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片 1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部分)
一、考纲呈现
1.实践的概念和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
4.真理和谬误
5.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
幻灯片 2二、学习提示
1.本考点是高考的重点,高考在本课的命题选择题和主观题较多。命题多集中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特点、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等知识上。2.在复习过程中,应能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
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
幻灯片 3三、考点梳理与突破
一 、实践的概念和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客观世界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理解:①主体看:是人的活动,其他动物没有实践
②是物质性活动,不是纯主观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③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
幻灯片 42.特点
(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客观性是相对于人的主观认识而言
(2)主观能动性;实践的能动性是相对于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而言的
(3)社会历史性。 (1)社会性,强调的是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2)历史性,强调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误区1:实践既是一种客观的活动,又是一种主观的活动。
误区2: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
幻灯片 5学习小贴士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与辨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3.实践的基本形式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
(2)变革社会的实践
(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
----
幻灯片 6二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特别提醒】认识来源与认识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对个人而言,既可以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也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获取知识的两条途径,但认识的来源只有实践。
----
幻灯片 7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由浅到深)
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在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误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
评析:认识是多种力量作用的结果,但实践则是认识发展的主要动力,是认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认识工具的变革、科技的进步、知识的创新都能推动认识发展。
----
幻灯片 8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认识不能作为标准
B、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言其明,不能验证自身是否正确。
C、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是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
学习小贴士
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一致的。科学理论不能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
幻灯片 9(北京高考)三十年来,实践上的每一次创造,理论上的每一次突破,事业上的每一次进步,无不闪耀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光辉。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0分)
①真理是人们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②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自身是否正确,认识对象不能“自言其明”,二者都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③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联结主客观的桥梁,人们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④如果不坚持实践标准,就会陷入主观主义错误。
----
幻灯片 10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认识没有意义。
认识的最终目的:指导实践活动;认识的根本任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特别提醒】正确区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
幻灯片 11飞天梦想、千年夙愿。经过几代航天科研人员努力和奋斗,我国自主研制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神舟八号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神八”将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实现交会对接,首度验证中国人自己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并和此后的神舟九号、十号一起组成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由于中国航天人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和掌握探索太空前沿技术,目前我国航天事业稳步发展前进,基本上没有走弯路。
我国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反映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哪些道理?
----
幻灯片 12我国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反映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哪些道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2分)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突破了一大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证明了我国探月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2分)
----
幻灯片 13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幻灯片 14(全国高考)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10分)
----
幻灯片 15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一关于分配的原则要求源于实践的需要,顺应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这一要求体现了党在实践基础上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的深化;这一要求将继续得到实践的检验(6分)。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这一要求,对于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作用(4分)。
----
幻灯片 16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首年,也将是收入分配改革有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2011年的工作安排中提出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局面。
联系实际,运用有关实践的知识,谈谈你对我国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认识。
----
幻灯片 17联系实际,运用有关实践的知识,谈谈你对我国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认识。
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属于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
②我国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历程说明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同时也说明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③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
幻灯片 18实践的观点归纳
①实践的含义
②实践的特点
③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④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及其关系
----
幻灯片 19四、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的含义及特点
(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特点:
①真理的客观性:
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就是客观性,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B、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
幻灯片 20②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③真理的具体性
A、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如果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一定历史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误区1:真理具有客观性,所以真理永远都是真理。
----
幻灯片 21
方法论要求: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拌而行的。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真理;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错误。(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真理是客观的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谬误的内容也是客观的,只不过谬误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
幻灯片 22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人类认识的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因为:
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③从认识的进程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
幻灯片 23(2)认识具有无限性。因为: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前进性和上升性。(不是圆圈式的循环)
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
幻灯片 24归纳: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认识过程)
①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
②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反复过程。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和发展真理没有止境。
----
幻灯片 25例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否定了前人的大陆均衡说、陆桥说,却被大多数学者斥为“荒诞的怪论”。20世纪50年代,支持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越来越多,大陆漂移说重新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科学家通过进一步探讨,创立了后来成为主流的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人们对大陆漂移说认识的转变佐证了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总是曲折的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③认识具有创新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④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
幻灯片 26解析 大陆漂移说从“提出”到“被怀疑”再到“被认可”,证明人的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①②正确。③中的“推翻”不正确。④中内容否认真理与谬误的区别。
答案 A
----
幻灯片 27应对气候变暖,关乎地球上每个国家和地区,关乎每一个人。早在1898年,就有科学家指出,燃烧煤炭和石油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导致地球变暖。随后,人类为防止地球变暖进行了漫长的探究和实践。时至2009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已由工业革命前28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升至390ppm,然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仍然认识不一。人类对气候的认识,哥本哈根会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材料体现的哲理有①世界是复杂的和不断运动变化着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②认识总是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③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人的认识具有规律性④本质的暴露和展开有个过程,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幻灯片 28答案 A
