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 幻灯片 2 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第5课 文化创新 ---- 幻灯片 3---- 幻灯片 4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类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 ---- 幻灯片 5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有着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不是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而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 幻灯片 6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失去了创新能力的文化,丧失了新陈代谢的机能,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不断发展和繁荣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 幻灯片 7【例1】北京奥运会场建设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这表明( ) A.建筑文化有其自身的继承性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建筑艺术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D.先进科技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 幻灯片 8【方法】本题以北京奥运会这一热点事件为背景,考查奥运会场创新建设的文化意义。题目说创新,A说的是继承,故不合题意;B是正确的,“会场建设”是一种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发展了建筑艺术;C说法错误,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D也是错误的,因为实践才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 幻灯片 92.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 幻灯片 10(3)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①人民群众创造物质生活资料,为人们从事一切文化创造提供物质前提,如果没有物质生活资料,文化产品的创造活动就无法进行。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由于实践是文化创造的基础,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人类精神财富的原料和半成品,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对此再进行加工、整理,才形成了精神财富。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任何人都无法创造出精神财富。 ---- 幻灯片 11③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这是指两种情况:一是劳动群众创造的物质成果总是凝结着人们的各种智慧,因此,这些物质成果也是一种精神财富;二是指某些精神财富就是一些劳动群众在实践中直接创造出来的。 ---- 幻灯片 12【例2】“作家深入群众,转变立足点,和劳动人民在思想感情上打成一片”,这是因为( ) A.文化最终是为劳动人民服务的 B.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C.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文化 D.劳动人民有着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幻灯片 13【方法】作家要深入群众,与劳动人民打成一片,因为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选B。A项体现不出来,C、D项观点是错误。 ---- 幻灯片 143.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的方向。 ①正确把握两对关系: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我们民族历经沧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好地继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还要认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善于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发展自己。我们讲继承、讲借鉴,目的是通过继承和借鉴, 使我国民族传 ---- 幻灯片 15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既体现时代精神,又保持民族特色。 ②关注两个要求:一方面,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 幻灯片 16(2)文化创新必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 一种是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的倾向;另一种是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这两种错误倾向的存在,是文化创新过程的严重阻碍,必须予以克服和抵制。 ---- 幻灯片 17【例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扫墓、踏青、折柳、沐浴、吟咏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 ---- 幻灯片 18【方法】试题要求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材中对这一知识的阐述非常清楚:即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博采众长,以我为主;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回答此题的关键,就是如何把教材知识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防止知识与材料两张皮现象。 ---- 幻灯片 19【答案】 (1)①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清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发扬传统清明文化中健康有益的内容,去除封建落后的成分;采用节约环保的绿色过节方式,注入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内容。③博采众长,以我为主。既吸取外来有益文化,又保持我国清明文化的民族特色。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 幻灯片 20---- 幻灯片 21【观点1】借鉴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就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文化作品 (1)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文化作品,必须充分借鉴和吸收人类的有益成果,博采众长。因此,题中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2)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也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文化作品,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文化作 ---- 幻灯片 22品,必须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生活中汲取营养。因此,题中观点是片面的。(4)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文化作品,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反对“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 幻灯片 23【例】世博会是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盛会,也是世界各国欢聚、沟通与合作的舞台。认识世博会是认识人类进步的捷径之一。150多年来,一些重大发明,如照明、通信、汽车等技术,都是在世博会上面世后才逐渐转化为主流产业的。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 ) A.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B.文化的传播与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D.现代大众传媒超越时空的强大功能加速了文化传播 ---- 幻灯片 24【方法】世博会就是文化交流的平台,一些重大发明通过“在世博会上面世后逐渐转化为主流产业”表明文化交流借鉴的作用,故C项符合题意。A、B、D说法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 幻灯片 25---- 幻灯片 26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1.201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深入开展对外人文交流,促进中外文化相互借鉴。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当代中华儿女一定要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 ---- 幻灯片 272.“十二五”期间,沈阳市加快重点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出版印刷、娱乐演出、动漫制作、文化旅游等四大主导产业和影视传媒、创意设计、广告会展、数字内容等四大新兴产业。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力度,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促进文化产业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培育龙头企业,充分发掘沈阳市文化底蕴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地域和民族特点的文化品牌,扩大区域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 ---- 幻灯片 28 ---- 幻灯片 291.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我国为什么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文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得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振兴文化产业,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 幻灯片 30(3)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有利于提升公民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2.结合沈阳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说明应如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1)在吸收和借鉴的基础上推进文化创新,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 幻灯片 31(2)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主旋律,依靠大众传媒,更好地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 (3)要发挥人民群众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作用,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不断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 ---- 幻灯片 32---- 幻灯片 331.江苏省“十二五”期间将实现文化强省的跨越发展,其重要标志之一是使文化产业尽快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以文化人”是文化的最高境界。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 ) A.最大限度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B.发挥文化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建设人民的精神家园 C.着力提高文化创新能力,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D.加强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提升文化竞争力 ---- 幻灯片 34方法:题旨强调江苏省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以文化人”是文化的最高境界,B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排除。C、D两项与题意无关。 ---- 幻灯片 352.“拦街福”是温州特有的传统文化活动。今年的“拦街福”把传统民俗与现代城市流行元素相结合,把传统文化体验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赋予传统“拦街福”新的时代内涵。这表明( ) ①文化生产力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②文化发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传统文化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幻灯片 36方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经济的发展起决定作用,①错误。③说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但与题干中“赋予时代内涵”不符。②④符合题意。应选D项。 ---- 幻灯片 37----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