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相关读物
《红楼梦》评论(节选)
人境庐诗草自序
哲思短章
智慧和人品
我相信,骄傲是和才能成正比的,但是正如大才朴实无华,小才华而不实一样,大骄傲往往谦逊平和,只有小骄傲才露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傲慢脸相。有巨大优越感的人,必定也有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胸怀。
----
幻灯片 2 文明对于不同的人,往往进入不同的心理层次。进入意识层次,只是学问;进入无意识层次,才是教养。
真正相信自己的人是很少的,有些人的自信不过是一种“有益的盲目”,似乎下意识地知道自己内心的空虚,避免去看透自己,以维持虚假的充实。真正的自信者必是有勇气正视自己的人,而这样的自信也必定和对自己的怀疑以及不满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人的自信必须靠自己去争得。事实上,几乎所有伟大的天才都并非天性自信的人,相反倒有几分自卑。他们知道自己的弱点,为这弱点而苦恼,不肯毁于这弱点,于是奋起自强,反而有了令一般人吃惊的业绩。
----
幻灯片 3 我相信,天才骨子里都有一点自卑,成功的强者内心深处往往埋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
幻灯片 4修身名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赏读:横着看山则成为岭的形状,侧着看山则成为峰的形状,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去看,山的形状都不一样。不认识庐山总的风貌,那是因为置身于山中而无法纵观全貌。前两句现在用来比喻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出发看同一个问题,其结论不一样。后两句比喻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幻灯片 5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宋·汪洙《神童诗》
赏读:王侯将相本来不是天生的富贵种,贫穷人家的孩子发愤努力,也可以成为栋梁之材,好男儿应当发愤图强。
----
幻灯片 6力学勿忘家世俭,堆金能使子孙愚。
——宋·刘克庄《贫居自警三首》之一
赏读:努力学习,不要忘记自己家里世代治家都是很俭朴的;金银财宝多了,只会使子孙变得愚蠢。
----
幻灯片 7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宋·张载《西铭》
赏读:贫穷、低贱、忧患、愁苦,也许能帮助你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
幻灯片 8知识卡片
一、作家作品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清末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他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读书应试阶段(1863—1876);出使阶段(1877—1894);参加变法阶段(1895—1898);乡居阶段(1899—1905)。1877年十月(光绪帝三年)黄遵宪应邀任参赞,随何如璋出使日本。光绪帝八年,黄遵宪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
----
幻灯片 9 光绪帝十三年,黄遵宪成书《日本国志》。光绪帝二十三年他被任命为湖南长宝盐法道,积极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光绪帝二十四年八月,光绪帝任命黄遵宪为出使日本大臣。戊戌政变失败后,黄遵宪被清政府列为“从严惩办”的维新乱党,但由于外国驻华公使等干预,清政府允许黄遵宪辞职还乡。黄遵宪回乡后仍热心推进立宪、革命等工作,并潜心“新派诗”创作,被誉为“诗界革命巨子”。同时,他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创立嘉应兴学会议所,自任会长,积极兴办新学堂。黄遵宪的著作生平自定的有《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人境庐诗草》等。诗论主张“我手写吾口”,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长于古体诗。
----
幻灯片 10 二、文体常识
1.王国维将西方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相结合,以崭新的眼光评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写出了《〈红楼梦〉评论》等论著。
1904年,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在《教育世界》杂志上刊出,一百多年来,研究《红楼梦》的文章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红学家,你尽可不必也不可能把这些文章著作都读过,但是你却不能不读王国维的这篇《〈红楼梦〉评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红楼梦〉评论》是“红学”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现代学术性质的论文。它尝试运用西方哲学、文学和美学理论来评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提出了《红楼
----
幻灯片 11梦》的“精神”“美学价值”等崭新命题,并作了系统的探讨和评价,较之先前旧红学派的感想式的评论和牵强附会的考证,实在是一个明显的突破。王国维在其中强调了《红楼梦》的悲剧性质及其价值,这是一个极富启发性的观点。虽然他的理论基础是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及悲剧学说,意在突出人生即痛苦悲观的思想,把《红楼梦》说成是一部以“解脱为理想”的“宇宙之大著述”,这不见得符合小说的实际,但他力图从哲学的角度把握《红楼梦》精神实质的努力,却为后来的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
