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专题二 小说阅读   第一节 小说的情节和结构 第十七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 幻灯片 2思维热身 【原文】 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 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 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 观心证道,无如此三者. ---- 幻灯片 3【译文】  一个人只有在宁静中,心绪才会像秋水般清澈,这时才能发现人性的真正本源;一个人只有在闲暇中,气概才会像万里晴空般舒畅悠闲,这时才能发现人性的灵魂;一个人只有在淡泊明志中,内心才会如平静无波的湖水般谦冲和蔼.这时才能获得人生的真正道理,再也没有比这三种方法更好的了. ---- 幻灯片 4【赏析】 天地的玄机只在一个“悟”宇,自我的玄机只在一个“静”字,当一个人心静如水时,心才能犹如明镜一样,一尘不染,才会发现真正的心性.宁静才能致远,淡泊才能明志. ---- 幻灯片 5考纲要求 2012年山东《考试说明》要求: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把握小说情节几乎是小说阅读的必考点. ---- 幻灯片 6命题特点 纵观近几年高考命题对于本考点的考 查,呈现以下特点: 1.立足于情节本身,如梳理、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情节的内在关联及情节构筑特点和技巧. 2.着眼于情节为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服务. ---- 幻灯片 7命题趋势 预计2013年本考点仍会在高考试卷中遵循2012的考查模式. 1.小切口切入:大都选择关键处的一段文字,要求联系上下文,对情节作分析. 2.把情节安排的合理性作为评价题以此来考查. ---- 幻灯片 8 小说情节即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它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 ---- 幻灯片 9在一条基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许多多的细节.小说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直接决定了情节进展的趋向. ---- 幻灯片 101.线索 小说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一般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寻找线索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小说中的中心词. ---- 幻灯片 112.情节结构安排 (1)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者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 传统小说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情节的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遵循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二是摇摆,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 幻灯片 12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了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三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俗称为“欧·亨利式手法”.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 ---- 幻灯片 13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其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强小说情节的生动性.此外还有首尾呼应式,倒叙式,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等. (2)外国现代小说的结构. 外国现代小说在结构上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常见结构模式.一是“延迟”式结构,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 ---- 幻灯片 14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二是生活的横断面,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三是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的意识流结构,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 ---- 幻灯片 15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 3.小说常用的开头 (1)设疑法(悬念法). 先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读下去. ---- 幻灯片 16具体说,其作用有: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 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 幻灯片 174.