解析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人类对气候的认识,从1898年到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变化很多,①②正确。人类认识是前进的,③“认识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往复过程”是错误的;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人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④错误,排除。
----
幻灯片 29发展观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处于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发展的理解并不相同,按时间顺序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起初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第二阶段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第三阶段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第四阶段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后代人的发展”,第五阶段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后代人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同的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发展观的演变。(12分)
----
幻灯片 30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发展观的演变。(12分)
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不同的发展观产生于当时代的实践,正确地揭示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与规律。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们党根据我国国情与建设的实际,在实践中丰富发展了发展观。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发展真理。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丰富发展科学发展观。
----
幻灯片 31----
幻灯片 32中国共产党90年的成长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党的理论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都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党指导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哪些认识论的道理?(6分)
----
幻灯片 33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3分)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基础上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3分)(若答出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们我们要坚持主客观、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也可酌情得分,但总分不超六分)
----
幻灯片 34抗生素,是人类同细菌感染进行抗争的一大武器。一些医生认为,抗生素是特效药,一用就灵。在治疗时常常动不动就用抗生素,多数时候能够较快地治好病。另外一些专家则认为,滥用抗生素,可能会对人体造成多种伤害,等于慢性自杀。关于抗生素问题的争论表明( )
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的和不完善的
②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是真理
③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
④人们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对于大量使用抗生素好不好,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这说明目前人们对于抗生素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正确认识是有条件的;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不可能获得对事物的终极真理性认识,答案为B。真理总是有条件的、具体的,不存在终极真理,②错误。认识是不断发展的,④是错误的不可知论。
----
幻灯片 35(福建高考)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孟子 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 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谭嗣同《仁学》
----
幻灯片 36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
幻灯片 37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太宗再至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
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③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
幻灯片 38从1999年到2011年,神舟系列的8艘飞船在人类太空中,留下8个扎实的脚印。神舟一号发射目的是考核运载火箭性能和可靠性,验证飞船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神舟二号发射目的是成型:在飞船上进行微重力环境下进行各项实验;神舟三号是载人:搭载模拟人;神舟七号是出舱:进行出舱活动实验,掌握出舱技术;神舟八号是天吻:进行交会对接试验。结合材料,从唯物论和认识论角度对我国宇宙探索历程简要分析。(10分)
----
幻灯片 39①物质决定意识,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在探索宇宙的不同阶段,都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八号”的发射实践活动都按既定的目的和计划进行的。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宇宙探索实践,我们的空间科学技术不断得到检验、完善和发展。
④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永无止境。我们的空间科学技术水平在探索宇宙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到新的高度。
----
幻灯片 40 2011年 5月24日,国家六大部委领导齐聚北京,直面食品安全问题。针对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问题,强调要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制定重点整治严厉打击的措施,既严格的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又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的监管执法责任,共同来保障食品消费安全。
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国家六大部委领导直面食品安全问题的哲学依据。(12分)
----
幻灯片 4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国家六大部委领导直面食品安全问题是基于屡禁不止的食品安全问题。(4分)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强调既要严格的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又要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的监管执法责任,共同保障食品消费安全体现了这一点。(4分)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发现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立即采取措施严厉整顿表明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4分)
----
幻灯片 4231.(广东高考)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止2010年上半年,国有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结合材料,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6分)
----
幻灯片 43结合材料,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6分)
①真理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文化产业化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加快转企改制与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不可割裂;
②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反对歪曲理解,坚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
----
幻灯片 4432、(山东高考)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2010年10月,山东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17市进行了实地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山东省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山东省委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6分)
----
幻灯片 45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山东省委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6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山东省委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认识;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山东省委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山东省委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的目的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
----
幻灯片 4633(安徽高考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办。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安徽”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国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现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管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乙同学:上海世博会是低碳世博。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理念贯穿于上海世博会方方面面。如世博会的照明全面采用半导体节能环保产品;安徽将利用世博会推介发展地毯经济的招商项目,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低碳世博”。请用实践的观点谈谈对这一探究活动的认识。
----
幻灯片 47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请用实践的观点谈谈对这一探究活动的认识。
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选择“走进世博、聚焦安徽”这一主题进行探究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文化世博”、“低碳世博”的认识来源于探究活动,对世博会的认识在探究活动中又得到了深化。
----
幻灯片 4834.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数百位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测、调查、实验和分析探讨,先后发布了四个“气候评估报告”。1990年报告称“近百年气候变化可能是自然波动,或人为活动,或二者共同影响的结果”;1995年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已经可以“被检测出来”;2001年报告认为,“新的更强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气候变暖可能归因于人类活动”;2007年报告强调,“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并将这种可能性从2001年的约66%提升到90%以上。
结合“气候评估报告”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描述,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12分)
----
幻灯片 49①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研究课题来源于人类社会实践,“气候评估报告”是科学家在长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并由实践检验而不断发展的,反映了人类解决气候变暖问题、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
②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复过程。人类对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和发展真理没有止境。目前人类获得的关于地球气候变暖原因的真理性认识不是终极真理,而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多气候变暖原因的认识必然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