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
幻灯片 2静,就是人生的完满。水,就是生命的本源。流,就是生命的体现。深,就是生命的慰藉。
静水,象征着为人处世不张扬,态度柔和;而流深,则意味着胸中自有万千丘壑,真的是很有想法、很有内容。静水与流深结合起来,那就是一个洞彻人生智慧的人啊,却没有锋芒毕露,只是平静地讲着道理,却自有一股无可辩驳的力量。
水自无言,江河不尽;天地无私,磊落乾坤。
心静如水,人淡如素;上善若水,静水流深……
----
幻灯片 3修身名句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赏读:用自己的心(想法)推及别人。自己希望他人用什么言行对待自己,自己也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理解和对待他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
幻灯片 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赏读: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这句话反映了孟子思想中理想社会的人际关系。
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赏读: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
幻灯片 5----
幻灯片 6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其人“左手为诗,右手为文”,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1952)、《白玉苦瓜》(1974),散文集《左手的缪思》(1963)等各十余部,另外还有评论集《掌上雨》(1967)。
----
幻灯片 72.写作背景
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
幻灯片 83.审美视窗
给余光中的授奖词
半个世纪前,余光中先生那些散发着浓郁乡愁的诗歌,以其巨大的感染力,穿透地域的阻隔,勾起了全球华人的文化记忆。半个世纪过去了,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这种文化的乡愁不仅没有消减,反而被放大,扩散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凡是有华人脚印的地方,都会响起余光中诗歌的吟诵声。
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追根溯源,这背后的一个深刻的原因,是余光中先生所有诗歌的最终指向,是我们共同拥有的那个强大的古典传统,是那种让全球华人魂牵梦绕的永恒的归属感和家园感。在新诗与传统断裂几十年之后,余光中先生重新接续传统,成为古典的传人,也成为文化中国的代言人,所以,他的诗歌总是浓缩着那么强烈的怀乡的情感,总是那么打动亿万华人。
----
幻灯片 9qiào
xiè
jiū
méng
cén
qián
lài
ǎi
hè
jié
jié
shì
jué
ái
fēi
xiǎn
qìn
pāng pèi
xī lì
tǎn tè
yīn yūn
zhé
----
幻灯片 10jìn
jìng
nián
zhān
fó
fú
hé
hè
he
zhé
zhē
lù
lòu
xiù
sù
xiān
qiàn
----
幻灯片 112.辨析组词
濑
獭
籁
濛
檬
曚
矇
黏
粘
劲
颈
绕
娆
饶
儒
孺
濡
舐
舔
----
幻灯片 123.近义辨析
(1)凄楚·凄迷·凄凉·凄清
凄楚:书面语,凄惨痛苦。
凄迷:书面语。a.(景物)凄凉而模糊。如:月色凄迷。b.悲伤;怅惘。如:神情凄迷。
凄凉:a.寂寞冷落(多用于形容环境或景物)。b.凄惨。
如:身世凄凉。
凄清:a.形容清冷。如:凄清的月光。b.凄凉。如:琴声凄清。
----
幻灯片 13例句:①在日本上映的《夜·上海》,是由中国著名影星赵薇联手日本演员本木雅弘等主演的都市时尚爱情剧,影片用________的雨夜把都市陌生人邂逅时的感觉表现得恰如其分。
②在山西省城金刚里社区居住的75岁老人沈兆骅,15年来先后资助了13位贫困学子。但如今,老人身体每况愈下,陷入无人照料的________境地。
③著名画家林风眠的名画《仕女》,以大块蓝绿色表现一种优雅、浪漫的情调,其冷艳、________的色彩中又略带哀愁诗意。
④近日各大电视台正在热播的《烟花女驼龙》是根据以“驼龙”名号活跃于东北三省的绿林女杰张素贞的真实故事改编的,它讲述了马戏艺人张素贞________动人、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凄迷
凄凉
凄清
凄楚
----
幻灯片 14(2)苍茫·苍莽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多指夜色、水域、大地等旷远、迷茫。引申为模糊不清。
苍莽:苍茫,多指树林、山岭、大地等广阔无边。引申为意境、心胸开阔。
例句:①中国著名画家陈良才的丈二匹画作《黄山松云图》不以繁茂的松树去表现黄山,而是灵活运用大隐的绘画手法,将那________的黄山松林隐藏在云海之中,让你用心灵去深刻感受,去心领神会,去耐心品味。
②站在泰山之巅俯视________大地,星星点点的名胜古迹形成了一幅和谐完美的山水画。泰山是美的,美在人与山的和谐,美在自然景观与人文气候的和谐。
苍莽
苍茫
----
幻灯片 15(3)萧萧·潇潇
萧萧:a.形容马叫声或风声等;b.(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
潇潇:形容刮风下雨;形容小雨。
例句:①剑拔弩张,旌旗________,建设路吸引了成都地产最多的眼球,成了成都最强劲的地产板块。
②初春的季节,野樱桃树的花开了,柔柔的粉红色,不艳丽,有些偏白,细细密密的团状,于这万绿丛中,于这春雨________的氛围之中,那是何其赏心悦目啊!