小说的结局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内容设置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从结构安排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 ---- 幻灯片 18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珠宝店老板说他只卖过盒子,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 幻灯片 19③这种结局令人感伤,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 幻灯片 20②从表达效果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预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 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 幻灯片 21考查点一 概括故事情节 考题呈现 1.(2011·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哥伦比亚]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鸟笼做成了. ---- 幻灯片 22巴尔塔萨习惯地把它挂在房檐底下.刚吃完午饭,就听人到处在说,他做了一个全世界最漂亮的鸟笼.来瞧热闹的人多极了,巴尔塔萨房前简直门庭若市,吵吵嚷嚷的,他只得摘下鸟笼,把木工作坊的门关上. “你该刮刮脸啦.”乌尔苏拉对他说.两个星期以来,丈夫一心扑在鸟笼上, ---- 幻灯片 23干木工活儿就不用心思了,她很不高兴,可是鸟笼一做好,她的烦恼就顿时烟消云散了. “你能赚多少钱呢?”她问. “不知道,”巴尔塔萨回答,“我想要价三十比索.末了总能到手二十吧.” “你先要五十比索,”乌尔苏拉说,“这半个月来,你起早贪黑的.再说,这鸟笼多大呀. ---- 幻灯片 24我这辈子见过的鸟笼,就数这个大哩.” 有关鸟笼的消息早就传开了.老大夫希拉尔多的夫人爱养鸟,那天下午,大夫出诊归来,就去看个究竟. 饭厅里挤满了人.那鸟笼放在桌上,供人观赏.偌大的鸟笼用铁丝扎成,分成三层,上下有通道,里面搭着专供鸟儿吃食和栖息的小房. ---- 幻灯片 25空余部分,装有鸟儿嬉戏用的吊杆.整个鸟笼,犹如一座大型冰厂的模型.老大夫左看右瞧,他寻思,这鸟笼果然名不虚传,比他想给妻子买的那种漂亮多了. ①“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说着,他当着众人把鸟笼转了几转,又把鸟笼搁回桌上,“得,我买下了.” ---- 幻灯片 26“已经卖给别人啦.”乌尔苏拉说. “蒙铁尔的儿子,是他订做的.”巴尔塔萨补充道. 大夫又瞧瞧鸟笼.“你可以再做一个嘛!” “很抱歉,大夫,”巴尔塔萨说,“可是已经出手的东西是不能再卖的呀.” 大夫耸耸肩膀,“他们出多少钱买下的?” ---- 幻灯片 27巴尔塔萨把目光转向乌尔苏拉.“六十个比索.”她说. 大夫又看看鸟笼.“真漂亮,”他赞叹着,“漂亮极了.”说罢,转身朝门口走去,“蒙铁尔可真有钱啊!” 财主蒙铁尔对于鸟笼的新闻无动于衷.他就住在离这儿没有多远的地方,一间堆满家具什物的房子里. ---- 幻灯片 28他那形容憔悴的妻子,一吃罢午饭就紧闭门窗,在黑洞洞的屋子里,睁着眼睛整整待上两个钟头.她忽然听见人声嘈杂,不禁吃了一惊.开门一看,只见门前聚集着一大帮人,巴尔塔萨拿着一个鸟笼也在那儿.他穿一身白,胡子刮得精光,神情严肃纯朴. ---- 幻灯片 29“这玩意儿真太妙啦,”蒙铁尔的妻子喊了起来,顿时容光焕发,她把巴尔塔萨请到屋里,“我这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好的玩意儿.” “彼贝在家吗?”巴尔塔萨把鸟笼搁在饭厅的桌子上. “他还在学校里呢,一会儿就回来.”她答道. ---- 幻灯片 30接着补上一句:“蒙铁尔这会儿在洗澡呢.” 蒙铁尔体态肥大,浑身毛茸茸的,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从卧室的窗户里探出身来:“那是什么呀?” “彼贝的鸟笼呗.”巴尔塔萨说. 那女人疑惑地瞧了他一眼:“是谁的?” “彼贝的呀,”巴尔塔萨的语气十分肯定, ---- 幻灯片 31“是彼贝让我做的呀.” 蒙铁尔穿着裤衩就从卧房走了出来.“彼贝!”他喊了一声. “孩子还没有回来呢.”他妻子喃喃地说. 彼贝在门洞里出现了.他约摸十二岁,眼睫毛弯弯的,沉静忧伤,活像他母亲. “你过来,”蒙铁尔对他说,“是你让他们做鸟笼的吧?” ---- 幻灯片 32孩子低下脑袋.蒙铁尔一把揪住孩子头发,硬要孩子看着他的眼睛,“你说呀.” 孩子咬咬嘴唇,一声不吭. “蒙铁尔!”妻子埋怨了. 蒙铁尔放开孩子,转身朝巴尔塔萨走来.“抱歉得很哪,巴尔塔萨,你事先应该跟我商量一下嘛.只有你才会跟小孩子打交道.”他把鸟笼还给巴尔塔萨, ---- 幻灯片 33“你赶紧拿走,能卖给谁就卖给谁.” ②那孩子一直木然不动地呆着,连眼皮都不眨一下.等巴尔塔萨接过鸟笼,迟疑地瞧了他一眼,他才像狗打呼噜似的,喉咙里发出一声闷响,然后趴倒在地,号啕大哭. 蒙铁尔冷眼瞧着,无动于衷.母亲想上去抚慰一阵.“别管他.”蒙铁尔毫不妥协. ---- 幻灯片 34巴尔塔萨瞧那孩子半死不活的,活像一头害了传染病的牲畜. “彼贝!”巴尔塔萨笑盈盈地走到孩子跟前,把鸟笼递给他.那孩子一跃而起,抱住跟他差不多大小的笼子,透过密集的铁丝瞧着巴尔塔萨,不知说什么好. “巴尔塔萨,”蒙铁尔轻声说,“我不是说了吗,你把鸟笼拿走吧.” ---- 幻灯片 35“还给人家吧.”母亲吩咐孩子. “你留着吧.”巴尔塔萨说. “你别犯傻了,巴尔塔萨,”蒙铁尔边说边拦住他,“你把这玩意儿带回家去吧,我一个子儿也不会给你的呀.” “没事儿,我就是特意做了送给彼贝的,没想过要什么钱嘛.” ---- 幻灯片 36巴尔塔萨从挤在门口瞧热闹的人群里拨开一条路,走了出去. 巴尔塔萨在台球房受到热烈欢迎.这时候,他还在想,他做的鸟笼比别人的好,为了不让蒙铁尔的儿子哭哭啼啼,只得把鸟笼送给他,诸如此类的事情没什么新鲜的.可是过不多久,他发现这类事情对许多人还挺重要,不禁兴奋起来. ---- 幻灯片 37“他们到底还是给了你五十比索才买下鸟笼的吧.” “六十比索.”巴尔塔萨答道.众人给巴尔塔萨斟上一杯啤酒,他一一回敬.