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1965年 ---- 幻灯片 2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课堂互动探究 美文佳作欣赏 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1965年 诗海探珠 ---- 幻灯片 3咏 愁 石象之 来何容易去何迟, 半在心头半在眉。 门掩落花春去后, 窗涵残月酒醒时。 柔如万顷连天草, 乱似千寻匝地丝。 除却五侯歌舞地, 人间何处不相随。 ---- 幻灯片 4【赏析】 这首诗首联写出了来得快而去得慢的“愁”为什么会“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原因。颔联是写最容易产生“愁”的环境。颈联写“愁”之多,采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长亭外,古道旁,芳草碧连天”的歌词大家都很熟悉,李叔同恐怕就是按照出句来加工的。而这种夸张,使“愁”这种心境更加显豁、更加感人。 ---- 幻灯片 5像唐宋诗词中的“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落红万点愁如海”,“一水牵愁万里长”等,都和这一句的表达效果一样。而这种比喻,严格地说并不是一般意义的比喻,因为二者之间没有相似点可言,而是以物感比喻心感的特殊比喻。尾联以“愁”之无处不在作结。除了达官贵人,终日灯红酒绿,可能暂时没有“愁”,每个人走到哪里,“愁”就跟随你到哪里,颇富有普遍性意义。人啊,谁会一生都无愁?诗人化无形为有形,构成诗中的愁情图,这样形象化地写“愁”,自然生动有趣,能摄人魂、夺人魄,令人回肠荡气,产生共鸣。 ---- 幻灯片 6---- 幻灯片 7---- 幻灯片 8●词语积累 ①驾驭:比喻掌握控制。 ②眺望:从高处远望。 ③飞翔:飞行;盘旋地飞。 ④陋室:简陋的房屋。 ⑤祭坛:原始人对太阳的敬畏和崇拜,为举行献祭仪式而建造的祭台。 ⑥装扮:化装;打扮。 ⑦终止:停止,不再继续。 ---- 幻灯片 9●名句名篇 有一种神秘你无法驾驭/你只能充当旁观者的角色/听凭那神秘的力量/从遥远的地方发出信号/射出光来,穿透你的心 (《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那一年冬天,刚刚下过第一场雪/也是我记忆中的第一场雪/傍晚来得很早。在去电影院的路上 (《1965年》) ---- 幻灯片 10●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 西川(1963- ),本名_____,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美国艾奥瓦大学2002年访问学者。现执教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刘军 ---- 幻灯片 11西川自80年代起即投身于全国性的青年诗歌运动。曾与友人创办民间诗歌刊物《____》(1988-1991),参与过民间诗歌刊物《现代汉诗》的编辑工作。其创作和诗歌理念在当代中国诗歌界影响广泛。出版有诗集《虚构的家谱》、《大意如此》、《西川的诗》,诗文集《深浅》,散文集《水渍》,《游荡与闲谈∶一个中国人的印度之行》,随笔集《让蒙面人讲话》等,译著《博尔赫斯八十忆旧》、《米沃什词典》(与北塔合译)。 倾向 ---- 幻灯片 12张曙光(1956- ),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黑龙江大学文学院任教授。毕业于黑龙江大学。1980年开始发表诗歌、小说及随笔。 ---- 幻灯片 13诗歌作品见于国内外文学杂志,如《人民文学》、《诗刊》、《上海文学》、《北京文学》等及海外中文杂志《今天》、《倾向》等,并被译成英、西、德、日、荷兰等多种语言。著有诗集《______________》,译诗集《切·米沃什诗选》。 小丑的花格外衣 ---- 幻灯片 14写作背景 1.《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那是在80年代,西川和同学想去看青海湖,发现青海湖离一个叫哈尔盖的地方挺近的。下了火车,大家都傻眼了,那地方什么也没有,除了车站,就是远处几个带刀的藏民。当地人让西川去找驻军。西川和同学找到部队的连长,说他们是从北京来的大学生,想要去看一看青海湖。连长说明天派卡车拉你们去。 ---- 幻灯片 15第二天,卡车在荒原上开了很长很长的时间,上了一个高坡之后,青海湖突然展现在眼前,大鸟在头顶盘旋,太美了。从青海湖回来,西川住在火车站旁的小旅馆里。夜里出来,满天的星斗!