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第五节 分析综合
第十三章 文言文阅读
----
幻灯片 2思维热身
----
幻灯片 3【译文】 天地能够万古长存,可是人的生命却不可再次获得;人的一生只有百年光景,是最容易虚度的.有幸生活在世界上,不能不知道拥有生命的乐趣,也不能够不时常担忧是否会虚度一生.
----
幻灯片 4【赏析】“生命诚可贵.”生命只有一次,任何人都应珍惜、热爱生命,且不可虚度光阴.三国时曹操曾有人生“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慨叹,唐朝陈子昂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
幻灯片 5独怆然而涕下”的诗句,革命伟人毛泽东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强烈生命意识,只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忧国忧民、利国利民的事业中去,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真正价值.
----
幻灯片 6考纲要求
2012年山东《考试说明》文言文阅读的分析综合有三个要求:(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
幻灯片 7“筛选文中的信息”,主要是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明确题干中筛选信息的指向,依据情理分清主次,排除干扰,正确答题.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是对文言文所写的人物、事件、景物、道理或情感等要点进行归纳,并由此提炼概括出主题.
----
幻灯片 8“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分析概括出作者在叙事、说理、写景中表达的观点态度.观点态度指的是作者在文中对所写的人、事、物等所持有的看法和倾向.
----
幻灯片 9命题特点
纵观近几年山东卷的文言文的考查,命题呈现以下特点:
1.文言文阅读试题要求筛选的主要信息有:一是表现人物道德情操和举止特点的信息;二是非传记类文章中体现作者观点的信息.
----
幻灯片 10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
3.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
容.
----
幻灯片 11命题趋势
预计2013年本考点仍会在高考试卷中遵循2012年的考查模式.
1.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要求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筛选出来对选项的表述加以正误的判断.
----
幻灯片 12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说出某个论点的根据、
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
----
幻灯片 133.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
----
幻灯片 14
一、筛选文中的信息
1.“文中的信息”包括以下方面:①表现人物行为主旨的.②体现人物志向或行为主张的.③反映人物才智或道德情操的.④展现人物性格的.⑤非传记类文本中反映事物特征的.
----
幻灯片 152.“筛选文中的信息”常见的题型:①以文中主人公的经历或事迹、品质或情操等为依据编为六个句子,然后将这些句子编为四组,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组.②对全文的内容进行分析,选择符合或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
----
幻灯片 16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古代诗文阅读中的重点.一般来说,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着眼于对整篇选文内容要点、中心意思的概括.这就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文段含意的前提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
幻灯片 17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中心意思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
----
幻灯片 18发展和最终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尽管近几年高考在不断改革,对本考点的考查却很稳定,且多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但是,有些省市也出现了以主观简答题的形式命制的试题,
----
幻灯片 19这应引起考生的注意.解答这类题目,要养成分层阅读的习惯.近年高考题中的阅读文段都不太长,多为史传文,其内容往往与文章结构有关联,通过分层,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文中事件的变化、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人物履历的变化以及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等,从而更好地对内容要点加以概括和归纳.
----
幻灯片 20阅读时不妨边读边勾画,在勾画的基础上概括段意、层意,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命题人在设置本考点题目时,常常会设置一些“陷阱”,干扰考生的思维.
纵观近十年的高考文言题,“归纳概括”题一般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的方式出现.
----
幻灯片 21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可归纳为“时序颠倒”“误用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和“词语误解”几种类型.
(1)时序颠倒.这类错误是指有意将事件先后顺序混淆,造成错误.
(2)误用因果.这类错误是指原文上下两件事不构成因果关系,而选项却以因果关系处理.
----
幻灯片 22(3)事件杂糅.这类错误是指把两件事或三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状语、定语或其他条件.
(4)无中生有.这类错误是指原文无此意,而选项中平添了内容.
----
幻灯片 23(5)颠倒是非.这类错误是指原文有相关的表述,但选项中的表述恰恰与原文相反.
(6)词语误解.这类错误很细小,因为往往仅是一个词理解错了,而其他表述完全无误.
----
幻灯片 24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各部分内容要点加以综合分析,从中提炼出作者在文中通过具体材料要表达的最基本或最主要的思想,也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或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观念或看法.