天刚擦黑,他就喝得酩酊大醉,漫无边际地胡扯起来.他说他要做一千个鸟笼,每个售价六十比索.然后,再做它一百万个,攒满六千万比索. ---- 幻灯片 38电唱机由他出钱不停地唱了整整两个钟头.大家举杯敬祝巴尔塔萨身体健康,走运,幸福. 乌尔苏拉做好一盘葱头炸肉,一直等他.有人告诉她,她丈夫在台球房里欢喜若狂地跟大伙儿喝啤酒呢,她不相信,因为巴尔塔萨从来没有喝过酒.差不多半夜了,巴尔塔萨还在灯火通明的台球房里, ---- 幻灯片 39一步也动弹不得.他花了不少钱,只得留下手表抵押,保证次日还清欠款.过了一会儿,他劈腿坐在街上.清晨五点钟,赶去望弥撒的妇女们看见他还坐在那儿. (选自高兴主编《小说中的小说》,有删改) ---- 幻灯片 40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幻灯片 41解析:可从事件发展和主人公心理变化两方面分析.这篇小说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段是第一部分,写鸟笼做成后的反响,是故事的开端.从“你该刮刮脸啦”到“蒙铁尔可真有钱啊!”是第二部分,写巴尔塔萨及其妻子对鸟笼的定价,拒卖鸟笼给老大夫,是故事的发展. ---- 幻灯片 42从“财主蒙铁尔对于鸟笼的新闻无动于衷”到“走了出去”是第三部分,写巴尔塔萨将鸟笼送给彼贝,一分钱也没要,是故事的高潮.从“巴尔塔萨在台球房受到热烈欢迎”到文末是第四部分,写巴尔塔萨送鸟笼后的感受,是故事的结局.从第二段开始,随着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的心理先后经历了期待、信守、不忍、兴奋与失落的变化. ---- 幻灯片 43答案:(示例一)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彼贝,台球房醉酒.(事件发展脉络) (示例二)期待好价钱,信守与彼贝的约定,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交织.(主人公心理变化脉络) ---- 幻灯片 44方法感悟 小说的情节是由特定的情节单元或叙事单元构成的.不同的小说篇章,其情节单元的构成方式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情节结构类型,不同的情节结构类型有不同的叙述特点和审美功能.概括小说情节结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幻灯片 451.注意分析情节运行模式. 分析小说情节必须注意小说情节运行的常见模式. 2.注意分清情节发展的基本要素.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是叙事性文学作品情节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有的作品在开端前有序幕,在结局后还有尾声,分析情节的基本要素, ---- 幻灯片 46有助于理解主题思想的表现过程,有助于分析结构和人物. ---- 幻灯片 47考查点二 分析情节的作用 考题呈现 2.(2011·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第9车厢 [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走近列车一看, ---- 幻灯片 48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趟列车,大家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 ---- 幻灯片 49信中说:“您的遭遇与我和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 ---- 幻灯片 50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 有!” ---- 幻灯片 51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停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依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 ---- 幻灯片 52惊慌失措地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地朝第1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 ---- 幻灯片 53“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 ---- 幻灯片 54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是疯 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是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 ---- 幻灯片 55当时已是深夜,负责摘车厢的那些人也是一些正常人.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松了一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 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来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 幻灯片 56我不知道这次事故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但给我讲故事的这个人当时和他的妻子就在前一节第9车厢里.深夜,他起来吸烟.他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啊?”