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 幻灯片 2……三年15考 高考指数:★★★★ ---- 幻灯片 3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的见证 (1)汉字:中华文明的_________。 (2)史书典籍: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_________。 2.博大精深的表现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重要标志 重要见证 ---- 幻灯片 4二、中华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 化,既有中华文化的_____,又有各自的__________。 2.各民族文化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 文化。 共性 民族特性 相互交融 相互促进 ---- 幻灯片 5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含义:即_________和_________。 2.要求:(1)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_________。 (2)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_____其他民族文 化的_____成分。 3.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_____,增强对自 身文化的_____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_____。 求同存异 兼收并蓄 和睦相处 借鉴 积极 交流 认同 理解 ---- 幻灯片 6【生活链接】 1.连线区分 ---- 幻灯片 72.判断下列正误 (1)文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 ) (3)中华文化就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 3.深圳大运会期间,面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我国人民投之 以会心的微笑,热情的拥抱,彰显了“深圳欢迎你”的博大胸 怀,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____________________。 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 × × ---- 幻灯片 84.在饮食上,中国有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之别,在戏曲上浙江的越剧、河南的豫剧、东北的二人转等享誉全国,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_______特征。 区域性 ---- 幻灯片 9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 幻灯片 101.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关系 (1)区别: ①侧重点不同:源远流长侧重于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侧重于从静态上即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②表现不同: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 ---- 幻灯片 11(2)联系: ①都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 ②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 幻灯片 122.理解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 中华文化 民族文化 区域文化 区 别 中华民族创造的 区别于其他民族 的独具特色的文 化形式 一个民族在历史和 现今所共同创造的 能够代表其共同特 点的文明成果的总 和 在一定地域范围 内,在历史发展 中形成的具有地 域特征的文化 ---- 幻灯片 13联 系 中华文化 与区域文 化 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的;从内部看,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由不同的区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多元”化 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从民族角度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中华文化 与民族文 化 区域文化 与民族文 化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 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 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 幻灯片 14【师生互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仅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吗? ---- 幻灯片 15【拓展延伸】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这种说法有其合理性。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的发展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史书典籍的出现,能够使大量的历史经验、资料史实得以记录流传下来。 ---- 幻灯片 16(2)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它使中华文化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 幻灯片 171.(2011·广东文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幻灯片 18【解析】选A。①符合材料中“五千年历史”这一信息。②符合“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这一信息,①②入选;③否认了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材料也没有涉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③④排除,故选A。 ---- 幻灯片 19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中华各民族文化 ---- 幻灯片 201.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前者指它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后者指它能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兼收并蓄指的是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不是中华文化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吸收、借鉴。 ---- 幻灯片 212.中华文化不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征,而不是简单地相加和堆砌。各民族之间的特色文化在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的基础上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 幻灯片 22【师生互动】 如何理解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幻灯片 23【拓展延伸】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各族人民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和共存共荣的意识,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就是中国各民族不断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亲和力、向心力、凝聚力不断增强的历史。 ---- 幻灯片 24(2)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具有历久弥坚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具体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早在西周时期,中华先民就具有文化心理的自我确认。到了近代,中国人更自觉地认识到:中华之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而且非一血统之种名,实乃一文化之族名。 (3)今天,我国56个民族亲如一家,共同发展。华侨华裔的文化脐带仍然与中华母亲血肉相依,他们一刻也未曾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 ---- 幻灯片 25【高考警示钟】 高考对中华文化包容性和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考查侧重对其基本内涵和关系的准确理解。应注意以下几个易错点: (1)认为“中华文化由各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而成”是错误的。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保留着本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特色,各民族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色,“融合”说法错误。 (2)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不等于民族之间文化无共性。 ---- 幻灯片 262.(2011·海南单科)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 ①决定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 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知识点。自然条件不能决定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不能同一,①④说法错误。 ---- 幻灯片 27铸造提升中华文化 材料一 2011年10月29日,徐悲鸿艺术展在美国丹佛艺术博物馆开幕,60多幅徐悲鸿先生的珍贵油画、国画、素描和书法作品在美国展出,这也是丹佛艺术博物馆有史以来第一次为一位中国艺术家举办大型艺术展,成为海外中华文化辐射源,在全美各地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和关注。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文化贸易成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一翼。 ---- 幻灯片 28 材料二 中国开展的一系列重大的文化外交活动,如“中法文化年”等,极大地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国正以文明、开放、包容的新形象,行进在中华文化世界展示的征途上。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材料三 201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继续坚持中央对台工作的大政方针,增强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意基础。积极扩大各界往来,开展文化、教育等交流,使两岸同胞联系更紧密,感情更贴近,利益更融合。 ---- 幻灯片 29 (1)徐悲鸿先生的珍贵书画作品在美国展出说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开展的一系列文化外交活动对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反映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高考命题很容易以中国开展的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为背景,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意义,在设问上会定位在“是什么”或“怎么样”上。 ---- 幻灯片 30 (3)加强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有利于增强两岸同胞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凝聚力。这对于两岸和平统一有重要意义。这一点在备考中要引起重视。 ---- 幻灯片 31【典例】(2011·福建文综)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 幻灯片 32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8分) ---- 幻灯片 33【命题人透析】 ---- 幻灯片 34---- 幻灯片 35---- 幻灯片 36【参考答案】(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分) (2)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3分) (3)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3分) ---- 幻灯片 37【阅卷人点拨】 ---- 幻灯片 38---- 幻灯片 39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文学艺术的这一地位,反映的中华文化的特征是( ) A.博大精深 B.地域性 C.传承性 D.源远流长 【解析】选A。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故只有A符合题意。 ---- 幻灯片 402.2011年10月20日,海峡两岸观音慈善文化交流会在江苏省江阴市隆重举行。会议以观音慈善文化为主题,广邀海峡两岸高僧大德参与,旨在通过建立佛教慈善联盟,扩大海峡两岸在观音文化弘扬、佛教艺术文化交流、慈善事业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这说明( ) ①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有利于维护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的主导地位 ②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有利于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 幻灯片 41③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有利于推进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就一定能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B。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意义重大,对于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推进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都具有积极的作用,②③符合题意。①观点错在“主导”上,不符合国情。④观点错在“一定”上,说法太绝对。 ---- 幻灯片 423.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养生方法、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对后世影响很大。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的变化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使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 结合材料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 ---- 幻灯片 43【解析】结合材料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这属于“如何反映或者体现某一知识点”类的设问。通过对材料的审读,基本可以确定材料旨在说明:中医学产生的历史比较悠久;中医学有其特色。涉及的知识点: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点。 ---- 幻灯片 44答案:(1)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中医学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轨迹,表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 (2)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养生方法、诊疗手段,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 幻灯片 451.下图呈现了汉字“母”的历史演变过程。这一过程启示我们( ) ①文化的形成可以脱离人类的生活 ②汉字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③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完全得益于汉字的延续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 幻灯片 46【解析】选A。材料通过汉字“母”的演变过程反映出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并且是一脉相承的,②③正确。文化不能脱离实践,①观点错误,排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等,④观点不全面。 ---- 幻灯片 472.千百年来,济南的城市发展、历史沿革、 民风民俗等都与泉水有着最直接、最密切 的关系,这成就了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地 位,最终积淀成济南的泉水文化。这主要 体现( ) A.文化的自发性和社会性 B.文化的民族性和历史性 C.文化的独特性和区域性 D.文化的传承性和创新性 【解析】选C。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具有一定难度。题干主要表明特定的历史、地理等因 素形成了济南富有特色的文化。A表述错误,B、D 材料没有体现。 ---- 幻灯片 48【变式备选】近年来,随着赵本山及其徒弟走红,东北二人转这门民间艺术,迎来了繁荣的春天。目前在辽宁省的城乡,各种教授二人转的学校、培训班和剧团非常红火。“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 ) A.源远流长 B.独特性 C.区域性 D.民族性 【解析】选C。东北的“二人转”是具有浓厚东北风情的艺术形式,所以“二人转”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 ---- 幻灯片 493.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民族运动会的助推下,赛龙舟、射弩、抢花炮等原本属于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项目,已在北方大地悄然流行;而北方满族人民酷爱的珍珠球,则在西南边陲生了根。这说明( )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 ③文化的区域性特征正逐步消失 ④体育活动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幻灯片 50【解析】选C。材料中不同区域文化的相互影响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也体现了文化传播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②④入选。①材料未体现,③错误。 ---- 幻灯片 514.中华民族文化的同一性首先应表现为各民族文化上的互相吸 收、水乳交融,这一点,一部中华民族史就能准确告诉我们。这表明 ( ) A.中华文化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B.中华文化是由中国各民族的文化相加形成的 C.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D.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解析】选D。A、C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题意不符。本题易错选B,对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理解错误,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项中的“相加”说法错误。故选D。 ---- 幻灯片 525.有位教授曾用过三首诗词来形容三大江的文化特色。黄河文化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长江文化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珠江文化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上述材料表明( ) A.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文化 B.文化只有地域之别,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C.文化与政治、经济是相互交融的 D.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解析】选A。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珠江文化各有特色,体现了文化的区域性特征,选A。B项观点错误;C、D不符合题意。 ---- 幻灯片 536.材料一 “好客文化”是齐文化、鲁文化共有的文化基因,是山东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通过融汇各种思想,去芜存菁而形成的具有山东特色的地方文化,已经沉淀为鲜明的“山东性格”。 材料二 山海兼备的齐鲁文化相异于“四塞之地”的秦文化,地居中原的三晋文化,不同于南方的楚文化,与在西部发展起来的游牧文化更是大相径庭。 (1)材料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 (2)结合材料二,说明齐鲁文化与各地特色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导致它们之间巨大差异的因素是什么? ---- 幻灯片 54【解析】本题以齐鲁文化为背景材料,考查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第(1)问,可以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等角度来组织答案。第(2)问,考查我国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存在差异的原因。 答案:(1)①齐鲁文化是山东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 ②齐鲁文化具有鲜明的“山东性格”,表明了中华文化鲜明的区域性,反映了它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 ③齐鲁文化是通过融汇各种思想、去芜存菁而形成的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特点。 ---- 幻灯片 55(2)①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②差异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 幻灯片 56【知识拓展】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 (1)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所以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是不等于民族文化之间无共性。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3)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