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
第一单元
第2课 故都的秋
----
幻灯片 2----
幻灯片 3xùn
nì
zè
tuǒ
ruǐ
qí
zhè
niàn
chuán
----
幻灯片 4juǎn
juàn
hún
hùn
zhē
zhé
shé
luò
là
lào
pāo
pào
jiá
jiā
ɡā
----
幻灯片 5辍
啜
歧
崎
陪
蓓
赔
槐
愧
瑰
忖
喇
嗽
缀
衬
----
幻灯片 6三、词语辨析
1.清闲·悠闲
[辨析]“清闲”,清静闲暇,强调无事可做;“悠闲”,闲适自得,强调态度自在。
[例句]①2012年楼市异常平静,一线城市日成交量锐减,11日上午,记者在建设路的一些房屋中介看到,前来交易的人很少,工作人员挺 。
②如果说温哥华是个喧闹的大都市,维多利亚则是一个 、温文尔雅的小城。
清闲
悠闲
----
幻灯片 72.萧索·萧条
[辨析]“萧索”指缺乏生机,不热闹,多强调荒凉、衰败,无生机;“萧条”多形容经济衰微、不景气;也可形容景象的寂寞冷落,毫无生气。
[例句]①美国知名投资者索罗斯认为,欧元区在2011年陷入经济衰退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此后还将面临几年的经济 。
②新年伊始,一场寒流就突袭大连。虽然地冻天寒、万物 ,但高新区凌水湾畔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这里正在进行的是凌水湾填海改造工程。
萧条
萧索
----
幻灯片 8
3.十足·实足
[辨析]“十足”指十分充足,多用于抽象概念;“实足”是“确实足数”的意思,强调数量符合要求。
[例句]①在江苏邳州征用耕地血案中,手执刀棍逐打村民的暴徒 有二百人。
②这款高级轿车,尾部造型线条感 ,四探头泊车雷达让停车入库变得简单而从容。
实足
十足
----
幻灯片 9
四、熟语积累
1.混混沌沌:
2.疏疏落落:
3.平平仄仄:
①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
景象; ②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稀疏的样子。
平声和仄声。现代汉语的一、二声为平声,
三、四声为仄声。
----
幻灯片 10
4.一叶知秋:
5.不能自已:
6.不远千里:
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
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
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不认为千里遥远,不怕路途遥远。
----
幻灯片 11----
幻灯片 12一、作者简介
爱国文人——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
幻灯片 13
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并到南洋参加新加坡华侨抗敌委员会、新加坡文化界战时工作团、文化界抗日联合会的工作,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
幻灯片 14----
幻灯片 15
二、写作背景
1933年至1936年作者受白色恐怖的威胁,从上海迁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他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
幻灯片 16
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1934年8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
幻灯片 17三、相关知识
创造社
创造社,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由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后期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9年2月,被国民党政府封闭。
----
幻灯片 18
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半月刊)。
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
----
幻灯片 19----
幻灯片 20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性格。
----
幻灯片 21结构图解:
----
幻灯片 221.文章标题中的“故都”与“秋”有什么特定的含义?
探究: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性格。“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故都秋的景、秋的物又是作家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的折光和反射,作家正是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表达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感情,流露出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
幻灯片 232.赏析文中写景的五幅图画,品味其中有关词句,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突出了故都秋的特点的。
探究:
----
幻灯片 24----
幻灯片 25
3.本文是写景抒情散文,却在描绘了五幅秋景图之后,插入第12段这样一大段议论,这段话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呢?
探究:(1)中心句是“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
幻灯片 26
(2)从思想内容上看,作者意在创造一种文化氛围,在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种文化气息,给“故都”再添色彩,也更显示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从行文章法看,作者把文笔由写景转到议论,有起伏跌宕的效果,显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
----
幻灯片 274.文章以“故都的秋”为题,作者为什么又在文中多次提到故都的秋之外的南国之秋?
