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选对一题得2分) 1、我国北方有些居民没有后窗,这反映出当地( ) A.光照较强 B.风沙大 C.冬季寒冷 D.雨水多 2、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都位于平原地区 ②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③都位于第三阶梯 ④雨热同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长江三角洲的肥沃土壤是( ) A.水稻土 B.黄土 C.紫色土 D.黑土 4、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田为主 B.作物有水稻、油菜、棉花等 C.一年两至三熟D.西部降水较少.适宜发展畜牧业 5、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它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B.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C.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D.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依托于优势的地理位置 6、下列关于南北方传统民居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南方民居墙体厚 B.南方民居屋顶坡度小 C.南方居居屋房檐宽 D.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强 7、下列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若干平原组成 B.本区河流、湖泊较多,但无沼泽分布 C.是中国最大的平原 D.地势低平,土质疏松 8、下列因素中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开发早期的限制因素转变为现在有利因素的是( ) A.稠密的水系 B.黏重的土壤 C.便利的交通 D.平坦的地形 9、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秦岭淮河作为自然分界线是明确的,无过渡性 B.所划分的区可进一步划分 C.线北的地区降水都在800mm以下 D.秦岭——淮河与行政区边界重合 10、下列关于长江下游平原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规模大 B.机械化程度高 C.全国“粮仓”的地位下降 D.粮食商品率极高 11、下列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划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对于区域发展阶段划分的看法所有学者都认为划分为三个阶段 B.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时期的人地关系已显现出不协调 C.区域发展的后期阶段人地关系矛盾加剧 D.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人地关系基本上是协调的 12.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时期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①开发早期,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 ②农业社会,优越的自然条件,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 ③长江中下游稠密的水网,使耕地分散破碎,不利于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的推广,但由于水稻单产很高,使其商品率高,仍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④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一直是限制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发展的因素。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13.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以下关于三大自然区的人文差异正确的是( ) A.东部季风区从南向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三大区域中最微弱的 C.青藏地区现在还处于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 D.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以种植业为主 14.下列地理事物中,属于人类对东部季风区自然环境深刻影响的产物是 ( ) A.东北山区的针叶林 B.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 C.青藏高寒区广布的冻土 D.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 15.资源型城市兴起于 ( ) A.采集和狩猎阶段 B.农业社会阶段 C.工业社会阶段 D.后工业化阶段 16.关于区域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限 B.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 C.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D.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17.我国下列区域的关系,正确的是( ) A.我国南北方的界限是黄河 B.四川盆地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 C.松辽平原是松嫩平原的一部分 D.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 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常常影响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读我国甲、乙、丙三地的水热状况示意图,回答18~20题:  18.三地区中,海拔较低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乙地和丙地 19.三地区的气候类型为( ) 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极地气候 20.该区域适合发展的农业是( ) A.畜牧业 B.水稻种植业 C.园艺业 D.花卉种植业 上海原是一个小渔村,自清朝开埠以来,工商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商业中心和港口。据此回答21-22题: 21.上海市快速发展的原因是( ) A.位置优越 B.地形平坦 C.气候温和 D.劳动力充足 22.下列不属于上海的区位优势的是( ) A.广阔的经济腹地 B.高素质的劳动力 C.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 D.矿产资源丰富 我国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读图完成23~25题。 23.关于我国自然地理要素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从西向东表现为山地一高原一平原 B.气温无论冬夏均为由南向北递减,等温线和纬线大致平行 C.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D.河流径流量变化从北向南依次增大 24.东部季风区的同一性主要表现在: A.受夏季风影响 B.位于地势第三级阶梯 C.