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第四节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十四章 古代诗歌鉴赏 ---- 幻灯片 2思维热身 【原文】 鹰立如睡, 虎行似病, 正是他攫人噬人手段处. 故君子要聪明不露, 才华不逞, 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 幻灯片 3【译文】  老鹰站立好像打盹,老虎走路好像有病,这正是它们捉人吃人的手段.一个具有才德的君子,要做到不炫耀聪明,不显露才华,如此才能培养肩负重任的毅力. ---- 幻灯片 4【赏析】在自然界中,许多动物都有自己的保护色.这样做,一方面是保护自己不被其他动物所伤害,另一方面是麻痹其他动物,寻找最佳的进攻机会.在人类社会中,保护自己同样是必须的, ---- 幻灯片 5尤其是那些品学兼优的人,最容易受到小人的毁谤和打击,所以只有大智若愚,含而不露,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伤害,胜任重大的责任. ---- 幻灯片 6考纲要求 012年山东《考试说明》规定: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是指对作者在诗歌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或局限性等人文因素的评价,对作者在诗歌中描述景物、事件以及人物命运所表现出来的感悟、态度、观点的评价. ---- 幻灯片 7命题特点 纵观近几年山东卷的诗歌语言的考查,命题呈现以下特点: 1.思想内容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分析意境. ---- 幻灯片 82.观点态度 所谓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通常表现为正确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毕竟诗歌是表情的,与说理性的文章不一样. (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忧郁沉闷等. ---- 幻灯片 9(2)情感载体:杨柳—惜别、菊花—傲视、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大海—开阔、流水—叹惜、古迹—怀旧. (3)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托物言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 幻灯片 10命题趋势 预计2013年本考点仍会在高考试卷中遵循2012年的考查模式. 1.综合要求——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多个因素放在一起综合考查鉴赏能力. ---- 幻灯片 112.单项提问——仅就一方面提出问题并要求简要分析. 3.与评论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把握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 幻灯片 12 一、了解诗歌的题材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由于古诗词的取材十分广泛, ---- 幻灯片 13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按题材的不同分成以下几类分别加以说 明. 1.边塞诗 边塞诗派指以反映边塞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等.边塞诗多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 幻灯片 14表现将士杀敌报国的意志和不畏辛劳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对亲人的思念,讽刺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如: ---- 幻灯片 15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的前两句描写青海阴云蔽日,连绵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无光了.这里用了一个“暗”字准确地表现了云的广大、厚重,隐喻了边疆生活的艰险. ---- 幻灯片 16守疆的将士挺立在孤城上.一个“孤”字衬托出形势的严峻和将士的英勇.后两句具体地写出战士们的险恶处境,仅仅战场的风沙已经足以穿透将士的铠甲,而敌人的刀剑不是更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吗?但是为了国家,他们早已奋不顾身,实践着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誓言.诗中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 ---- 幻灯片 17以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并且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达到了十分动人的艺术境界. ---- 幻灯片 182.山水田园诗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诗人众多,风格各异.东晋陶渊明等人的诗形成田园诗派,南朝谢灵运、谢朓等人的诗形成山水诗派,唐朝王维、孟浩然等人的诗形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把审美对象或投向静谧的山林,或投向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 幻灯片 19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如: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幻灯片 20诗作首联交待了事情的缘由后,颔联即写诗人进村时所见的自然风景.这两句不仅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村边棵棵浓密的绿树,村外坡坡横斜的青山,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鲜明的山村风景画;而且一个“合”字,一个“斜”字,更将绿树环抱山村、青山横斜村外的神态点化出来,仿佛自然景物同山村人家融洽和谐, ---- 幻灯片 21依依相合,洋溢着浓厚的情韵,极富亲切感和感染力.颈联写主客畅谈的情景.如果说,颔联是描绘整个村庄大环境的话,颈联即是勾画故友农家的小环境:室外是打谷的晒场和菜园,室内是农家的酒菜和农事的谈吐,一股浓烈的田家风味和盘托出.诗人面对窗外典型的农家风光,屋内丰盛的农家饭菜,内心怡然欢快; ---- 幻灯片 22加上主客知交,情味相投,频频举杯对饮,声声畅谈桑麻,心境是何等畅快温暖.尾联则述他日之约,情韵深长.诗作的人情物景都融入了一片天籁之中. ---- 幻灯片 233.思妇闺情诗 思妇闺情诗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这些诗歌思想内容不是很深刻,但在艺术技巧上却很值得我们去探讨.这些诗或抒发别离苦情,或描写美人迟暮,或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如: ---- 幻灯片 24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 幻灯片 25这首诗表现妇女的离愁别恨,相当动人.由于温庭筠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对于那些不幸妇女的处境还有所同情,通过这些不幸妇女的描绘就流露了他在统治集团里被排挤的心情. ---- 幻灯片 264.咏物诗 咏物诗指的是诗人采用象征、比喻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如: ---- 幻灯片 27画 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一、二句写菊花独立孤芳不与“百花”为伍.这里的菊花具有了某种品质:坚持节操,傲霜怒放.菊花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百花”则是影射那些屈节仕元的故宋臣属. ---- 幻灯片 28三、四句化用朱淑贞“宁可抱头枝上老,不随黄叶舞西风”的诗句,精心刻画了菊花宁带着清香枯死枝头,决不向北风屈服飘零落地的顽强精神,正与诗人耿耿忠心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风亮节相一致.这里的“北风”一语双关,字面上指大自然凛冽呼啸的北风, ---- 幻灯片 29实际上隐喻来自北方的元朝统治者.诗人以咏菊为题,通过赞美菊花傲然不屈的品格,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 幻灯片 305.咏史怀古诗 以历史人物、事件、陈迹为题材,来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如: ---- 幻灯片 31乌衣巷① 刘禹锡 朱雀桥②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 ①乌衣巷:在今江苏南京市秦淮河南岸.六朝时为贵族聚居的地方.②朱雀桥:在南京城秦淮河上.③王谢:东晋时声望、权势最显赫的王导、谢安两大贵族世家. ---- 幻灯片 32这首诗寄物咏怀,藏而不露.