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二 王何必曰利 哲思短章 友谊与利益 我相信,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我们身上都有一种直觉,当我们初次与人相识时,只要一开始谈话,就很快能够感觉到彼此是否相投。当两个人的心性非常接近时,或者非常远离时,我们的本能下判断最快,立刻会感到默契或抵牾。对于那些中间状态,我们也许要稍费斟酌,斟酌的快慢是和它们偏向某一端的程度成比例的。这就说明,两个人能否成为朋友,基本上是一件在他们开始交往之前就决定了的事情。 ---- 幻灯片 2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疏,并不是由愿望决定的,而是由有关的人各自的心性及其契合程度决定的。愿望也应该出自心性的认同,超出于此,我们就有理由怀疑那是别有用心,多半有利益方面的动机。利益之交也无可厚非,但双方应该心里明白,最好还是摆到桌面上讲明白,千万不要顶着友谊的名义。凡是顶着友谊名义的利益之交,最后没有不破裂的,到头来还互相指责对方不够朋友,为友谊的脆弱大表义愤。其实,关友谊什么事呢,所谓友谊一开始就是假的,不过是利益的面具和工具罢了。今天的人们给了它一个恰当的名称,叫感情投资,这就比较诚实了,我希望人们更诚实一步,在投资时把自己的利润指标也通知被投资方。 ---- 幻灯片 3修身名句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孟子·滕文公下》  赏读:枉,弯曲,弯屈,引申为行为不合正道或违法曲断。扭曲自己的人是不可能使别人正直的。意思就是正人先正己。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赏读: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更高的泰山,就觉得整个天下都变小了。意思是,站得越高,眼界越宽广。可用来形容人的思想境界。 ---- 幻灯片 4交接,交往 接触 连接,连续 承接 接待  侍奉 事情 相处  ---- 幻灯片 5遇见,碰到 投合,得到君主信任 待遇 会面,见面 赶上  ---- 幻灯片 6动词,是 动词,做 动词,当做、作为 介词,被 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呢” 介词,给、替 介词,为了  ---- 幻灯片 7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代词,他们的 代词,指代“慧空禅院”,那 代词,指代“古之人”,他们 ---- 幻灯片 8以……为后  善事  以……为远  ---- 幻灯片 9使……停止  侍奉 ---- 幻灯片 10介宾短语后置句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 幻灯片 114.名句默写 ①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__________________。 ②穷则独善其身,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登泰山而小天下。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达则兼善天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 幻灯片 125.文白对照 ---- 幻灯片 13---- 幻灯片 14---- 幻灯片 15---- 幻灯片 16---- 幻灯片 17---- 幻灯片 18---- 幻灯片 19主旨归纳 本课所选三则文章,均是孟子阐述自己对“利”的看法的。孟子对“利”是极端厌恶的,他将因逐利而产生的危害阐述得具体而深刻。在利与义上,孟子极力主张“先义而后利”,“重义轻利”,孟子的这种把仁义张扬在私利之上的价值观,背后虽然摆脱不了君臣父子的传统观念,但可以启发我们审查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以及人生追求的社会弊害,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 幻灯片 20重点突破 唯利是图的价值观有何危害?请你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提示 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完全忽视了“义”的要求,把求利作为终极目标,为了追求“利”的最大化,必然会不择手段,这样就会使人丧失对道义的追求,不关爱、不体恤他人,如果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必将陷入无序状态,阻碍社会的正常发展。 ---- 幻灯片 21 孟子对“仁义”持什么观点?你受到什么启迪? 提示 孟子认为,如果一个人勤勉行善,他的德行就是高尚的,因此跻身于君子的行列,即“舜之徒也”;如果一个人一心追逐私利,他的德行就难以提升,始终跟人格卑下的小人为伍,即“蹠之徒也”。如果世人全都私利当头,不培养仁义之心,不践行仁义的原则,那么即便是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也不可能建立起亲善的关系;与此相反,如果世人都实行仁义,那么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推而广之,人与人之间,将会建立起互相亲近、礼让、关爱的和谐、融洽关系,就可以成就王业。因此,孟子高举仁义大旗来游说各国君王,希望天下安定。 ---- 幻灯片 22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关注财利。但是如果过分关注“利”,甚至为了利而不择手段,那么,我们的人格会变得卑下,人与人之间也就没有了关爱。为了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我们应该把实践正义、培养善德放在自身修养的第一位。 ---- 幻灯片 23 本文运用了大量排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 排比可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这在“宋将之楚”这一节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正面的例子从三方面说,“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这样,多方面采取排比修辞,明白晓畅,节奏分明,让人易于接受。 ---- 幻灯片 24 孟子是如何阐述“利害”与“战争”“和平”之间的关系的?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孟子的思想主张? 提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人处世是这样,治理国家也是这样。荀子认为,盛世重义,乱世重利。由此可以看出君子不言利是儒学的传统。 在孟子看来,和平当然是很重要的,所以他也非常支持宋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行为。但是,和平的前提是仁义,而不是利害关系。如果用利害关系去换得一时的和平,早晚也会失去和平,不仅失去和平,还会失去国家,失去天下。因为基于利害关系的和平,实际上隐伏着很多不和平的因素,这就是人与人之间都以利害关系相互对待,一旦利害关系发生冲突,必然导致争斗,失去稳定与和平。 ---- 幻灯片 25相反,如果以仁义为前提赢得和平,则会保持长久的稳定与发展,不仅不会失去和平,而且还会使天下人心归服,安定统一。这是因为基于仁义的和平,使人与人之间都以仁义道德相互对待,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人人忠诚谦让,仁爱正义,哪里还有什么战争的危机呢? 从理论上说,孟子的学说是很有道理的,也是能够自圆其说的。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来看,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既然有军事行动发生,就不可能没有利害关系在内,也不可能有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战的战争和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罢兵停战的和平出现,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尤其没有这种可能。 ---- 幻灯片 26文本审美 正反对比显意旨 孟子说理善用正反对比,其主张王道,就和霸道对比;主张义在利先,就和利在义先对比;主张与民同乐,就要和不与民同乐对比。宋国著名学者宋想劝说秦楚停战,打的名号是“言其不利”,孟子反对他用这样的名号去劝和,他认为,不管做什么都应把“义”放在首位,何必说利,或何必先说利。且看他对宋的一番话: ---- 幻灯片 27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幻灯片 28【评析】 本段话有两个鲜明的层次,即以利说秦、楚之王会怎样,以仁义说秦、楚之王会怎样。两种不同的劝说依据将会带来两种相反的结果,一是“亡”,一是“王”。一者如此,一者如彼,对比鲜明,何去何从,任人选择。宋一听分明,而后人一目了然。这些话语在人的心目中激荡成一盏明灯,指引着人们前行。 俗话讲,有比较才有鉴别。从修辞角度来讲,比较中事理相近叫类比,事理相反叫对比,善用对比能够使主旨表现鲜明,也易使人接受。 ---- 幻灯片 29见Word版活页训练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