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 幻灯片 2……三年16考 高考指数:★★★★ ---- 幻灯片 3一、实践 1.概念:人们改造_________的物质性活动。 2.特点:客观物质性、___________和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认识的来源 (1)认识的本质:主体对客体的_____的反映。 (2)认识的发生:只有在实践中、在_____和_____的相互作用 中才能完成。 (3)认识的获得: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_____ 的产物。 客观世界 主观能动性 能动 主体 客体 实践 ---- 幻灯片 43.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原因:实践处在_____与_____交汇点上。 (2)过程: ①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 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②人们在实践中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 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2)认识本身不是目的,_________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主观 客观 改造世界 ---- 幻灯片 5三、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的含义: ①是标志_____同_____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②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_____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 ①地位: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②表现: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 人人平等。 主观 客观 正确 ---- 幻灯片 6(3)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 ①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 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_____________统一。 ②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_____和_____, 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真理和谬误: ①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 ②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_________错误。 具体的历史的 条件 范围 正确对待 ---- 幻灯片 7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认识的反复性: ①含义: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_____到 _____,再从_____到_____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原因:人们的认识要受具体的_____水平的限制,受不同的立 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 制;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_____的暴露和展现也有 一个过程。 实践 认识 认识 实践 实践 本质 ---- 幻灯片 8(2)认识的无限性: ①含义: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_________的 过程。 ②原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 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的上升性: ①认识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一种波浪式的_____或 螺旋式的_____,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②_________,开拓创新,在_____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 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永无止境 上升 前进 与时俱进 实践 ---- 幻灯片 9【生活链接】 1.2011年8月18日,历时49天、航程1万余海里的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已完成5 000米级海试任务并返回中国江苏江阴苏南国际码头。 (1)“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 000米级海试活动属于( ) A.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B.变革社会的实践 C.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C ---- 幻灯片 10(2)借助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航员在5 000米海底发现了乳白色透明状的海参、百合花一样的海底动物以及被称为“不发光的黄金”的锰结核。 据此说明实践的特点。 提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帮助人们认识深海既说明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也说明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 幻灯片 11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任何固守本本、漠视实践、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做法都不会得到成功。” (1)判断正误: ①理论都是正确的。( ) 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 ) ③固守本本的做法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在生活中的表现。( ) × √ × ---- 幻灯片 12(2)把材料中的观点与相应的哲学原理连起来: ---- 幻灯片 133.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博伊特勒、法国籍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因对免疫反应激活机制的研究共享了2011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科学家们对免疫反应激活机制的研究使人们对免疫系统的理解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进而为免疫系统疾病研究提供了新的认识,为 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的道路。这说明(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检验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B ---- 幻灯片 144.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可入肺颗粒物。人们逐渐认识到,虽然PM2.5在空气中含量很少,但对空气质量、人体健康影响很大。2012年2月,国务院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的监测指标;2012年3月5日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加强PM2.5监测,指出“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 上述材料体现了认识过程的哪些特点? 提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前进。 ---- 幻灯片 15实践与认识 ---- 幻灯片 161.关于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1)从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来看,一定社会的实践主体的体力智力发展水平、能够掌握的实践手段、实践活动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从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来看,实践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改造客观世界。 ---- 幻灯片 172.关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1)实践作为人类所特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不是像动物那样被动地适应世界,而是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同时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这是最能表现实践本质的特征。 ---- 幻灯片 183.