金陵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演出了无数历史故事,唐代诗人游览金陵,最易引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 幻灯片 33过去栖息在王、谢豪门雕梁画栋上的燕子,现在都飞到普通百姓的房子里去了.诗人没有直接描写乌衣巷一带的萧条景象,只写野草、夕阳、燕子,唤起了读者的想象,从侧面暗示了乌衣巷的衰落,而历史兴亡之感也就在乌衣巷的今昔对比中表达出来,笔调含蓄蕴藉,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 幻灯片 346.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融情于景,移情于物,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人的感情色彩.如: ---- 幻灯片 35枫桥夜泊 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 ---- 幻灯片 36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限遐想. ---- 幻灯片 37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 幻灯片 387.送别诗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赠友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如: ---- 幻灯片 3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前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地流露了出来. ---- 幻灯片 40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失了,而李白还在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 幻灯片 41“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一片孤帆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 幻灯片 428.说理诗 诗人把自己对自然、事理的顿悟或体察诉之于笔下.如: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幻灯片 43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观,气势雄阔.三、四两句诗,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寻味.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 幻灯片 44二、领悟作者的感情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以下几种: 1.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幻灯片 45(2)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 簪.” (3)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 幻灯片 46(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 吟.” ---- 幻灯片 472.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 幻灯片 48(4)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 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 幻灯片 493.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2)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 幻灯片 50(3)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 幻灯片 514.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 幻灯片 52(3)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幻灯片 53(6)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7)依依不舍的留恋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 幻灯片 54(8)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9)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 幻灯片 55---- 幻灯片 56【注】 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幻灯片 57【解析】 词中先详细描绘了端午节人们忙碌的场面:“处处忙”“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点出端阳风俗,洋溢着喜庆气氛.“空惆怅”是写作者触景生情的感慨:世人只知过节,却不知节日的历史内涵.下阕紧接上阕,叙述自己对屈原的敬仰之情,“千年忠义气,日星光”是对屈原爱国精神的赞颂. ---- 幻灯片 58“总堪伤”是描写作者读罢《离骚》后的情态.“无人解”是写自己的孤寂落寞的处境.同时和上阕“空惆怅”照应. ---- 幻灯片 59【答案】 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了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 幻灯片 60【点拨】 如何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了解诗歌发展史上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家(特别是教材中已涉及的作家)的主要经历、思想信仰、政治态度、文学主张、创作风格等,以求在评价时能做到“知人论世”. ---- 幻灯片 612.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与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密不可分,鉴赏中要注意整体阅读、理解、分析,不能架空分析,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或者只抓住只言片语就乱下结论. ---- 幻灯片 623.注意诗歌内容上的多向性. 按照诗歌表现内容的不同,我们把古典诗歌大致地进行了分类,但这些分类并不是绝对的,有些诗的内容有多向性,在鉴赏时必须加以注意. 其实,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并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 ---- 幻灯片 63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抒发了对“千古风流人物”的赞扬和仰慕,又有自己年华早逝、功业未成的感慨 等. 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趋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杜甫一生遭遇坎坷,他的诗歌的主要风格就是沉郁顿挫, ---- 幻灯片 64但他在青年时期创作的《登岳》也体现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再比如,李清照是南宋著名的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但她也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放之词.因此,对某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不能一概而论. ---- 幻灯片 65考查点一 概括诗歌主旨 考题呈现 1.(2011·高考重庆卷·原文见第一节)“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幻灯片 66解析:首联起总括作用,从其它三联中归纳出与愁的表现有关的关键词语,进行总结即可. 答案: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 幻灯片 672.(2011·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 幻灯片 68【注】 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幻灯片 69解析:抓住诗中的关键词,第一句中的“无敌”,第二句中的“思不群”,第三句中的“清新”,第四句中的“俊逸”. 答案: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的风格,清新、俊逸. ---- 幻灯片 70(2)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诗歌前两联写其诗,第三联忆其人,最后一联又回到诗.