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古代诗歌鉴赏
之
鉴赏诗歌的形象
----
幻灯片 2考试说明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
幻灯片 3鉴赏诗歌的形象
形象――形象是诗歌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要素。诗歌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虫、鱼等景物。
----
幻灯片 4诗歌形象表现的内容的角度
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物形象:包括景象和物象;
【考查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
幻灯片 5 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作者创造的人物形象,又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我们要通过形象来挖掘探寻诗人的情感心志。
----
幻灯片 6(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
幻灯片 7(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
幻灯片 8(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幻灯片 9(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
幻灯片 10常用术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
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
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
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昔盛今衰。
----
幻灯片 11怎样鉴赏(分析)人物形象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幻灯片 12 答案一: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解答不具体,
且答非所问。
----
幻灯片 13 答案二: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好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误例分析:扩写语段的好例子,诗歌鉴赏的坏典型。判为0分。
----
幻灯片 14 答案三: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不是本诗的表现
----
幻灯片 15正解:答案由三个部分构成
全诗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列又有点孤寂的诗人的形象。 众鸟之“高飞”与孤云之“独去”,写出了山静而空的特点,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表现出诗人孤独生活;只有“相看不厌”的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同时,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世的“无情”,从而又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之中的傲岸倔强的性格。 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概括特点
分析依据
指出意义(情感)
----
幻灯片 16(1)用两三个词概括形象特点
(性格+身份);
(2)分析形象具有这些特点的依据;
(3)总结指出形象的意义
(或作者的情感)。
给你技巧
答案一般有三部分构成:
----
幻灯片 17(一)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2、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州”
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
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卓越不凡之气可见;“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裘”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人:陆游;世:南宋,抗金;背景: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三山时所写。
----
幻灯片 18例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中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答案:诗中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什么形象
形象的特征
形象的意义
----
幻灯片 19分析李清照的《点绛唇》中女主人公形象。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1、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2、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的神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又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
3、这表现了她的天真、活泼和勇敢的一面。
分析依据
指出意义(情感)
概括特点
(二)注意细节、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
幻灯片 20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形象: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隐士形象。
形象特征:前四句写环境幽僻、高雅,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后两句写西邻对他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他的潇洒。
形象意义:通过塑造这一形象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注意环境描写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
幻灯片 21我们来做做
。。。。。。
嘴上说来终是浅
绝知此事要笔行
----
幻灯片 22《题李凝幽居》中李凝是一个怎样的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李凝是一个过着悠闲、宁静生活的隐士形象。首联诗人用“少邻”“草径”“荒园”的环境描写,表现了李凝居处的荒僻,暗示其隐士身份。颔联的以动衬静,颈联的归路所见,表现李凝居处的清幽,烘托出李凝生活的悠闲、宁静。尾联的作者心理活动彰显主旨,表现作者对这种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
幻灯片 23 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
幻灯片 24 ①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 ②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抛掷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被埋没。 ③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
形象的意义(思想内容及观点态度)
人物形象分析答案构成:
形象的总体特征
+
结合诗句分析其特征
+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
幻灯片 25(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主要内容、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1 )鉴赏的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
(2)鉴赏角度——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观点态度。
----
幻灯片 26 景物形象又可称意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也就是借景抒情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
幻灯片 27 关于意象
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简单的说,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等就是意象。
----
幻灯片 28 “意” 即主观情感, “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意象是诗歌写作的焦点,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有意象就有诗味,无意象就无诗味。因此诗歌的写作既忌有意无象,也忌有象无意。如:
“天才与勤奋作伴
成功与刻苦相连
不要期待幸运
也不要坐等明天
听天由命,是懒惰者的信条
把握人生,是勤奋者的箴言。”
这样的诗,只是一般哲理的直白,缺乏比喻象征,忽视形象,不讲意象,因而就像“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一类的小格言一样,作为格言尚可,作为诗实在不行。
----
幻灯片 29备注:
借落花表达伤春伤别之情: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落花比喻表达诗人的骨气与情怀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坚贞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坦荡的胸怀、积极的精神
落花营造氛围,突出诗人的某种情趣: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春山之夜的幽寂氛围同诗人内心的沉静纯净的互相契合。
----
幻灯片 30 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
幻灯片 31自然景物:月亮——思乡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植物:菊花 ——坚贞、高洁的品格
如: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动物:杜鹃鸟 ——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如: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以上意象可参看所发材料)
----
幻灯片 32 ( 一)看画面形(组成、远近等)、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如何鉴赏诗中的景物形象?