----
幻灯片 25考查点一 筛选信息
考题呈现
1.(2011·高考山东卷·原文和译文见第二节)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
----
幻灯片 26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③省刑罚,薄赋敛 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
幻灯片 27解析:选A.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①说的是关心百姓疾苦,②说的是齐国百姓现在的处境,③说的是对百姓减少刑罚赋税,④⑥均说的是齐桓公在内政外交方面落实管仲建议的具体措施,并非直接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⑤是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①③⑤均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
----
幻灯片 282.(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原文和译文见第二节)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 )
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 ②或著崖石皆没镞 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 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 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
幻灯片 29解析:选D.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①句是说何灌划界阻敌,但事实上这却惹怒了敌人,招来了敌人的进犯,故不能选;②句是说何灌的射箭力度,也不能选,故排除A、B、C三项.
----
幻灯片 30方法感悟
解答信息筛选题应注意的问题:
1.看清所选文句的陈述主体是否与题干一致,明确所要筛选的信息的意义指向(如“直接表现”与“间接表现”等).要学会辨析和鉴别,尤其要把握错误选项的设置方式,有的放矢.
----
幻灯片 312.要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是否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词语.
----
幻灯片 32考查点二 概括内容
考题呈现
3.(2011·高考山东卷·原文和译文见第二节)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义.
----
幻灯片 33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
幻灯片 34解析:选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C.“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于文无据.
----
幻灯片 354.(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原文和译文见第二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太师都惊恐起拜.
----
幻灯片 36B.何灌深谙西北边事,受到徽宗赞许.他任河东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徽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
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
----
幻灯片 37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
----
幻灯片 38解析:选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C.“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错误,他建议用运粮食的钱加价就地买粮食.
----
幻灯片 39方法感悟
1.归纳内容要点,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方法:
(1)史传类文本分析方法:
①文本记载了什么事,写的是谁.
②事件的起因、经过及结果,材料中人物关系如何.
----
幻灯片 40③采取了什么记叙方法,正面还是侧面,场景还是细节,语言还是动作,衬托还是直接表现.
④事件说明了什么道理,反映了人物什么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
幻灯片 41(2)文学类文本分析方法:
①属于什么文体,小说还是散文.
②塑造刻画了什么形象或描绘了何种意境.
③形象的性格特征、思想特征是什么.
④采用了什么技法或表达技巧,表现了人物什么品质,反映了作者什么意图,印证了什么道理.
----
幻灯片 42(3)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①弄清对什么事情进行议论.
②主要观点是什么.
③作者或主要人物论述观点的主要论据是什么.
④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
幻灯片 43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查要求比较高,试题难度比较大,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通过抓关键语句来分析概括,如有些史传类文章结尾处的议论句,散文类文章中的抒情句、议论句等.
----
幻灯片 44②通过概括大意分析概括,首先要对全文划分层次,找准切入点,其次要找准四个选项与原文的对应区域.
③通过体味文章的深意来分析概括,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
幻灯片 4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初,上(唐太宗)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
----
幻灯片 46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
----
幻灯片 47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事指玄武门诛李建成、李元吉事件),语多微隐,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季友、叔牙皆鲁庄公之子)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
幻灯片 48八月,以左卫大将军、太子右卫率李大亮为工部尚书.大亮身居三职,宿卫两宫,恭俭忠谨,每宿直,必坐寐达旦.房玄龄甚重之,每称大亮有王陵、周勃之节,可当大位.
初,大亮为庞玉兵曹,为李密所获,同辈皆死,贼帅张弼见而释之,遂与定交.及大亮贵,求弼,欲报其德,弼时为将作丞,
----
幻灯片 49自匿不言.大亮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赀以遣弼,弼拒不受.大亮言于上,乞悉以其官爵授弼,上为之擢弼为中郎将.时人皆贤大亮不负恩,而多弼之不伐也.
----
幻灯片 501.下列各项全都能表明君臣尽职尽责的一组是(3分)( )
①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 ②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 ③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 ④宿卫两宫,恭俭忠谨,每宿直,必坐寐达旦
----
幻灯片 51⑤贼帅张弼见而释之,遂与定交 ⑥大亮言于上,乞悉以其官爵授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④⑤⑥
D.③④⑤
----
幻灯片 522.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太宗坚持要读“史官所记”,是为自己后来更好地治国提供借鉴.
B.房玄龄与朱子奢都反对太宗看“史官所记”,主要是为了保证记史的真实.
----
幻灯片 53C.唐太宗对房玄龄等没有如实记录玄武门事件非常愤怒,责令他们重写.