随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车头了. ---- 幻灯片 57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 ---- 幻灯片 58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火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乘客原本是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 (本文有删改) 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幻灯片 59解析:解答本题应从全文的角度去看.快速地阅读完这篇短篇小说后,我们不难发现文章后面的部分记述了一位读者跟作者类似的乘车经历.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作者写作第一段的意图: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作者最想讲述的故事情节,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 ---- 幻灯片 60答案:①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②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③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 ---- 幻灯片 613.(2011·高考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针挑土 芳 菲 从湘西回来,和朋友说起黑妮;说起在凤凰的偶遇,说起跟她去苗寨跑了一天,看她做的种种事,感慨得很;说想起一句记不全的俗语,“什么什么像针挑土, ---- 幻灯片 62什么什么像水推沙”,黑妮就是在针挑土;黑妮!黑妮…… 一边说黑妮,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凤凰是她的故乡,但和我们这些外人在一起,倒是她有几分害羞腼腆.黑妮如今工作、居住在意大利,做湘西扶贫工作的时间不短了. ---- 幻灯片 63最初是一帮一地助学,先后帮了几十个孩子.前些年申请到一笔经费,设计了“湘援游”这个项目.如今每年都会回来几趟,带来游人,带来捐款;关键是,耐心地、苦口婆心地,教苗族妇女如何保存她们优美的刺绣艺术.“负责任的旅游”,听黑妮说,这一旅游概念正在欧洲兴起,它强调旅行者对目的地生态和文化的责任, ---- 幻灯片 64在旅游资费中,捐出一部分作为扶持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基金.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 她在大山里找出苗族传统文化仍保存良好的村寨,从房屋构造、村寨形态、人伦礼仪……最后落实到妇女们的苗绣——这是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收益的活计.传统苗绣缤纷五彩,灵动有情, ---- 幻灯片 65但如今在慢慢地退化、消失,机器绣品在泛滥.黑妮,就要跟她们一遍遍地讲,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不要跟着外面转,要相信你们的祖母和母亲,看着眼前的山水,怀着美好的心愿,做自己创造性的苗绣. 那天,我们上午去的是老家寨,一路颠簸,开了一个多小时, ---- 幻灯片 66我已经在揪着心开始晕车了.最后步行20分钟进寨.在山间步行其实是美好的,暖暖的冬阳,弯弯曲曲镶嵌在田野中的蛮石路,清新的空气,收割干净的田野……老家寨的妇女已得知黑妮要来,身着节日服装的她们已聚集等候,先用快乐的迎客歌在院子里欢迎,然后进屋拿出各自的绣品,等黑妮来评判. ---- 幻灯片 67看样子情况不乐观.黑妮没有面露喜色,也没有愠色.她还是那么一字一句、认真地批评她们:“这个不好,一看就是跟机器学的.”“这个线不好,要用棉线.我们这次带了些来.”…… 黑妮,你这是在做什么?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幕情景,有点发懵.她从那么远跑来,又跑了这么久的山路, ---- 幻灯片 68就是想通过几句温和的话塑造她们对美和丑的观念吗?堂屋壁板上贴满各种画片,是这个家的装饰墙,也好似所有外来影响的象征:正中一张有些陈旧的毛主席像,把一个更陈旧的大红双喜字贴去了一大半,左边是海南风光照,右边是明星李小龙的赤身拳照,两个胖娃娃图片,一幅小小的西洋画《泉》. ---- 幻灯片 69下午去另一个苗寨,又是近两小时车程.“这一个绣得比较好,就是村寨的形态不如老家寨,建了些新房.”黑妮对一个个目的地都很了解.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晚上我们在沱江边吉夫开的咖啡馆休息聊天.吉夫是湘援游志愿者,今天一路一直是他提着大包的棉线. ---- 幻灯片 70黑妮的湘援游,就是靠这些当地的志愿者,不取一毫地付出,才运作起来.今天开车的“李万通”,也有自己的公司. 咖啡馆的壁挂上有一个插页,取下一看,是凤凰手绘地图,封面图案取自传统苗绣,那五彩灵动的喜鹊,我看得呆了一下,原来这样好.地图10元一份,买下可算对湘援游的支持,还可得一枚徽章作奖励. ---- 幻灯片 71我想了想,红着脸买了四份,说回去送朋友.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老天! 这有什么用!我心里说. 有没有用,真不知道,但我忘不掉他们.我查了针挑土的俗语,原来是这样说的:“成家好似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赚钱好似针挑土,花钱好似水推沙”,一下把我的心挑亮了! ---- 幻灯片 72既然世世代代,要成就一件事都这样难,从来就这样难,那么,以难易成败来衡量黑妮们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且写下这一短文,送上对她的祝福吧. (有删改) ---- 幻灯片 73“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幻灯片 74解析:“穿针引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两层含义:一是用针刺绣,二是在“负责任的旅游”中起桥梁作用. 