景物:江山、花鸟、燕子、鸳鸯,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
分析:上联远景,下联近景;上联景物阔大,下联景物较突出、较具体。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令人赏心悦目。
情感:表现了作者陶醉在春光中的怡然之情。
----
幻灯片 33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上联远景,下联近景;上联景物阔大,下联景物较突出、较具体。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令人赏心悦目。 (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
幻灯片 34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二)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画面: 第一首写晴空碧霄,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
形象:奋发进取胸怀宽广乐观向上
画面: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
形象: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
情感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
----
幻灯片 35(三)分析意象的组合,从整体上把握情感意境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光笼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漫 成 一 首 杜甫
----
幻灯片 36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
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
----
幻灯片 37 壮阔 阔远(阔大悠远) 雄奇优美 雄浑苍劲 雄浑壮观
富丽堂皇 瑰丽 明丽 淡雅 恬淡自然
恬静 安谧 幽静
和平 生机勃勃 繁华热闹
深远 幽深 奇险
迷濛 迷茫 飘渺 虚幻/暗淡 幽暗 昏暗
荒寒 肃杀 萧条 萧索/ 冷落 孤寂(孤独寂寞) 落寞(冷落寂寞)
悲凉 慷慨悲壮 悲壮苍凉 凄凉 凄惨
----
幻灯片 38 如何分析诗歌的意境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幻灯片 39少年游·早行(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诗题为“早行”,诗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
(2)诗人写“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练习
----
幻灯片 40(1)诗题为“早行”,诗人是如何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
答: 描写特征性的景物表现“早”: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前几句的意思为雨后的霞光弥散在拂晓的天空上,月亮依然亮着。稀疏的树木枝头孤零零的挂着几点残星。这都说明了早。
(2)诗人写“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霞啼鸟两三声营造了山径中幽静清雅的气氛,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幽静。
----
幻灯片 41(3)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诗人的心境是轻松愉悦。有直接表现: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人心情轻松,便觉马行轻快。间接表现: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少年游·早行(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
幻灯片 42 鹧鸪天(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1)词的上阕写景,请就作者写景角度的变化作简要分析。
(2)总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练习二
----
幻灯片 43(1)词的上阕写景,请就作者写景角度的变化作简要分析。
答:由远及近,林断处见到远山,近处见到小池塘;由上到下,空中有白鸟,水中有红蕖;动静结合,动的有白鸟、乱蝉,静的有衰草、红蕖。
(2)总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答: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上片借景抒情,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了诗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下片直接描写人物的抑郁,结尾点出主题,一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又无可奈何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
幻灯片 44设题方式多样,万变不离其宗
(1)形象(含意象、意境、感情)方面 诗歌中的形象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如古诗中常见的有较为固定寓意的意象有:梅、兰、竹、菊、松、柳、莲、月、浮云、西风、夕阳、长亭、小园、泉流、西楼、鸿雁、寒蝉、蟋蟀等。 ①直接问:第几句、第几联或整首诗创造了什么意境(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爱国忠君之心、建功立业之志、出世隐居之念、闲适恬淡之情、谪臣忧国、义士忧民、逆旅孤怀、征夫思乡、怨妇悲秋、少女怀春、相聚之欢、离别之苦、反对战争、向往和平、斥责暴政、歌颂仁政、追求自由、控诉压迫等)? ②侧面问: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是这首诗的关键,为什么?你如何评价作者的××思想?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