼  (2)遵循 杂种子一代自交的后代发生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为3∶1  (3)控制眼色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 (4)3 5 ---- 幻灯片 56  (5)让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如果子代中雌蝇呈红眼,雄蝇都是白眼,则说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或写成遗传图解,并有正确结论) ---- 幻灯片 57  1.分析推断幼年牲畜或家禽的性别   例如:芦花鸡性状(羽毛上有黑白相间的横斑条纹)是由Z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隐性纯合子为非芦花(羽毛上没有横斑条纹),W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   如果用芦花雌鸡和非芦花雄鸡交配,在幼鸡时即可根据是否有芦花的存在来判断鸡的性别,以达到多养母鸡、多下蛋的目的。 ---- 幻灯片 58  2.若利用伴性遗传通过一次杂交从子代的性状中快速推知性别,在性染色体组成为同型的亲本选隐性,性染色体组成为异型的亲本选显性,则后代同型性染色体的个体为显性,异型性染色体的个体为隐性。图解表示如下: ---- 幻灯片 59    一只雌鼠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使野生型性状变为突变型性状。该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Fl的雌、雄中均既有野生型,又有突变型。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鉴别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还是在常染色体上,选择杂交的Fl个体最好是 (  )   A.突变型(♀)×突变型(♂)   B.突变型(♀)×野生型 (♂)   C.野生型(♀)×野生型(♂)   D.野生型(♀)×突变型(♂)   ---- 幻灯片 60      此题关键是用逆推法首先确定显隐性关系:由于该突变型是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突变导致的,F1中两种性状均存在,所以野生型为隐性,突变型为显性。假设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突变型雄性个体的后代中,雌性全为突变型,雄性全为野生型;如果突变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则后代无论雌雄都会出现1∶1的性状分离比。所以应找一个突变型雄性和野生型雌性杂交看其后代的表现型。 D ---- 幻灯片 61  1.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与染色体上基因的对应关系   (1)分离定律中的一对遗传因子指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2)自由组合定律中的不同对的遗传因子指的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 幻灯片 62  2.两个遗传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   (1)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不考虑交叉互换)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如图1。   (2)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如图2。 ---- 幻灯片 63---- 幻灯片 64  3.注意理解三个方面   (1)同时性: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分离与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是同时进行的。    (2)独立性: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间的相互分离与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互不干扰,各自独立分配到配子中去。   (3)普遍性:自由组合定律广泛存在于生物界,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基因重组产生了更多的变异类型,这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 幻灯片 65    右图为某高等雄性动物的精原细胞染色体 和基因组成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生物测交后代中与该生物不同的表现型有3种   B.该生物与基因型相同的雌性动物交配,后代不同于双亲的表现型中,杂合体占新类型的比例为4/7   C.减数分裂中,①与②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发生交叉互换   D.该细胞在一次减数分裂中进行自由组合,可产生4种配子,比例为1∶1∶1∶1 ---- 幻灯片 66    图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两对等位基因,测交后代共有四种表现型(1∶1∶1∶1),其中有一种与亲本相同;当它与相同基因型雄性交配后代有四种表现型(9∶3∶3∶1),每一种类型均有一个纯合子,不同于亲本类型的占7/16,纯合子中不同于亲本的占3/16,故后代不同于双亲的表现型中,杂合体占新类型的比例为4/7;一个细胞一次减数分裂只产生相同的两种配子,故D错。 D ---- 幻灯片 67  1.雌、雄异体生物才有性别分化。   2.性别决定方式有多种,但最主要的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3.生物体中染色体的分类问题: ---- 幻灯片 68  4.伴性遗传是由于异型性染色体之间存在“非同源区段”(如图所示) ---- 幻灯片 69  (1)在同源区段中,X和Y染色体都有等位基因,在遗传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X与Y分离的同时,等位基因也分离。   (2)在非同源区段中,基因可能只存在于X或Y上,若只在Y染色体上,则为伴Y遗传——限雄遗传。若只在X染色体上,则为伴X遗传。   (3)有性别的生物才有性别决定方式;性别决定的方式有多种,XY型性染色体决定性别是一种主要方式。  ---- 幻灯片 70    若干具有相对性状的雌雄果蝇,其中雌性个体为隐性,雄性个体为显性,均为纯合子(注:XAY、XaY均视为纯合子),已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或X染色体的特有区段(如图Ⅱ-2区段)或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如图Ⅰ区段),请补充下列实验方案以确定该基因的位置: ---- 幻灯片 71---- 幻灯片 72     (1)若干对雌雄果蝇分别交配,若后代雌性个体为显性,雄性个体为隐性,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特有区段。(2)若后代中无论雌雄均为显性,则再选取后代中雌、雄个体分别交配,若无论雌雄均有两种性状,则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雄性个体为显性,雌性个体表现为两种性状,则该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P: XaXa×XAYA→F1: XAXa×Xa YA→F2:XA Xa∶Xa Xa∶ XAYA∶XaYA)      (1)雌性个体均为显性,雄性个体均为隐性  (2)无论雌雄均有两种性状 雄性个体为显性,雌性个体表现为两种性状 ---- 幻灯片 731.伴性遗传(也分正推、逆推两大类型)特点 (1)已知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2)雌雄的性状表现有别、传递有别  2.X染色体隐性遗传:如人类红绿色盲症 (1)致病基因Xb    正常基因XB (2)患者:男性XbY   女性XbXb    正常:男性XBY   女性XBXB XBXb(携带者)  ---- 幻灯片 74  (3)遗传特点:   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女性患者的父亲及其儿子也一定是患者。   ②隔代遗传现象。   ③交叉遗传现象:男性→女性→男性。 ---- 幻灯片 75  3.X染色体显性遗传: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1)致病基因XD     正常基因Xd   (2)患者:男性XDY   女性XDXD XDXd    正常:男性XdY 女性XdXd   (3)遗传特点:    ①人群中发病人数女性多于男性。   ②连续遗传现象。   ③交叉遗传现象:男性→女性→男性。   4.Y染色体遗传:人类毛耳现象   遗传特点: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仅在男性个体中遗传。 ---- 幻灯片 76  遗传病类型的鉴别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其父亲或儿子正常)非伴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其母亲或女儿正常)非伴性。   5.伴性遗传与基因分离定律及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    伴性遗传是基因分离定律的特例。伴性遗传也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此它们也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 幻灯片 77  但是性染色体有同型和异型两种组合方式,因而伴性遗传也有它的特殊性:在XY型性别决定的雄性个体中,有些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此该性状的遗传常与性别联系在一起,在写表现型和统计比例时,也一定要和性别联系起来。   在分析既有性染色体又有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两对及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按伴性遗传处理,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状按分离定律处理,整体上则按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来处理。 ---- 幻灯片 78    人类的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母亲为携带者,父亲色盲,生下4个孩子,其中一个正常,2个为携带者,一个色盲,他们的性别是(   )   A.三女一男或全是男孩    B.全是男孩或全是女孩   C.三女一男或两男两女   D.三男一女或两男两女   ---- 幻灯片 79      由题意可知母亲的基因型为XBXb,父亲的基因型为XbY,由此可以推断出后代儿女的性状及基因型,正常的一定是儿子,携带者一定是女儿,但色盲既可能是儿子也可能是女儿,所以选C。 C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