位于湿润地区 D.南北热量条件相差不大 25.下列关于三大自然区区域内部差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 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 D.三大自然区存在的内部差异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 二、综合题: 26、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差异。(11分)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2分)   地理环境差异 气候条件 (2分)     土地条件 (2分,至少写3条)     矿产资源条件(1分) 矿产资源贫乏   人类活动差异 农业 土地类型(2分)      主要粮食作物(2分)    27、比较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差异(20分) 地区 地形特征 温度带 景观 气候类型 土壤 农作物 耕作制度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区  寒温带 中温带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黄土广布    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 山地丘陵    贫瘠红壤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低山丘陵    砖红壤 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 一年三熟   28. 读我国甲、乙两个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19分)  (1)甲为我国________地区,该地区主要地形是________。乙为我国__________地区,该地区在开发早期不利的条件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地区降水空间变化和年平均气温时间变化怎样变化?(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土地利用方面比较甲、乙两地完成下表(6分) 地区 土壤类型 耕地类型 人均耕地水平  甲地 ? ? ? ? ? ? ?  乙地 ? ? ?  (4)素有“鱼米之乡”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现在为什么不能提供更多的商品粮了?(4分) 附加题: 29、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9分)  (1)图中A、B、C、D分别代表的四个自然区内主要的平原是: A.________ B.____________ _ C.______________ _D.____________ (2)A、D的资源环境优势对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如体现的?(4分) (3)C区西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_________环境发展表现得__________,该地的资源优势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出。 (4)开发早期,我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经济为什么比长江中下游地区发达?(4分) 30、读遥感技术工作原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共14分)  (1)从A图中,可以看出,此遥感技术所利用的运载工具是 ________这种运载工具采用的是____________方式对地面物 体进行感知知识和识别,这种方式的遥感技术,对地面物体的分辨率是较________(高、低)的。 (2)在A图中,航空摄影采用_______的方式对地面物体进行感知,其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3)在B图中,传感器接受到的是_______,它的产生是由于_________在这个遥感过程中,传感器之所以能够对面物体进行分辨,其原理是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测试答案 一、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选对一题得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C D A D B C A A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A C D C C B A B A  21 22 23 24 25       A D C A D       28、(1)东北 平原 长江三角洲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土纸黏重,开垦困难 (2)、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气温:由南向北递减 (3)从土地利用方面比较甲、乙两地,完成下表 地区 土壤类型 耕地类型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甲地? ?温带季风 ? ? ? ?旱地 ?商品谷物农业  乙地 ?亚热带季风 ?季风水田农业 ?季风水田农业  附加题:29、(1)珠江三角洲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华北平原 东北平原 (2)、A区水热资源极其丰富,可发展一年三熟农业,热带经济作物 D区土地资源丰富,人均耕地多,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我国的林业基地 30、(1)飞机 航空摄影 高; (2)连续拍摄 使地面摄像范围内事物无遗漏,再用拼接方式制成完成区域图片; (3)地面反射或辐射电磁波 地面接受太阳辐射或大气散射的光能产生地面辐射; 不同物体,不同环境条件中其反射或产生的辐射电磁波是不同的,传感器可以进行辨别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测试答案 一、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选对一题得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C D A D B C A A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A C D C C B A B A  21 22 23 24 25       A D C A D       28、(1)东北 平原 长江三角洲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土纸黏重,开垦困难 (2)、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气温:由南向北递减 (3)从土地利用方面比较甲、乙两地,完成下表 地区 土壤类型 耕地类型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甲地? ?温带季风 ? ? ? ?旱地 ?商品谷物农业  乙地 ?亚热带季风 ?季风水田农业 ?季风水田农业  附加题:29、(1)珠江三角洲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华北平原 东北平原 (2)、A区水热资源极其丰富,可发展一年三熟农业,热带经济作物 D区土地资源丰富,人均耕地多,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我国的林业基地 30、(1)飞机 航空摄影 高; (2)连续拍摄 使地面摄像范围内事物无遗漏,再用拼接方式制成完成区域图片; (3)地面反射或辐射电磁波 地面接受太阳辐射或大气散射的光能产生地面辐射; 不同物体,不同环境条件中其反射或产生的辐射电磁波是不同的,传感器可以进行辨别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