答案:用意:①总括上下文的相关内容;②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 理解:①黑妮组织的“湘援游”,在外来游客和湘西苗族之间穿针引线,促使苗族妇女更好地传承优美的苗绣艺术; ---- 幻灯片 75②黑妮以“负责任的旅游”概念推动“湘援游”,聚集当地志愿者,为湘西生态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 幻灯片 764.(2011·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这是你的战争!” 宗 璞 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明仑大学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 ---- 幻灯片 77②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动员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言语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③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 ---- 幻灯片 78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 ---- 幻灯片 79④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他们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 ---- 幻灯片 80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⑤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中文系的,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 ---- 幻灯片 81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 “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自己不去, ---- 幻灯片 82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身,尽量平静地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 幻灯片 83⑥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说:“萧先生,我要做的事是要和您说的.”子蔚微笑道:“不是商量,是通知?” ---- 幻灯片 84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 ---- 幻灯片 85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我会回来的.”“那是当然.”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我去了.”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 (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 幻灯片 86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写有何关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幻灯片 87解析:这一节通过师生问答,目的在于补充上文内容并表现出孟弗之对征调大学生入伍的积极支持态度,与第4节叙写孟弗之对志愿入伍的工学院三年级学生的支持、爱护形成映衬,与第5节反对四年级蒋姓学生不应征入伍作对比或为第5节埋设伏笔,为第6节他的外甥主动应征作铺垫. ---- 幻灯片 88答案:(1)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2)为下文具体描写不同的学生形象作铺垫.(不同的学生形象指充满爱国热情的工学院学生、逃避征调的蒋姓学生、主动要求入伍的澹台玮) ---- 幻灯片 89方法感悟 1.分析小说情节设计的技巧. 小说家为了更好地创造小说的艺术效果,往往会注重情节安排技巧的运用,常见的技巧有: (1)注意节奏.节奏是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情节的进展也应该张弛有致、起伏有序,缓急有度. ---- 幻灯片 90(2)安排巧合.巧合也是常见的情节组构方式,它应当是在必然性的(包括性格逻辑与具体情境的发展趋势)基础上出现的偶合,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节效果. (3)妙设串联.串联是指两个或多个并无时空联系的事件组合起来,在相互对比映衬之中构建内容互补的情节,这实际上与电影蒙太奇很相近, ---- 幻灯片 91如果两个事件的组合没有生成超越两者的第三种意蕴,这一串联就不能算成功. (4)运用并联.并联是指将两个或多个相关的事件系列组合为一个整体结构.在叙述中可以“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时离时合、互动相成的复杂关联. ---- 幻灯片 92(5)巧用突转.突转即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此而改变.在短篇小说中,大多由突转引发推动,所谓“柳暗花明”“风波骤起”的情节效果正是形成于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突转. ---- 幻灯片 93(6)设置悬念.悬念是一个不断造成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的问号,它无疑是为情节高潮铺垫道路、蓄积动能的有效手段,最终结局的出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 ---- 幻灯片 942.