幻灯片 12 2.《人境庐诗草》内容简介
《人境庐诗草》是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和近代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黄遵宪的诗集,收录了作者从清同治四年至光绪二十八年间(1865—1902)写的诗600余首,内容提要分十一卷,书名取自陶渊明的诗句“结庐在人境”。
《人境庐诗草》是其扛鼎之作。诗集内容丰富,格调高雅,举凡咏政颂史、家国境况、朝野新闻、时事述评、四海名胜、五洲风情、田园情趣、民俗乡音、追古念旧、怀乡忧民、治学兴教、题赠酬答,乃至道场佛事、年景预测等无不涉猎,其取材之广博堪称历代之最。
----
幻灯片 13 3.《人境庐诗草》的影响
《人境庐诗草》集中反映了黄遵宪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初期思想认识上变化发展的轨迹。诗集中许多充满新思想、新见解、新事物的篇章,是中日文化交流转折伊始的闻见录,是中日文学艺术交流的文化桥梁,深刻表达了学习日本、呼唤改革的文化诉求以及反抗日本侵略、建立平等友好文化关系的愿望。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见解,切中时代的脉搏。学习日本明治维新的进步经验、发展中日友好交往与反抗其野蛮侵略、维护祖国利益的辩证态度,在这里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历史最后没能给黄遵宪提供施展政治抱负的舞台,但“才大世不用,不幸以诗鸣”,他用诗歌记录下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眼中的世界,
----
幻灯片 14在民族存亡的黑暗中,他举起了中国近代化思想启蒙的火炬。《人境庐诗草》恰恰是这些装进新思想的古典诗歌,对“五四”前夕的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使他既站在中国十大古典诗人行列之中,又被称为中国近代诗界革命的旗手。
----
幻灯片 15疼爱
爱惜、顾惜
吝惜
喜爱、爱好
通“”,隐藏
这样
对的,正确的
表判断
----
幻灯片 16假期
运行、参与
品行、行为
古诗的一种体裁
读háng,行列、队伍
借
凭借、借助
假装
----
幻灯片 17兴起
就
立刻
即使
就在(某时、某地),当
如果
古代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
发动
起来
兴办、举办
----
幻灯片 18希望
写,记下
文字
书信
国书
应当,必须
通“邀”,邀请
相约
----
幻灯片 19前两个“为”译为“是”;后一个“为”是语气助词,相当于“啊”“吗”
写
介词,替
介词,向
介词,因为
介词,表被动
----
幻灯片 20二、词类活用
1.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可谓天下之至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皆笔而书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名一格,不专一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所索之女子,才得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而不必求息肩之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到休息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满足
形容词用作名词,悲惨的事
名词用作动词,记录,书写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名
名词用作动词,见面
----
幻灯片 21三、古今异义
1.虽一行作吏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群(指同行的人)
2.无虑百数十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没有忧虑
一旦,一经
大约
----
幻灯片 223.以单行之神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就单一事项而实行的(条例等);向单一的方向行驶
散体,相对骈俪而言
----
幻灯片 23四、文言句式
1.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 ________
2.王夫人固亲于薛氏 ________
3.亦自然之势也 ________
4.《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 ________
5.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 ________
6.几几束之高阁 ________
7.而不为古人所束缚 ________
8.今之世异于古 ________
9.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 ________
定语后置句
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判断句
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束之(于)高阁
被动句
状语后置句
----
幻灯片 24五、名句默写
始于悲者终于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是而 欲餍阅者之心,难矣。
始于离者终于合 始于困者终于亨
----
幻灯片 25 六、课文翻译
《红楼梦》评论(节选)