世界除了大地就是星空,还有火车站旁的这个小旅馆,于是写出了这首《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 幻灯片 162.《1965年》 诗歌以“1965年”为标题,联系写作时间“1984”来考虑,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首用来抒写回忆的诗歌。在中国当代历史上,紧随“1965年”的便是1966——那一场充满暴力、斗争、非理性的政治运动的开始。所以,诗歌中回忆的基调,应当是与这一场政治运动紧密相关的。 ---- 幻灯片 17相关知识 第三代诗人,20世纪60年代出生、80年代末出现的一批诗人。代表人物是:韩东、于坚、徐敬亚、西川、默默等。第三代诗人采用象征主义、黑色幽默、意象派等手法把物像进行机械化的组装,使诗变得扑朔迷离,波谲云诡,让人无法理解,甚至无法想象。 ---- 幻灯片 18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曾经喧嚣一时的朦胧诗已经渐渐沉淀,其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逐渐趋于成熟定型,即其创作风格如跳跃的结构、新奇的意象及关注现实的精神内核等,已经渐渐成为一种新的传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在朦胧诗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开始不满于它的停滞及局限,于是决定自行探索,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方式,他们带有强烈实验味道的诗歌,的确具有迥异于前辈诗人的特征,于是按照这一群体出现的时间,评论界称他们为“第三代诗人”,以区别于建国后第一代带有强烈政治意识形态意味的诗人如公刘、白桦;第二代张扬个性但又关注社会的朦胧诗人如舒婷、北岛。 ---- 幻灯片 19当然,八十年代中期之后的批评与创作一样是多元化的,于是对这一群体形象不甚严密的诗歌流派的称呼也多种多样,如“后新诗潮”、“先锋派”、“新生代”、“崛起后诗群”、“后朦胧诗”等,其中大部分也是参照朦胧诗群而进行的命名。 ---- 幻灯片 201.《在哈尔盖仰望星空》这首诗中的神秘“魔力”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 诗人首先见到、感受到的是一种“无法驾驭”的“神秘”,一种摄人心魄的、源于自然的“魔力”。这种“魔力”是巨大的,它“从遥远的地方发出信号/射出光来,穿透你的心”。在这种“魔力”面前,“你只能充当旁观者的角色”。诗人没有直接描述这种“魔力”,而是通过描述瞬间的心理感受暗示出来。 ---- 幻灯片 212.《1965年》这首诗的作者以“1965年”作为题目有何用意? 【提示】 诗歌以“1965年”为标题,联系写作时间“1984”来考虑,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首用来抒写回忆的诗歌。在中国当代历史上,紧随“1965年”的便是1966——那一场充满暴力、斗争、非理性的政治运动的开始。所以,诗歌中回忆的基调,应当是与这一场政治运动紧密相关的。这首诗述及“文革”开始,童年突然中断,一代人记忆的颠倒与倾斜。 ---- 幻灯片 223.如何理解《1965年》这首诗中的“突然”的含义? 【提示】 一个“突然”为之前的叙述画上了一个惊叹的终止符,由背景走上前台的恐怖力量使得少年们的“童年一下子终止”,同时也使得“第一场雪”的特殊含义得到彰显。不再懵懂的少年“望着外面的雪”,是在进行对死亡的思考。 ---- 幻灯片 23少年羡慕“林子里”有“温暖的洞”可供“冬眠”的动物,是对恐怖现实逃离的冲动。但是在回忆的叙述者看来,当时的冲动已经变得不可触摸,于是只好用“无法记起”的慨叹与质疑结束回忆。 ---- 幻灯片 244.有人说《在哈尔盖仰望星空》这首诗是一首纯粹的感觉诗,你有何看法? 【名师点拨】 这首诗毋须借助主观化的意象,因为任何语言都是多余的,都会损失掉他心中、眼里的超验图景。节制的诗情反使诗情无限弥散,把我放在我之外来写,使诗达到一种天地同参的效果,这就是诗人所说的“诗歌通过现世界对于另一世界的提示”了。 ---- 幻灯片 25那个世界是无声的,寒洁而澄明的。这首诗是纯粹的感觉诗,无所寄托又无不寄托。说它无所寄托是指它纯粹的形式感、美感,说它无不寄托则是指它通过对神圣永恒星空的呼应,来暗示现世人生的粗鄙和噪杂。“头顶的星空和内心良知”使诗人敬畏,像康德那样。 ---- 幻灯片 265.如何理解《1965年》这首诗中“雪”“高压汞灯”“仇恨和火”这些意象? 【名师点拨】 在少年的行进中,代表死亡的“雪”无处不在。