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
第三单元
写作技法例析
----
幻灯片 2死生亦大矣
王羲之陶醉在兰亭宴集的盛况里,陶醉在人与自然的和谐氛围中。他寄情山水,引出了“死生”这一人生的重大问题。他在忧生叹逝中表达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否定了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认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他认为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应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
----
幻灯片 3
这对引导我们思考人生,明确如何看待生死、看待生活中的悲喜,如何把握人生具有借鉴参照意义。
应用角度:正视死生 生命的意义 生命在闪光中显出灿烂
----
幻灯片 4笑对人生
谪居黄州期间,凄风苦雨中的苏轼泛舟赤壁,在清风、明月之中,超越了“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意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伤,参悟了水与月的辩证法,捕捉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最终彻底顿悟“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是多么开阔的胸襟,多么旷达的精神!跳出心灵炼狱的苏轼开始尽情享受“清风”“明月”……
----
幻灯片 5
苏轼不因遭受政治迫害而委靡消沉,而是寄豪情于山水,荡胸臆于自然。身处逆境而豁达洒脱,随缘自适,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面对生活中的坎坷,我们也要用乐观驱散阴霾,用旷达解读挫折,永远保持理智与乐观。
应用角度:乐观 挫折
----
幻灯片 6勇于进取,追求高远
宏伟奇丽、不同寻常的风光,常常在艰险深远的地方。不是有志向、有魄力、有主见、能坚持,并得到一定外界条件帮助的人,是不可能到达的。《游褒禅山记》一文展示了王安石志在“非常之观”的胸襟抱负和不随流俗、不避险远的追求精神,“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他这种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使得他后来“意行直前,敢当天下大事”,成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政治改革家”。
应用角度:志当存高远 尽志无悔 立志与努力
----
幻灯片 7比喻的运用
《赤壁赋》中,苏轼所写的美人是代指有才德的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
比喻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或说明或描写或论述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
幻灯片 8
好的比喻有哪些作用呢?一般情况用比喻是为了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一个生动、新颖、贴切的比喻,会立即使句子增色,产生激活语言的功效。记叙文中运用比喻,可以把事物、人物描写得生动传神,栩栩如生;议论文中运用比喻,能把抽象的事理讲述得具体、形象、生动、易懂;说明文中运用比喻,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表现得更突出、更具体。
----
幻灯片 9
比喻有哪些形式呢?
化无形为有形,用形象的具有审美性的具体事物来描绘无形的对象,能有效地突出其形象美。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典型的化无形为有形。
化有形为无形,突出朦胧美。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就是这样。
----
幻灯片 10以多喻一,突出动态美。对同一事物、道理,用多个形象来比喻,可以把一个相当复杂的意思阐述得通俗透彻,层次分明。“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此处通过博喻渲染箫声的悲凉。
运用比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灵活多变。如可以用设问+比喻式,一问一答中显真情。先用一个设问句提出问题,然后再用一个或一组比喻来回答提出的问题。也可以采取比喻+感悟式,喻意弥深。我们不但要写出比喻,还要在比喻后进行一番“感悟”,通过这个比喻,感悟出更深的人生哲理来,把比喻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
幻灯片 11
高考作文中要想使对象表现得更形象真切,更好地表达出对事物的爱憎和褒贬,更好地描绘出事物的内在特点,就必须依靠形象化的比喻手法。文章中如果用了好的比喻,文章增色,分数一定也会高出一个等级。
----
幻灯片 12苏轼的赤壁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之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座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贬谪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
幻灯片 13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
幻灯片 14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纪念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
幻灯片 15“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那样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 “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
幻灯片 16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因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
幻灯片 17
[点评]文章开头即创设了一个清秋黄昏泛舟赤壁的情景,直接入题;紧接着联系苏轼,点出苏轼与黄州赤壁的密切关系,衔接紧密,与文题“苏轼的赤壁”照应自然;接着糅合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有关语句,嵌入巧妙,也为下文做好铺垫;紧接着以苏轼在黄州的政绩来证明苏轼在赤壁边上的顿悟,再以余秋雨《东坡突围》中的“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过渡,照应严密;
----
幻灯片 18
由于有了上文对苏轼顿悟的铺写,李清照、柳永、李煜的愁绪,便反过来衬托出了苏轼“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和“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作者文中运用了比喻、排比句,显出了作者的作文功力。
----
幻灯片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跤,不碰壁,怎能练就好筋骨,怎能长大呢?
请以“非走不可的弯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幻灯片 20【写作提示】“弯路”,从字面上看,指不直的路;通常比喻工作、学习等不得法而多费的冤枉工夫。这里是个比喻性的说法,可以指思想情感上的摔跤、碰壁,可以指性格成长中的坎坷曲折,可以指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前两种侧重在主观上,第三种侧重在客观上。修饰语“非走不可”,在写作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指走此弯路不可避免,含有人生须要磕磕碰碰、历练磨难,然后才能走向平坦的光明大道。可以写自己,如果引申开去,谈社会生活中许多人、许多家庭都有“非走不可的弯路”,也是切题的。
----
幻灯片 21
谢谢观看!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