D.身居三职的李大亮为报张弼的知遇之恩,到处寻找隐匿不张扬的张弼.
----
幻灯片 54----
幻灯片 55【参考译文】
起初,唐太宗对监修国史的房玄龄说:“前代史官所记的史事,都不让君主看见,这是为什么?”房玄龄答道:“史官不虚饰美化,也不隐匿罪过,如果让皇上看见必然会动怒,所以不敢进献.”太宗说:“朕的志向,不同于前代君主.朕想亲自翻阅当朝国史,知道先前的过失,
----
幻灯片 56以作为以后的借鉴,希望你撰写完成后上呈给朕看看.”谏议大夫朱子奢上书言道:“陛下身怀圣德,行动没有过失,史官所记述的,按理都是尽善尽美的事.陛下唯独要翻阅《起居》,这对史官记事当然无所损失,假如将此规定传示给子孙后代,恐怕到了曾孙、玄孙之后偶有并非最明智的君主,掩饰过错袒护短处,
----
幻灯片 57史官必然难以避免身遭刑罚诛戮.如此下去,则史官们都顺从旨意行事,远避危害,那么悠悠千载的历史,有什么可相信的呢!!所以说前代君主不观看国史,正是为了这个缘故.”太宗不听其谏言.房玄龄便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改成《高祖》和《今上实录》;癸巳(十六日),书写成,呈给太宗.
----
幻灯片 58太宗见书中记载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用辞多隐讳曲折,便对房玄龄说:“历史上周公诛灭管叔、蔡叔以安定周朝,季友毒死叔牙以保存鲁国.朕当年的所作所为,正与此类似,史官有什么可隐讳的!”立即命令删削浮华之词,秉笔直书杀李建成、李元吉的事.
----
幻灯片 59八月,任命左卫大将军、太子右卫率李大亮为工部尚书.李大亮身居三项要职,宿卫两宫,谦恭忠正谨慎,每次护卫值勤,必定坐着假寐直到天亮.房玄龄非常敬重他,多次称李大亮有王陵、周勃的气节,可以担当大的职位.
----
幻灯片 60起初,李大亮为庞玉的兵曹,被李密抓获,原来的同伙都被处斩,大将张弼看到李大亮而将其释放,二人遂定交情.等到李大亮身居显贵,开始寻找张弼,想报答他的救命之恩,张弼当时为将作丞,自己隐匿不说.李大亮在道上遇见张弼而认出他来,扶着张弼掉泪,并将自己的家产送给张弼,张弼拒不接受.
----
幻灯片 61李大亮将此事上禀太宗,请求将自己的官职爵位全都授予张弼,太宗为了李大亮的缘故提拔张弼为中郎将.当时人都称赞李大亮不负恩情,也赞扬张弼不自我炫耀.
----
幻灯片 62阅卷专家点拨
一、文言文的综合分析题目中常见的设误,有以下几种:
1.无中生有,添枝加叶.阅读材料中没有所选义项的内容,或选项中所说的内容是阅读材料中未涉及的.
----
幻灯片 632.张冠李戴,偷梁换柱.本是甲想的、说的或做的,选项中误设为乙想的、说的或做的.
3.以偏赅全,言过其实.将局部的、个别的误认为全局的、普遍的,或将全局的、普遍的误认为局部的、个别的;或者故意将范围、程度误认为小于或大于材料中叙述的范围、程度.
----
幻灯片 644.先后颠倒,因果混淆.题干中将直接
的、根本的、原因的或已然的事情误设为间接的、枝叶的、结果的或未然的事情,或反之设误.
----
幻灯片 65二、做分析概括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总体阅读,整体把握.阅读时要从宏观角度把握材料,高屋建瓴地驾驭材料,这样才能找准选项与原文的对应之处,进行比较,判断正误.
----
幻灯片 662.抓住题干,读全读准.要准确把握题干要求,看是选对还是选错,是概括层意段意还是中心、要点或是理解表达手法等等.
----
幻灯片 673.借助注释,巧解题目.文后注释有的是为解决知识问题,有的实际上是在为考生作提示,用它来帮助理解文意,尤其是人物传记评传,往往由注释可知人物优劣.
4.辨别差异,排除干扰.文言文阅读设题选项常见错型,要了然于胸.
----
幻灯片 68----
幻灯片 69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