萧萧
潇潇
----
幻灯片 16(4)协调·谐调
协调:形容词,侧重步调一致,有条不紊。还可以作动词用。
谐调:侧重比例匀称,常用于声音、颜色、气氛等。
例句:①精心设计的居室中,往往是室内建筑色彩和家具色彩相互________统一。室内陈设(在这里指窗帘、床上用品、字画、工艺品、家用电器、日用品等)的色彩,只能作为室内色彩的点缀,而不能成为室内色彩主调。
②商务部有关人员表示他们将________有关部门,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在适当的时候动用国家储备肉来调控市场猪肉价格。
谐调
协调
----
幻灯片 174.词语解释
(1)想入非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皇天后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氤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想进入虚幻境界。
比喻想法脱离实际或指胡思乱想。
非非,原为佛教用语,指虚幻境界。
指天和地。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
主宰万物。
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
幻灯片 18----
幻灯片 19主旨归纳
《听听那冷雨》通过对冷雨的描写和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年龄阶段听雨的感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浓浓的乡愁和对故乡的深深怀念。表现了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怀念及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命运的关切之情。
----
幻灯片 20提示 写雨的形态,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写雨的声音,如“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写对雨的感觉,如“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写雨给人的内心思索,如第一段后半部分“想入非非”后面的内容。
----
幻灯片 21----
幻灯片 22----
幻灯片 23提示 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感;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了一种浓浓的伤感。
----
幻灯片 24----
幻灯片 25----
幻灯片 26 考点链接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方法
1.掌握基础知识,铺平理解词语含义的道路。
(1)词语的构成方式、常用词性、感情色彩。(2)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3)句子结构、句式特点,词语搭配习惯。
2.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3.联系作品创作背景、作者的思想倾向、文章的主旨理解词语的含义。
----
幻灯片 271.文本审美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感觉性的文章,“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柯灵语),需要读者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同时参与享受。第五段的“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指出雨是冷的,诉诸触觉。冷雨可以“听、看、嗅、舔”,便是诉诸听、视、嗅、味等感觉。
----