我国人的精神,是人世间的,是乐天的,所以代表他们精神的戏曲、小说,没有不染此乐天的色彩的:开始于悲的终结于欢,开始于分离的终结于团圆,开始于穷困的终结于亨通。不这样做而想满足阅读者的心愿,难啊。像《牡丹亭》的返魂,《长生殿》的重圆,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所以我国的文学中,具有厌世而欲解脱精神的,仅有《桃花扇》和《红楼梦》罢了。而《桃花扇》的解脱,不是真正的解脱: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亲眼看到,亲身经历,却不能自悟,而是
----
幻灯片 26醒悟于张道士的一句话;再说跋涉几千里,冒着不可预测的危险,被关到牢狱之中,所寻找的女子,才见到一次面,就因为道士的话,很快就放弃了她,如果不是三岁的孩童,谁能相信呢?所以《桃花扇》的解脱,是来自于外界的约束;而《红楼梦》的解脱,是来自于自身的约束。况且《桃花扇》的作者,只是借侯、李的事情,来写故国之哀,而不是以描写人生处世为主。所以《桃花扇》是政治的,国民的,历史的;《红楼梦》则是哲学的,宇宙的,文学的。这就是《红楼梦》极大地违背了我国人的精神的原因,而它的价值也就在这里。
----
幻灯片 27 《红楼梦》一书,和一切喜剧相反,是彻头彻尾的悲剧。……根据叔本华的主张,悲剧中又有三种分类:第一种悲剧,是由极恶的人,竭尽他们所有的能力来相互(陷害)造成的;第二种是由盲目的命运造成的;第三种悲剧,是由于剧中的人物的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这样,不是必定有蛇蝎的性质和意外的变故,只是由普通的人物、普通的境遇逼迫,不得不这样。他们明明知道其中的害处,却相互施加相互承受它,各自施加力量却人人不承担它的过错。这种悲剧,它感人的程度超出前二者很远。为什么呢?它所揭示的是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发生在一般规律之外的事,而是人生中本来就有的缘故。像前二种悲剧,我们对蛇蝎人物和盲目的命运,未尝不害怕战
----
幻灯片 28栗,然而因为它罕见的缘故,我们的一生还能侥幸地避免,而不必去寻求能去掉生活之欲所带来的痛苦的地方。但在第三种悲剧里,就会见到非同寻常的势力,足够用来破坏人生的幸福,时时刻刻都可能降临到我们面前。并且这等残酷的事情,不但时时可以加到自己身上,而且也可以加到别人身上,亲身遭遇这种残酷之事,却无法鸣不平,这真可以说是天下最悲惨的了。像《红楼梦》正是第三种悲剧。现在就宝玉、黛玉的事情来谈一下:贾母爱宝钗的温顺娴静,而害怕黛玉的孤僻,又相信金玉的邪说,想着(靠这)来压制宝玉的病;王夫人本来就亲近薛氏;凤姐因为持家的缘故,嫉妒黛玉的才能,忧虑她会
----
幻灯片 29不利于自己;袭人害怕尤二姐、香菱的事情(重演),听到黛玉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话,害怕祸及己身,自然就站在了凤姐一边,这也是自然的趋势。宝玉对黛玉,信誓旦旦,但却不能对自己最爱的祖母说,这是普通的道德使他这样的;何况黛玉只是一个弱女子呢!由于种种原因,金玉因之而结合,木石因之而分离,又哪里有蛇蝎般的人物、非常的变故参与其间呢?不过是通常的道德、通常的人情、通常的境遇造成的罢了。由此看来,《红楼梦》可以说是悲剧中的悲剧了。
----
幻灯片 30人境庐诗草自序
我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学习写诗。后来因为奔走于东西南北四方,(为国家)奔走效力很少有空闲时间,几乎把它扔在一边。然而因为太爱好它的缘故,每次在公事之余,我都会去做它。虽然一旦做了官,但并没有荒废它。现代士人生在古人之后,古人的诗,被称作专门名家的,大约有一百几十家。想摒弃古人的糟粕,不被古人束缚,实在是困难啊。虽然这样,我曾认为诗之外有事,诗中有人,现今的社会与古代的已不同,现今的人又何必与古人相同呢?我曾在胸中设置一种诗境:一是恢复古人比兴的形式;一是用散文自由变化的句式融入诗歌创作中;一是吸取《离骚》和乐府内在诗理而不沿循它们的外
----
幻灯片 31在形式;一是采用古人的变通与变化离合的方法用于诗中。取材的范围:从群经、三史,到周秦诸子的书籍,许慎、郑玄等诸家的注解,凡是接近于今天的事名、物名,都选过来借用。这是在记叙事情:举今天的官书、会典、方言流俗,以及古人没有的事物、未开辟的境界,耳闻目睹的事情,都通过自己的笔记下它。这是在熔炼出自己的风格:从曹、鲍、陶、谢、李、杜、韩、苏到近代的小家,不名一格,不专一体。应当都不失是我的诗。果真像这样的,未必就达到古人的境界,这也足以自立门户(形成自己的风格)。虽然我本来就有志向,但却未能达到目标。《诗经》中说:“虽然不能达到目标,但心里向往它。”姑且记到这里,来等待来日。
光绪十七年六月在伦敦使署,我为自己的诗集写了这篇序。
----
幻灯片 32主旨归纳
1.《〈红楼梦〉评论》是一篇叔本华悲剧哲学贯串其中的红学研究之作。在节选的部分中,王国维认为,中国人有一种普遍的喜欢喜剧的心理,故大部分戏剧小说都是以喜剧结尾。“由叔本华之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而因矛盾、关系交织不得不
----
幻灯片 33如是,此之悲剧乃真正之悲剧也。若红楼之贾、林、薛等诸家之关系。基于以上认识,王国维认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故人生之归途在于解脱,解脱之道又在哪里呢?在于出世。
----
幻灯片 34 2.《人境庐诗草自序》是诗人自己为自己的诗集作的序。在序言中谈到了自己潜心诗歌创作,不避流俗,欲弃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人所束缚,开始诗歌创作的新探索。主张“我手写吾口”,举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所作形式要多变化,熔铸新鲜词汇,描写亲历和耳闻的事件,熔炼出自己的风格。提出了“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的观点,具有诗歌革新意识,可谓领风气之先。序中也透露出他进行的创造性的实践,突破古诗的传统天地,形成了足以自立、独具特色的“新派诗”。《人境庐诗草自序》还是中国诗歌白话革命的先声,预示了诗歌意象更新与创造发展的时代方向。
----
幻灯片 35重点突破
《〈红楼梦〉评论》第一段是怎样提出观点、展开议论的?