关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1)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经济政治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社会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协作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2)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实践主体的能力和实践的手段达到的程度、水平以及实践活动的范围、规模和方式等,都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都是历史的产物,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 幻灯片 19【师生互动】 怎样理解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 幻灯片 20【拓展延伸】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并不矛盾 (1)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以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为基础,而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又渗透着主观能动性。 (2)夸大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忽视主观能动性,是形而上学的表现;夸大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否定客观物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 幻灯片 214.正确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任何主观标准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个人的认识、权威的观点、多数人的意见不能用来检验认识;同样,被实践证明其科学性的理论,也不能成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2)客观事物也不能回答认识的正确与否。只有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并能指导实践的认识是正确认识、真理性认识;否则是错误认识,是需要修正的认识。 ---- 幻灯片 22【高考警示钟】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与热点,无论是老人教地区还是新课标地区都受到持续的关注。 (1)弄清认识、理论、真理与科学理论的关系,理解其性质与作用的区别。 (2)分清认识的基础与认识的来源的区别、认识的获得途径与认识的来源的区别。 ---- 幻灯片 231.(2012·杭州模拟)2011年9月19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指导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农业部专家组按照严格的测产验收规程,测得试验田平均亩产达到926.6公斤。材料体现了( )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认识是实践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③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人能够调整杂交水稻生长发育的规律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 幻灯片 24【解析】选D。袁隆平指导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一方面说明科学实验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其水平受到社会条件的限制,①入选;科学实验一般都是按照一定的理论预设进行的,其成功则证明了其理论预设的正确性,体现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③入选。②④错误,不选。 ---- 幻灯片 25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 幻灯片 261.全面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一种认识符合客观对象就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 (2)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就是客观性。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只能看它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绝不能因人而异,或以某些人的主观需要为转移。真理的客观性是任何权势都抹煞不了的。 ---- 幻灯片 27(3)某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并不在于承认人数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符合客观对象。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4)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论他的出身、社会地位、职业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对象相符合,就是真理。 ---- 幻灯片 28【师生互动】 真理是有用的,能否说有用的知识就是真理? ---- 幻灯片 29【拓展延伸】实用主义真理观的实质 (1)真理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因而是有用的;但每个人的有用的标准是不同的,“有用就是真理”是以主观需要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有用就是真理”抹煞了真理的客观性,混淆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并会导致真理多元论。 ---- 幻灯片 302.谬误可以转化为真理 (1)谬误之所以发生,往往是因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条件,因而,只要再回到论题适用的范围,恢复它存在的条件,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 (2)人们在犯了错误后,只要善于分析犯错误的原因,认真总结教训,就能使错误成为认识发展的重要环节,进而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实现谬误向真理的转化。 ---- 幻灯片 312.(2011·江苏单科)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 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幻灯片 32【解析】选C。黑格尔的话体现的哲理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故②③入选;①错误,不是被推翻;④错误,任何真理都与当时历史条件相联系,不能超越。 ---- 幻灯片 33方式的转变,带来和谐的发展 2011年9月26日,第六届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山西太原开幕。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出席开幕式并发表演讲说,“十二五”期间,中部地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探索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道路。重点推进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等区域发展。 ---- 幻灯片 34 (1)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十二五”规划的主线,是党和政府发展经济的战略指导思想,是近几年高考关注的热点内容,是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乃至发展文化产业始终要贯彻的基本理念。 (2)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关于“十二五”期间中部地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探索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道路”的观点就体现了统筹区域发展要与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结合起来,是高考命题的很好切入点。 ---- 幻灯片 35【典例】(2011·山东文综)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2010年10月,山东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17市进行了实地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山东省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山东省委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6分) ---- 幻灯片 36【命题人透析】 ---- 幻灯片 37---- 幻灯片 38---- 幻灯片 39【参考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山东省委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认识。(2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山东省委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2分)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山东省委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2分) ---- 幻灯片 40【阅卷人点拨】 ---- 幻灯片 41---- 幻灯片 421.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第六届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上指出,五年来,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生产总值、投资、消费、出口、利用外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促进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充分表明,中央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从哲学上看这体现了( ) ---- 幻灯片 43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C.