幻灯片 28第一段“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和第五段“雨气空濛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一句,“空濛而迷幻”可以诉诸视觉,“薄荷的香味”可以诉诸嗅觉,“料峭”“淋漓”“潮湿”当然是诉诸触觉的描写,但运用叠词“料料峭峭”“淋淋漓漓”“天潮潮地湿湿”便同时录下了风声雨声的声响,同样的,用“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造成细碎的声音,也极富听觉的刺激力。这样感觉交通,一语兼摄,既写实境,又描声态,给读者感官以丰富而鲜明的印象。
----
幻灯片 292.写作迁移
【角度】 雨是自然界中再普通不过的事物了,而作者却把雨写活了,通过写听雨的感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故土的深深思念。请你也试写有关“雨”的文字,300字左右。
----
幻灯片 30【示例】 雨是有灵性的,她似乎通晓人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雨是温柔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雨还是娇艳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每当寒暑易节,总感慨世事迁移,红尘变幻,于是便更向往那“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脱尘之境。
杯中的茶已尽,不愿再倒一杯。妙玉说过:“一杯为品,再杯便成了解渴的蠢物。”
风属烈性,雨属智性。
风属艺术,雨便近乎哲学了。
----
幻灯片 31喜欢一个人在夜里倾听雨的声音,倾听这自然的旋律。她使我思绪不断,这思绪如同一片白云,飘在我心灵的上空,使之变得宁静而高远。凡人多一分世故便多一分所谓的机智,多一分机智便少一份高雅。我倒宁愿少一分机智多一分高雅,醉心于这皈依自然的高雅。
夜深人静,挑灯听雨,会心之状,不觉莞尔。
----
幻灯片 32【漫漫古典情】
不知身是无根物,蔽月遮星作万端
聚散虚空去复还,野人闲处倚筇看。
不知身是无根物,蔽月遮星作万端。
——唐·郭震《云》
这首小诗流畅通俗,并无多少生涩的典故。但是喻意深刻,发人深思。这首诗说:
云彩在虚空中聚来散去,山野之人(也许就是诗人自许)倚着竹杖悠然而观,他轻蔑地哂道,这些云彩不知道自己是飘浮无根的东西,却作张作致,弄出许多姿态来遮住皓月明星。
----
幻灯片 33不难看出,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可以说是一首哲理诗。至于这首诗,是讽刺的什么人呢?有人说是因武则天一朝任用酷吏,胡乱封官,一帮小人如来俊臣之属上蹿下跳,只手遮天,弄得朝中乌烟瘴气,因此有感而发,这种说法有几分道理。当然到底是在何种情况下写的,我们无从考证。但是,郭震这首诗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他的时代,历代喧嚣一时、横行一时的跳梁小丑们,我们都可以送他们这两句:“不知身是无根物,蔽月遮星作万端。”
----
幻灯片 34----
幻灯片 35还有几千年下来还没有演完的历史,和用了几千年似乎要不够用了的文化。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长江断奶之痛,历四十三年。洪水成灾,却没有一滴溅到我唇上。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不然我真会魂飞魄散,被西潮淘空。
当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
----
幻灯片 36台湾是妻子,因为我在这岛上从男友变成丈夫再变成父亲,从青涩的讲师变成沧桑的老教授,从投稿的“新秀”变成写序的“前辈”,已经度过了大半个人生。几乎是半世纪前,我从厦门经香港来到台湾,下跳棋一般连跳了三岛,就以台北为家定居了下来。其间虽然也去了美国五年,香港十年,但此生住得最久的城市仍是台北,而次久的正是高雄。我的《双城记》不在巴黎、伦敦,而在台北、高雄。
----
幻灯片 37不幸失去了母亲,何幸又遇见了妻子。这情形也不完全是隐喻。在实际生活上,我的慈母生我育我,牵引我三十年才撒手,之后便由我的贤妻来接手了。没有这两位坚强的女性,怎会有今日的我?在隐喻的层次上,大陆与海岛更是如此。所以在感恩的心情下我写过《断奶》一诗,而以这么三句结束:
断奶的母亲依旧是母亲
断奶的孩子,我庆幸
断了嫘祖,还有妈祖