分析情节对表现人物、主题思想以及对整个故事情节构成的作用. 分析情节构思要注意分析重要情节的作用: (1)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 幻灯片 95(2)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3)对整个故事情节构成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 幻灯片 9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哑了的三角琴 巴 金 父亲的书房里有一件奇怪的东西.那是一只俄国的木制三角琴,已经很旧了,上面的三根弦断了两根. ---- 幻灯片 97它高高地挂在墙角,灰尘盖住它的身体.可是它从来不曾发过一声悲叹或呻吟.我叫做它“哑了的三角琴”. 有一天午后,好奇的我偷偷溜进父亲的书房,爬上椅子.当我的手指刚挨到三角琴,耳边一响,三角琴躺在地上,成了几块烂木板. ---- 幻灯片 98父亲回来后小心地把它们用报纸包起来,然后慎重地放到橱里.我很后悔,父亲慢慢地抬起头:“孩子,我并不怪你,我不过在思索、在回忆一件事情.” “说起来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父亲这样地开始了他的故事,他的声音非常温和.“是我同你母亲结婚后的第二年,我在圣彼得堡大使馆里做参赞. ---- 幻灯片 99这一年夏天,你母亲一定要我陪她到西伯利亚去采集囚人歌谣.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监狱里向来绝对禁止囚人唱歌,犯了这个禁例,就要受重罚.我们来到西伯利亚一所监狱,把来意告诉狱中当局,一个禁卒插嘴说:‘我知道拉狄焦夫会唱歌.’典狱便叫他把拉狄焦夫领来.” ---- 幻灯片 100“拉狄焦夫来了,年纪很轻,还不到三十岁,样子一点也不凶恶,如果不是穿着囚衣,戴着脚镣,谁也想不到他是一个杀人犯.他站在我们的面前,胆怯地望着我们.当我们说想听他唱歌时,这个囚人暗黑的眼睛里忽然露出了一线亮光,似乎有一种快乐的欲望鼓舞着他.他望了望典狱,又望着你母亲, ---- 幻灯片 101略带兴奋地说:‘如果你们可以给我一只三角琴,那么……’典狱叫人找来一只三角琴.” “这时候秋天的阳光从玻璃窗射进屋子里,正落在他的身上.他闭着眼睛,弹起琴弦,开始唱起来.他似乎受到了鼓舞,好像进到了梦里一样,完全忘掉了自己似的尽情唱着.唱完歌,他吻着琴, ---- 幻灯片 102像母亲吻孩子一样.” “‘尼特加,把三角琴给我拿过来!’典狱毫不动心地对禁卒说.” “禁卒走到拉狄焦夫面前,这个囚人的面容突然改变了:两只眼睛里充满着血和火,脸完全成了青色.他坚定地立着,紧紧抱着三角琴,怒吼道:‘谁来,我就要杀谁!’你母亲和我,都吓坏了.” ---- 幻灯片 103“典狱冷酷地说:‘给他夺下来.’他这时候明白抵抗也没有用了,便慢慢地让三角琴落在地上,忽然倒在椅子上低声哭起来.‘我们不能够再帮你什么吗?’你母亲悲声地问.” “‘谢谢你们.我只想请你们到布村的教堂里点一支蜡烛放在圣母像前,并且做一次弥撒祝安娜的灵魂早升天堂.’ ---- 幻灯片 104说到安娜这个名字,他几乎又要哭出来,但他马上忍住了.” “门开了,两个兵把他押了出去;脚镣声愈去愈远.一切回到平静了.” “‘这个拉狄焦夫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凄然地问.” “‘有一天教堂中正在举行婚礼,新郎是一个有钱的中年商人, ---- 幻灯片 105新娘是本村中出名漂亮的小家女子.拉狄焦夫忽然闯进来,用斧头把新娘、新郎都砍倒了.新娘后来死了,新郎成了残废.拉狄焦夫并不逃走,他被判了终身惩役罪,也不要求减刑.从此他的口就永远闭上了.’禁卒一面说,一面望着桌上的三角琴,最后加了一句:‘三角琴也弄坏了.’ ---- 幻灯片 106你母亲就花了一点钱向禁卒买来了三角琴.她把它带回圣彼得堡.” “说来惭愧,我们所答应他的事并不曾做到.第二年你母亲生了你,过了两年她就离开了这个世界.现在你母亲睡在圣彼得堡郊外的公墓里,三角琴又被你打碎了,而圣母像前那支蜡烛还没有人去点过, ---- 幻灯片 107为安娜做的弥撒也没有人去做.……孩子,你懂得了罢.” 父亲的声音里含有眼泪,同时又含有无限的善意.我觉得我要哭了. (节选自巴金《复仇集》,有删改) ---- 幻灯片 1081.小说开头画线部分对“哑了的三角琴”的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 幻灯片 1092.小说关于拉狄焦夫的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相关情节作简要分析.(3分) ---- 幻灯片 110阅卷专家点拨 1.要牢记情节的作用. 情节安排看起来是个结构问题,实质上是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手段.情节的发展就是典型人物的变化和成长的历 史,也是揭示主题的过程.因此,情节的考查,离不开人物、主题两个要素. ---- 幻灯片 1112.明白情节的一般构成规律. 从总体上说,小说的结构大都是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和情节发展的阶段性来安排的,最常见的有两种:一是截取生活的横断面,从半道说起,然后用插叙的方法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二是概括写生活的成长过程,甚至写人物的一生,从头谈起. ---- 幻灯片 1122.明白情节的一般构成规律. 从总体上说,小说的结构大都是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和情节发展的阶段性来安排的,最常见的有两种:一是截取生活的横断面,从半道说起,然后用插叙的方法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二是概括写生活的成长过程,甚至写人物的一生,从头谈起. ---- 幻灯片 113又要综合环境、人物、主题这三个要素考虑.(答环境题,既要从环境自身特点考虑,又要从情节、人物、主题这三个要素考虑;以此循环往复.但不是所有的题都必须从四要素综合作答,要从题目本身出发灵活考虑.) ---- 幻灯片 114---- 幻灯片 115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