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D.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解析】选C。材料表明五年来的发展证明了中央决策的正确性,C正确表明了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所以选C。 ---- 幻灯片 44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命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从哲学上看这体现了( ) ①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 幻灯片 45【解析】选C。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③入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④入选;①不是哲学观点,不选;②材料未体现,也不选。 ---- 幻灯片 463.早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就要求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这是党中央提出转变增长方式的开始。1992年党的“十四大”警示,不能走到过去那种忽视效益、片面追求产值、争相攀比、盲目上新项目、一味扩大基建规模的老路上去。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2010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也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 ---- 幻灯片 47结合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说明人类认识发展的主要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认识发展的主要特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回答时注意总分结合,既要分别说明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又要从总体上说明认识发展的趋势;材料的引用既需要直接从原材料中提取,又需要在原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整合再引用。 ---- 幻灯片 48答案:(1)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 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 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中国共 产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在不断修正错误中走向真理。 (2)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从“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到“新型工业化道路”到“科学发 展观”,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3)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 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 不断地超越自身。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体现 了这一点。 ---- 幻灯片 491.2011年9月29日,中国航天人克服之前“实践十一号04星”发射失败的压力,实现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拉开了空间交会对接的序幕。这主要体现了实践的( ) A.可控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客观物质性 ---- 幻灯片 50【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实践的特征。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A项不是实践的特征;C、D两项不符合题意。克服之前发射失败的压力并获得成功强调的是目的性、计划性,故选B项。 【素材链接】2011年8月18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实践十一号04星”,但火箭飞行过程中发生故障,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40次飞行。由于受“实践十一号04星”发射失利影响,“天宫一号”发射计划进行了相应调整。 ---- 幻灯片 512.当金融危机刚刚爆发,国内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的时候,温家宝总理鼓励国人“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当中国经济出现积极变化的时候,温总理激励国人“希望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当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的时候,温总理告诫国人“胜非为难,持之为难”。温总理的三句话体现了(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②主观意识具有客观现实性 ③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 幻灯片 52【解析】选C。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更新认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①入选;“信心”、“希望”等都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③入选。主观意识不具有客观现实性,②错误;④材料未体现,可排除。 ---- 幻灯片 533.号称中国股市散户第一人的杨百万说,股市是 没有围墙的社会财经大学,只有留级和重读,永 远没有毕业生。这告诉我们( ) A.股票是一种高收益的投资方式 B.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 C.有些事情是人们不能认识的 D.真理是客观的 【解析】选B。股市是经济生活的重要领域,它是“没有围墙的社 会财经大学”意为它是人们获得投资知识的来源;“只有留级和 重读,永远没有毕业生”则说明人们的知识要不断深化和发展, B项符合题意。A、C两项观点错误。D项材料没有体现。 ---- 幻灯片 544.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等,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表明( ) 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B.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真理不止一个 D.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解析】选D。中国共产党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的发展说明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D符合题意。A、B材料未体现,C观点错误,均不选。 ---- 幻灯片 555.传统的固态物质构成原子排列理论认为,晶体内原子应呈现周期性对称有序排列,非晶体内原子呈无序排列。1982年4月8日,以色列科学家谢赫特曼在铝锰合金冷冻固化实验中首次观察到合金中的原子以一种非周期性的有序排列方式组合,并据此提出了准晶体概念。后来,化学家成功在实验室中合成出多种准晶体结构,并在俄罗斯采集的矿石标本中发现了天然准晶体,准晶体的存在终被证实。准晶体材料具有“强化”特性,应用前景广阔,可用于制造眼外科手术微细针头、刀刃等硬度较高的工具。准晶体概念颠覆了固态物质的分类方式,一度被认为是无稽之谈, ---- 幻灯片 56谢赫特曼也曾被斥为“伪科学家”,但准晶体概念最终被科学界认可,谢赫特曼则独享了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1)怎样理解准晶体概念的提出并非完全否定了传统的固态物质构成原子排列理论?怎样理解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结合准晶体理论的发展过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幻灯片 57【解析】第(1)问考查真理的特点与发展,注意运用认识论中的辩证法进行论证;第(2)问考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要从不同角度结合材料回答。 答案:(1)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就会变成谬误。准晶体理论发展了传统的固态物质构成原子排列理论就体现了这一点。但传统的固态物质构成原子排列理论并未被完全推翻,在特定的范围内还有其指导意义。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真理的发展是曲折中前进的,人类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 幻灯片 58(2)①谢赫特曼在实验中观察到合金中的原子以一种非周期性的有序排列方式组合,并据此提出了准晶体概念,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化学家成功在实验室中合成出多种准晶体结构,并在俄罗斯采集的矿石标本中发现了天然准晶体,准晶体的存在终被证实,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准晶体材料具有“强化”特性,应用前景广阔,可用于制造眼外科手术微细针头、刀刃等硬度较高的工具,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④总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