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明确“构思脉络”的意思,它是行文的思路,也就是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样的思路有什么好处, ---- 幻灯片 71所以它往往对应着文章的层次以及题目所配给的分值.审好题,方能答好题.本诗可分三层,而且层次清晰,此题应该是好答的. 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 幻灯片 72方法感悟 第一步 确定诗歌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第二步 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答题形式是“××句(联)写了×××”. ---- 幻灯片 73第三步 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情感. 答题范式: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 幻灯片 74特别提示:(1)要学会知人论世.分析作品思想内容时,要结合作家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 (2)要结合时代特点.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个时代的风貌会在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上都打上印记. ---- 幻灯片 75(3)要利用暗示信息.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解.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这些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都是至关重要的,因而解读诗词时必须细心阅读,充分利用. ---- 幻灯片 76考查点二 评价思想情感 考题呈现 3.(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原文见第三节)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 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幻灯片 77解析:这首七律,诗人通过望中所见,写出了春日黄昏之惨淡景色及由此触发的国事兴亡之感.首联即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野郊四望,一片荒凉;泾水依傍乡村旋绕曲折沉默无语.此时此景让诗人顿生“消魂”之情,“消魂”指心极其哀愁也.颔联寓情于景:本应萋萋的春草却早已衰败,本应生机勃勃的田园却已残破, ---- 幻灯片 78让诗人更生愁思之心.颈联写出了天色的变化,残阳西下,远山、近树都笼罩在这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让人产生无限的哀愁.尾联则通过感慨“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的主旨. 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 幻灯片 79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 幻灯片 804.(2011·高考福建卷·原文见第三节)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幻灯片 81解析: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要注意抓住诗歌中表达思 想感情的关键词,如本诗中的“人意静”,其他如“伤”“悲”“愁”等词.二要注意景物表现出来的感情色彩.三要注意与人物有关的事及人物的言谈举止,借此判断人物的感情,如本诗中的“临水”“见初日”“学野凫”等. ---- 幻灯片 82当然,还要注意某些诗句中隐含的情感信息,如“安得学野凫”一句就隐含着暂不可得的惆怅之情. 答案:①喜爱幽静,如诗中写道“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如“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如“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如“安得”. ---- 幻灯片 83方法感悟 第一步 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第二步 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 幻灯片 84答题范式: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特别提示:(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 (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 (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 幻灯片 85(4)抓住注释,提取暗示内容.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下面就注释分类及其所暗示内容做一表格: ---- 幻灯片 86考查点三  评价观点态度 考题呈现 5.(2009·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 幻灯片 87【注】 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 幻灯片 88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幻灯片 89解析:此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结合诗歌中的诗句和命题者所给的注解进行分析.从对诗歌的“人不到”和注解的分析,可以知道题干表述的观点是正确的.考生也可把“人不到”的“人”理解为泛指,这样,题干表述的观点就不正确. ---- 幻灯片 90作答这类评价题,无论是赞成还是否定,关键是要说明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 幻灯片 91(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 幻灯片 92方法感悟 第一步 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第二步 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 幻灯片 93特别提示: 1.体悟要深入.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 ---- 幻灯片 942.分析要细致.首先,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能脱离原诗泛泛而谈.其次,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剖析. 3.归纳要全面.有的诗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不是单一的,要求我们在分析概括时能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赅全. ---- 幻灯片 954.评价要恰当.一要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要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对作者都是有失公允的. ---- 幻灯片 96(2011·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清 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 ---- 幻灯片 97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 幻灯片 98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 幻灯片 99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 幻灯片 100---- 幻灯片 101阅卷专家点拨 1.一定要使用鉴赏性的术语.答思想感情题,特别要说行话,即用感情术语.如答“惜别之情”“关切之情”,“惜别”“关切”是行话,如将“惜别”改为“舍不得”,“关切”改为“不放心”,虽然意思也能表达清楚,但不是行话,总让人觉得别扭.同样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既不准确, ---- 幻灯片 102也容易丢分.因此,最好使用感情术语. 2.积累一定的鉴赏性术语.常用的感情术语有:惆怅、苦闷、闲适、愁苦、欢乐、悲伤、忧郁、感伤、寂寞、孤独、烦恼、沉闷、焦急、离恨、哀怨、忧愁、迷恋、思念、恬淡、仰慕、同情、憎恶、激愤、欣喜、欢快、向往、忠贞 等. ---- 幻灯片 1033.把情感说到细致.以“愁”为例,又可分为多种,如亡国之愁、家破之愁、失子之愁、失意之愁、失恋之愁、相思之 愁、困顿之愁、贫寒之愁、羁旅之愁、病苦之愁、闲居之愁等等. ---- 幻灯片 104---- 幻灯片 105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