提示 第一段从国人的精神入手,指出传统的戏曲、小说多“乐天”色彩,多大团圆结局,如《牡丹亭》《长生殿》。进而对比指出具有“厌世解脱”精神的,只有《桃花扇》《红楼梦》。随后对比分析《桃花扇》《红楼梦》,指出《桃花扇》的解脱,“非真解脱”,是“他律”;《红楼梦》的解脱,是“自律”。《桃花扇》重在写“故国之戚”,是“政治的”“国民的”“历史的”;《红楼梦》则是“哲学的”“宇宙的”“文学的”。这样,便得出结论:《红楼梦》的价值就在于其“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的悲剧性。
----
幻灯片 36 《〈红楼梦〉评论》第二段论证的中心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红楼梦》是“悲剧中之悲剧”?
提示 第二段在第一段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红楼梦》的悲剧性质,指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作者援引了叔本华的观点,把悲剧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极恶之人相互构陷而成;第二类是由于不可知的命运;第三类是由于普通人物、普通境遇逼迫而成。随后,对三种悲剧进行了比较,指出前两种悲剧因为罕见,对于我们而言或可避免,而第三种悲剧却非偶然之事,时时会出现于眼前,也许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也许是加之于别人。亲身遭遇却无处鸣不平,因而是“天下之
----
幻灯片 37至惨也”。随后,作者又对《红楼梦》的悲剧缘由作了具体阐释,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例,阐明在这场悲剧里无一人是“蛇蝎之人”,亦没有“非常之变故”,却因为种种“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因此是“悲剧中之悲剧”。
----
幻灯片 38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表现出来的“悲剧观”?
提示 在中国,对悲剧的美学价值的探索,王国维是第一人。王国维很受叔本华的理论影响,他根据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提出了自己对《红楼梦》的“精神”和“美学价值”的思考,有着自己独特的创建,为后来的“红学”研究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关于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表达出来的观点,有其消极的成分,也未必完全符合小说的本意,但重要的是,他从《红楼梦》一书中找到了这种解释世界的中国式方式。在他看来,代表中国传统精神的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
----
幻灯片 39于困者终于亨”,而《红楼梦》正相反,是一部“彻头彻尾之悲剧”。他显然是想通过对《红楼梦》的评论来反对传统的乐天精神和趣味,建设一种新的美学精神,一种悲观主义的、悲剧的美学精神。
----
幻灯片 40 从《人境庐诗草自序》中你可以看出黄遵宪在诗歌创作上有哪些主张?
提示 在《人境庐诗草自序》中,黄遵宪提出:一是复兴“古人比兴之体”,二是“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三是“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四是“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在取材上,主张广泛吸收古代经史子集的精华;在述事上,主张写“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不排斥“流俗语”;在体式上,提倡不拘一格,不专一体。总之,是不失“为我之诗”。
----
幻灯片 41 “诗界革命”是怎样的一种文学运动?黄遵宪在其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提示 “诗界革命”作为一个进步的文学思潮,其兴起约在1896年至1897年间,它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倡导的诗歌改革运动。维新派诗人们不满意宋诗派、同光体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主张在诗歌创作的内容和方法上实行改革,要求“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表现新思想、新事物,容纳新词汇,从而使诗歌为维新运动服务。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黄遵宪于同治七年(1868),在其《杂感》诗中,批判沉溺于故纸、以剽盗为创作的俗儒,表示要“我手写我口”。于光绪十七年(1891),在《人境庐诗草序》中主张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提出了
----
幻灯片 42推陈出新的一整套纲领。维新派的“诗界革命”虽然没有完全突破旧诗形式的束缚,实现诗体的真正解放,但它在创作方向及内容等重要方面对中国旧的诗歌传统进行了改革,对当时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梁启超“尝推黄公度、夏穗卿、蒋观云为近世诗界三杰”。
----
幻灯片 43见Word版活页训练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