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秦葆 制作 ---- 幻灯片 2学习目标: 1、通过高考真题熟悉表达特色题型考查的特点。 2、通过阅读熟练掌握表达特色相关内容。 3、通过练习熟练掌握解题步骤。 ---- 幻灯片 3真题体验: 1.(2009·江苏)(原文见第1节“真题体验”) 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 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答案 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 幻灯片 42.(2007·江苏)“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的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答案 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 幻灯片 53.(2006·江苏)文章开头两个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 答案 第①自然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②自然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 示例:喜欢第①自然段。第①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在雨中的状态。喜欢第②自然段。第②自然段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 ---- 幻灯片 6真题探究: 对表达特色(艺术表现特点、表达技巧等)鉴赏的考查,是江苏卷的必考点。 纵观江苏卷三年命题实践,发现在这一考点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1.命题角度有两种,一种是大处着眼,小处设题,即从某一句某一段的表达特色切入;一种是大处着眼,大处设题,即考查全篇的艺术表现特色。 2.鉴赏要求侧重于多角度切入,分析要求既包括对表达技巧的辨识,又包括对其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具体解释。 3.考查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重在常见常用的方法技巧上。 ---- 幻灯片 7此地有山,有水,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濛,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 排比 燕园月的美好 想念家乡的月亮 反衬 ---- 幻灯片 81.【正确答案】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描写生动(2分),欲抑先扬(反衬)(2分),突出了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怀念(1分)。 【增分提示】虽说该题为局部鉴赏题,但仍需联系上下文语境。如注意到了下段文字,则反衬及其作用就能答出。对表达特色的鉴赏要求多角度切入,即分别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和语言表达五个角度看它的表达特色,这样方可得满分。 ---- 幻灯片 92.【正确答案】①通过对故乡的月亮及月下趣事的描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②拿在济南、北京和世界其他地方见到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作对比,表达对故乡的深情;③直抒胸臆,表达对故乡的无限怀念。(每点3分。关键词“描述”“对比”“直抒胸臆”要答出来,并有具体分析) 【增分提示】回答表达特色鉴赏题时一定准(准确判断手法)而全(说足说全所用的表达特色)。实际上考生多在“全”字上失误。因此,一定要多角度思考,仔细排查其众多手法、技巧。 ---- 幻灯片 10 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 比喻 拟人 排比 ---- 幻灯片 11【正确答案】(4分)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形和声两个角度,(2分,答出四种中的任何两种即可)描写了树枝结冰的美丽外观与动听声响,(1分)突出作者对冬天可爱之景的赞美和对寒冷的喜爱(1分)。 ---- 幻灯片 12 1.要特别注意题干中“表达特色”“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概念的异同,因为它们决定了答题的方向。前三个概念问的是同一回事,如问“修辞手法”,绝不可同“表达特色”等术语混用,只能答“修辞手法”。 技法总结: ---- 幻灯片 13 2.多角度切入和分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止一个,不止一种角度,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尽的,在没有字数的限制、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的更全面详尽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④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广度和深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解答的点可以多一些,以增加保险系数。 ---- 幻灯片 14 3.熟悉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模式。 先看清问法:(1)请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 色。(2)本文(本段)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加以分析。要特别注意这样问:这样的写法有 什么好处?这样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实际 上包含了对写法、表达技巧的考查。 作答时分两步:第一步,确认该句(段、篇) 所用的表达技巧(若问“哪些”,切不可只答出 一种);第二步,依据表达技巧的作用并紧扣内 容、文句作答。在分析作用(表达效果、好处) 时,一定要把它自身的作用和它在文中的作用结 合起来分析。“作用”一般包括内容和结构两方 面,要看清叫你分析的是哪方面的作用。 ---- 幻灯片 15 4.用一点术语。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 “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二要注意表达效果的术语。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等。 ---- 幻灯片 16作业布置: 完成《秋日笔记》和《艺 乞》 ---- 幻灯片 17 秋日笔记 ---- 幻灯片 18 5.解析 依据题干提示词“描写”,可先从描写特色(方法)切入,接着从修辞特色切入,最后看看它在表现手法、语言方面有无特色。分析特色应兼及这些表达技巧的效果。 答案 抓住金铃子最具特色的身体部位(后腿);静态描写(或:细节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对金铃子的喜爱之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语言优美,极富感 染力。 ---- 幻灯片 196.解析 该题也可看做是“引用”手法的鉴赏题,可以从内容和结构及引用自身效果等方面分析。 答案 (1)诗中的蟋蟀在寒寂之时还有避难之所,这与上文的金铃子的境遇构成对比;(2)引发下文作者对金铃子命运的思考; (3)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或:增添了文采),令人深思。 ---- 幻灯片 20 7.解析 因为本文采用了象征手法,故分析时不应仅停留在表面,应抓住金铃子背后的象征意义。 答案 (1)对弱者的同情。(2)对弱者的顽强抗争的敬佩。(3)对弱者逃离别人帮助的伤感。(4)文明的进程不能以牺牲弱者为代价。 ---- 幻灯片 218.解析 该题实际上是对作者创作意图及主旨的探究,应抓住文中三处直接描写文字,分层探究,探究时一定要联系金铃子的象征意义,不要仅停在表面。 答案 (1)文中的金铃子其实就是弱者的化身,他们是美丽的(或:有着美好的心灵);(2)他们面对苦难不寄希望于别人的帮助,而是自我拯救,他们是善良的;(3)在文明的进程中已经没有了他们的位置,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逃离;(4)作者强烈期盼人与人要和谐相处;(5)表达了作者的忧患意识。 ---- 幻灯片 22 艺 乞 ---- 幻灯片 231.解析 该题目的重点在于“难以想象”,要解答该题目需要注意联系前后文中“艺乞”的表现,尤其不能忽略文中对他们的精神状态的描写。 答案 (1)吃住的条件非常艰苦。(2)善于为自 己的生存找到精神的依托。(3)相对鄙视艺术家式或教育家式的安逸生活。(4)对艺术或者非艺术的追求充斥着狂热。 ---- 幻灯片 242.解析 首先要抓住行文的主要切入点——影视作品中的“艺乞”,然后分析作者写作的重点——“北漂”中的艺乞,从中概括出作者的态度。 答案 (1)靠艺术寻求物质、以艺谋生的,作者虽没有明确的表达,但多少表现出了默许与同情;(2)为某种艺术信仰而甘为乞客的人(北漂),作者对“终得正果者”的艺术才能给予肯定,对贪婪名利甚或怀有嫉妒的艺乞则是给予了否定。 ---- 幻灯片 253.解析 解答这类试题最好结合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全文写作的重点,也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二是作者使用的具体手法。要形成“手法+内容+表达效果”的回答问题的简单模式。 答案 (1)表达方式:全文采用了议论、抒情与记叙、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描写准确、记叙简明、议论点睛,巧妙地刻画了艺乞们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理性批判。(2)行文结构:文章采用了形象描写为开头与形象描写为结尾(倒数第二自然段)相照应的笔法,刻画了现实中艺乞的处境;又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点出“艺乞”的两种结果,再描写他们的生存现实,最后阐明自己的观点,使得文章有一种层层深入的感觉。 ---- 幻灯片 264.解析 解答该题目首先要明确“梦”的含义,梦就是梦想,就是追求;其次要注意辩证思考梦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之间的关系,主要强调梦不能脱离现实。可结合作者对艺乞的生活现实的描写以及文中透露出的作者的情感进行综合分析,同时还要联系自己追“梦”的成败经验进行辩证思考。 答案 梦就是一种追求,一种理想,人们不能没有梦;但是梦也要符合客观现实与自身的实际,否则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甚至成为人生的羁绊。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