少年与“朦胧”的行人一起穿行在浓重的死亡气息中,只是少年并未察觉,于是“觉得好玩”的孩童与恐怖的背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将背景的凝重渲染得更加浑厚。而没有粉饰用的“高压汞灯”使得这种背景的恐怖得以直接呈现,没有任何掩饰。 ---- 幻灯片 27于是,懵懂的少年对这种恐怖氛围有了一种感知,即“比茉莉花更为冷冽的香气”,随后括号中的诗句以画外音的方式提醒着读者:这种“香气”乃是“死亡的气息”。接着,叙述者用充满“仇恨和火”的电影对这种死亡的气息加以印证,而更令人窒息的是少年对暴力的热爱,他们所“演习”的“杀人的游戏”将恐怖的氛围弥漫至懵懂的少年身上,使得死亡的气息渗透到回忆的每一个角落,之前的反差在这里也被统一进了恐怖的背景之中。 ---- 幻灯片 28在这恐怖之中,年龄不同却同样懵懂的“我”、“弟弟”和“妹妹”在身不由己的命运中却由于对暴力的迷恋而感到兴奋,叙述者用“陡坡”上“危险地滑着”的“冰爬犁”暗喻出这一点,同时那种未知的恐怖也悄悄的从背景走向前台。 ---- 幻灯片 291.《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诗中使用的双重视角,一重是从低处仰望高处,看到了宇宙的神秘和个体的谦卑;另一重是从高处俯瞰低处,看到了这里土地的“荒凉”和“蚕豆般大小”的车站。 ---- 幻灯片 30双重视角一方面显示了人类存在的复杂性特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宗教信仰者的双重身份,宗教信徒其实都要同时扮演上帝和臣民的角色,在臣民的角度他可以非常虔诚地仰望上帝,在上帝的角度才能真正领悟宗教的精髓。诗歌的这一部分看似平淡,其实是颇有深意的。 ---- 幻灯片 312.《1965年》 整首诗着重渲染了一种被死亡气息所笼罩的恐怖氛围,这种恐怖从背景走向前台,直到吞没一切,正与历史的情节暗合。于是,标题中所隐喻的政治事件在全诗的回忆性叙述中得到了印证,与全诗所描写的恐怖气氛一起完成了对那个时代的恐惧心理的表现。 ---- 幻灯片 32---- 幻灯片 33---- 幻灯片 34●素材开发 人,总要仰望点什么。仰望,不会让你变得伟大,却会让你变得崇高;仰望,不会使你增加财富,却会使你富有思想;仰望,不会令你的容颜倾国倾城,却会令你的心灵灵动如水。 “我抬起头来眺望星空/这时河汉无声,鸟翼稀薄/青草向群星疯狂地生长/马群忘了飞翔”,这是西川在《在哈尔盖仰望星空》中的诗句。 ---- 幻灯片 35是啊,人,总要仰望点什么。仰望,把自己放在低处,因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星空之外还有星空。所以遇事以平常心,荣衰不惧,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观天上云卷云舒。 ---- 幻灯片 36●精彩运用 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仰望星空,那似乎没有纤瑕的星辰在银河中闪耀,而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那不染纤尘的星空里,放飞了多少人美丽的梦想。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里像地球一样,也有灰尘和石渣,于是他们失去了幻想的自由和权利。我们不能一味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之中,却也不能让自由飞翔的思想湮没在无情的现实里。 ---- 幻灯片 37阮籍目睹世间的浑噩不堪和好友的身首异处,借醉酒逃避现实。他的一生一直在逃避、逃避、逃避,却终因一篇《为郑冲对晋王笺》被人唾弃。嵇康则完全生活在现实之中,不肯向生活做出任何妥协,最终一曲《广陵散》成为绝响。其实人生由阮籍的醉酒向前一步便是嵇康的《广陵散》,人生由嵇康的《广陵散》向后退一步便是阮籍的醉酒,殊途同归的境遇竟是如此迥异。若是两人各向中间迈出一步,将幻想与现实稍加中和,也许就不会落得生者隐入迷幻,死者融入苍穹,只留给后人无尽的怅惘。 ---- 幻灯片 38我们如何才能让仰望星空的人了解现实,又如何才能让飞上星星的人保留梦想呢? 在那个人人埋怨的时代,沈从文先生目瞩现实的残酷却依然将那个江南小城写成了山美、水美、人美的世外桃源。现实没有湮没他对人生的希望,他用一份最原始的情感和一颗赤子之心看待这个社会,看待自己的人生。他没有沉醉于自己的幻想亦没有让现实麻木自己的心灵。 ---- 幻灯片 39张允和先生亦是一位智慧的老人,她一生经历了大富大贵,也经历了战火纷飞、十年浩劫,而她却永远保有一副悲天悯人的情怀、一颗永不衰老的童心。她那悲天悯人的情怀使她正视现实并战胜现实,而她那颗永不衰老的童心则使她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都不放弃幻想和权利。 ---- 幻灯片 40川端康成浅浅的一句“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瞬间感动了多少心灵。这是梦和现实完美的结合,让那些世俗之物顷刻间土崩瓦解,让多少在现实中日渐麻木的心灵得到了温暖。 正视现实,但不委身于现实;保持幻想,但不沉溺于幻想。让梦想在现实中跳一曲酣畅淋漓的舞蹈吧! ---- 幻灯片 41---- 幻灯片 42雪野里的精灵 李存葆 ---- 幻灯片 43东坡居士面对邈远天昊,曾浩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真正体会出这两句话的奥义,是在多次拜谒了一棵巨树之后。 ---- 幻灯片 44那是莒县城西定林寺中的银杏树。它苍劲葱郁,主枝周逸旁出,状若硕大无朋的莲花。我第一次站在它下面时,顿被一种强大的生命光波所震慑,所征服,所溶解。它那腾游时空的气魄,吐纳古今的恢宏,剪裁春秋的博大,抽黄谢绿的顽强,都使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卑微。 ---- 幻灯片 45后来,我又多次拜谒它,每每都会对苏轼的话产生新的感悟。它的前句喻生命的短暂如蜉蝣,后句指生命渺小如沧海一粟。人类虽然可以嘲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但站在这棵古树前,仰望着无涯无际的时空,我们便会感到:在宇宙间,地球仅是一粒微尘,人生更如蜉蝣、朝菌,只不过俄尔一瞬,稍纵即逝。 ---- 幻灯片 46博大与渺小,久远与短暂,都是相对而言的。定林寺里的古银杏树无疑是一支巍峨峥嵘的生命进行曲。后来我在雪野中两次偶然所见,则又领略了弱小生命吟出的生的礼赞。 ---- 幻灯片 47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暮冬,我到崂山顶峰的驻军观察所采访。大雪后的崂山,峰若玉雕,石似晶铸。我与哨长扶石踏雪,拽枝腾挪,来到一向阳处的山坳。这时,我猛然发现,向阳的竹林边,竟有柔草如茵,毛茸茸,青翠翠,密匝匝,在这银色的世界里,织出了一小片绿毯。 ---- 幻灯片 48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 ---- 幻灯片 49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 ---- 幻灯片 50这些美的萌芽,是春的启明星,正在呼唤着春蕊的艳丽,春树的繁茂,春蚕的吐丝…… 前年元宵节前夕,我应长白山林场友人之邀,曾到雪国一游。一日下午,我和友人在莽莽的安睡的一片杉林里漫游。蓦地,有几点蓝色的彩光在雪地里闪动,一下跃入我的眼帘,燃亮了我的双瞳。我趋前蹲下细瞧,竟是几朵蓝色的小花。这蓝色的小生命,由纤纤的细茎挑着,那吹弹得破的花萼,显得那样稚嫩和孱弱。 ---- 幻灯片 51这雪国中的蓝色小生命,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的妩媚,日的明丽。它们以小小的蓝色火焰与巨大的寒流搏击,它们以火热的心律终于鼓破了厚厚的冰窖,它们是这漫漫雪国里生命的精灵!友人告诉我,这蓝色的小花名叫“白头翁”。 ---- 幻灯片 52定林寺里的银杏树,崂山雪地里的小花小草,还有这雪国中的“白头翁”,都是造物主无与伦比的杰作,都是生命的奇观…… 人们惯常喜爱吟咏参天的大树,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但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浩歌是夏的宣言与旗帜,寂寞则是春的预告和序曲。 ---- 幻灯片 53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对憧憬着春天却不能轰轰烈烈、大红大紫的众多的小花小草,谁也没有权利去有意或无意地践踏它们…… ---- 幻灯片 54【赏评】 本文先以苏轼的话开篇,然后选取了生活中的三个场景,分别从宏大壮丽和纤小柔弱的生命形态来说明生命的力量,最后收束全文,含意深远。文章把小花称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美丽、纤弱、稚嫩,顽强,不怕困难,充满活力的性格特点。结尾一段暗示我们应像天地公平地对待万物一样,善待那些弱小生命。 ---- 幻灯片 55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点此进入课件目录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谢谢使用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