海峡虽然壮丽,却像一柄无情的蓝刀,把我的生命剖成两半,无论我写了多少怀乡的诗,也难将伤口缝合。
----
幻灯片 38母亲与妻子不断争辩,夹在中间的亦子亦夫最感到伤心。我究竟要做人子呢还是人夫,真难两全。无论在大陆、香港、南洋或国际,久矣我已被称为“台湾作家”。我当然是台湾作家,也是广义的台湾人,台湾的祸福荣辱当然都有份。但是我同时也是,而且一早就是,中国人了:华夏的河山、人民、文化、历史都是我与生俱来的“家当”,怎么挡都挡不掉的,而中国的祸福荣辱也是我鲜明的“胎记”,怎么消也不能消除。然而今日的台湾,在不少场合,谁要做中国人,简直就负有“原罪”。明明全都是马,都要说白马非马。这矛盾说来话长,我只有一个天真的希望:“莫为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五千年的文化。”
----
幻灯片 39香港是情人,因为我和她曾有十二年的缘分,最后虽然分了手,却不是为了争端。香港久为国际气派的通都大邑,不但东西对比、左右共存,而且南北交通,城乡兼胜,不愧是一位混血美人。观光客多半目眩于她的闹市繁华,而无视于她的海山美景。九龙与香港隔水相望,两岸的灯火争妍,已经璀璨耀眼,再加上波光倒映,盛况更翻一倍。至于地势,伸之则为半岛,缩之则为港湾,聚之则为峰峦,撒之则为洲屿,加上舟楫来去,变化之多,乃使海景奇幻无穷,我看了十年,仍然馋目未餍。
----
幻灯片 40不少人瞧不起香港,认定她只是一块殖民地,又诋之为文化沙漠。一九四零年三月五日,蔡元培逝于香港,五天后举殡,全港下半旗致哀。对一位文化领袖如此致敬,不记得其他华人城市曾有先例,至少胡适当年去世,台北不曾如此。如此的香港竟能称为文化沙漠吗?至于近年对六四与钓鱼台的抗议,场面之盛,牺牲之烈,也不像柔驯的殖民地吧。
欧洲开始成为外遇,则在我将老未老、已晡未暮的善感之年。我初践欧土,是从纽约起飞,而由伦敦入境,绕了一个大圈,已经四十八岁了。等到真的步上巴黎的卵石街头,更已是五十之年,不但心情有点“迟暮”,季节也值春晚,偏偏又是独游。临老而游花都,总不免感觉是辜负了自己,想起李清照所说:“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
幻灯片 41一个人略谙法国艺术有多风流倜傥,眼底的巴黎总比一般观光嬉客所见要丰盈。“以前只是在印象派的画里见过巴黎,幻而似真;等到亲眼见了法国,却疑身在印象派的画里,真而似幻。”我在《巴黎看画记》一文,就以这一句开端。
巴黎不但是花都、艺都,更是欧洲之都。整个欧洲当然早已“迟暮”了,却依然十分“美人”,也许正因迟暮,美艳更教人怜。而且同属迟暮,也因文化不同而有风格差异。例如伦敦吧,成熟之中仍不失端庄,至于巴黎,则不仅风韵犹存,更透出几分撩人的明艳。
----
幻灯片 42大致说来,北欧的城市比较秀雅,南欧的则比较艳丽;新教的国家清醒中有节制,旧教的国家慵懒中有激情。所以斯德哥尔摩虽有“北方威尼斯”之美名,但是冬长夏短,寒光斜照,兼以楼塔之类的建筑多以红而带褐的方砖砌成,隔了茫茫烟水,只见灰蒙蒙阴沉沉的一大片,低压在波上。那波涛,也是蓝少黑多,说不上什么浮光耀金之美。南欧的明媚风情在那样的黑涛上是难以想像的:格拉纳达的中世纪“红堡”(Alhambra),那种细柱精雕、引泉入室的回教宫殿,即使再三擦拭阿拉丁的神灯,也不会赫现在波罗地海岸。
----
幻灯片 43不过话说回来,无论是沉醉醉人,或是清醒醒人,欧洲的传统建筑之美总会令人仰瞻低徊,神游中古。且不论西欧南欧了,即使东欧的小国,不管目前如何弱小“落后”,其传统建筑如城堡、宫殿与教堂之类,比起现代的暴发都市,仍然一派大家风范,耐看得多。历经两次世界大战,遭受纳粹的浩劫、岁月的沧桑仍无法摧尽这些迟暮的美人,一任维也纳与布达佩斯在多瑙河边临流照镜,或是战神刀下留情,让布拉格的桥影卧魔涛而横陈。爱伦坡说得好:
你女神的风姿已招我回乡,
回到希腊不再的光荣
和罗马已逝的盛况。
----
幻灯片 44一切美景若具历史的回响、文化的意义,就不仅令人兴奋,更使人低徊。何况欧洲文化不仅悠久,而且多元,“外遇”的滋味远非美国的单调、浅薄可比。美国再富,总不好意思在波多马克河边盖一座罗浮宫吧?怪不得王尔德要说:“善心的美国人死后,都去了巴黎。”
一九九八年八月于西子湾
(原载《人生与舞台》)
----
幻灯片 45赏析:余光中自己说:“一生写诗过800余首,但诗不尽在诗里,不少诗意已化在散文里,同样,写散文达140多篇,但散文也不尽在散文里,不少文情已化在了评论里,即所谓的‘以诗为文,以文为论’。”读他的散文就如同读诗,意境深美。本文同样会让我们获得美的享受和感悟。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