探究: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突出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切眷念与真挚的热爱之情。
----
幻灯片 285.(开放探究)由于本文写作年代久远,有不少同学提出对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悲凉”难以理解。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请你搜集资料,进行探究:作者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呢?
观点一:社会环境黑暗。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
----
幻灯片 29观点二:与作家个人气质和抑郁善感有关。从身世命运来看,“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后来又经过两次婚姻失败,再有两次丧子之痛,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有悲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趣倾向。
观点三: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
幻灯片 30衬 托
[点击文本]
故都的秋是寂静的,郁达夫是通过“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来表现这份寂静的。这是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以声衬静是衬托的手法之一。
----
幻灯片 31[技法点拨]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
1.衬托的分类: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是用相类似的事物作为陪衬以充分反映主要事物。简言之,是以美好的景物来衬乐,以凄苦的景物来衬哀,或以次要的人物来衬主要人物。
----
幻灯片 32
反衬是用与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对的事物作陪衬以突出主要事物,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2.衬托的作用: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
幻灯片 33[迁移运用]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湘江①
杜审言
迟日②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
幻灯片 34绝句漫兴九首(一)
杜 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③,便教莺语太丁宁。
[注]①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写在这次流放途中。②迟日:春日。③造次:匆忙。
《渡湘江》中“今春花鸟作边愁”句和《绝句漫兴九首(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句在情与景的表现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作简要赏析。
----
幻灯片 35
答案:两诗都将“花鸟”人格化,并运用了“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春日花鸟本为娱人之物,《渡湘江》中鸟语花香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绝句漫兴九首(一)》中,诗人见花开,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叮咛。
----
幻灯片 36----
幻灯片 37有关秋的名句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
幻灯片 38首届郁达夫小说奖
(陈河) (铁凝)
----
幻灯片 392010年是中国近代作家郁达夫诞辰104周年的日子。由浙江省作协《江南》杂志社主办、富阳市政府协办的首届郁达夫小说奖在郁达夫故乡富阳举行。旅居加拿大的华人作家陈河以中篇小说《黑白电影里的城市》获得中篇小说奖,铁凝以短篇小说《伊琳娜的礼帽》获得短篇小说奖,毕飞宇等获提名奖。终审评委曹文轩称:“获奖作品很好地体现了郁达夫文学的浪漫主义精神,铁凝的获奖和她的身份无关。”郁达夫小说奖两年一届,且只针对中短篇小说进行评选。
----
幻灯片 40[热评]几十年来,中国的主流文学一直强调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实际上处在一种压抑的状态,这大大影响了我们认识、把握世界的方式,也影响了我们叙述的姿态。 以“鼓励浪漫诗性的性情写作”为宗旨的首届郁达夫小说奖被称为国内“最有个性”的文学奖。铁凝的《伊琳娜的礼帽》,评审的颁奖词说:“小说中精准的内心描述,展示了人的内心复杂性……笔法大胆而唯美,丰富而节制……是这两年汉语短篇小说中的奇葩。”由郁达夫到铁凝,体现了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
幻灯片 41江南的冬景(节选)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
幻灯片 42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
幻灯片 43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
幻灯片 44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
幻灯片 45……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
----
幻灯片 46
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
幻灯片 47一提到雨,也就必然地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
幻灯片 48[鉴赏]对郁达夫的散文,有人这样评价:“达夫的散文,如行云流水中映着霞绮。它和古代写景之作不相蹈袭,而又得其神髓。写到山水,尤其他故乡富阳一带风光,不愧是一位大画师。他把诗人的灵感赋予了每一朵浪花,每一片绿叶,每一株小草,让大自然的一切具有性格和情味,再把风俗人情穿插其间,浓淡疏密,无笔不美,灵动浑成,功力惊人。”这篇文章首先将北国之冬与南国之冬进行对比,点明南国冬天之天机。集中笔墨写江南冬天散步之乐,雨雪之趣。生活恬淡、闲适而不乏生趣。
----
幻灯片 49活页作业(二)
----
幻灯片 50
谢谢观看!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