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课一练 一、选择题 随着交通工具的改变,聚落的分布和形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图中四幅城市形态图是在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影响下形成的。据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形成最早的城市形态是(  ) A.①            B.③ C.② D.④ 2.有关上述四幅图所处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火车—电车时期 B.③是汽车时期 C.②是高速公路时期 D.④是步行马车时期 解析: 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人力、畜力及风力是主要的动力,城市居民几乎都集中在城区内,城市呈紧凑的空间形态。在近代,交通运输技术的飞跃,促进了城市交通的发展,使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城市居民可以在较大范围内选择居住地,城市郊区沿主要交通干道扩展,形成星状城市。 在现代,私人小轿车发展,快速道路系统以及高速公路系统的建立,使人们出行更方便快捷,使城市范围进一步扩大。而城市地铁、高架公路等的发展,又使城市空间由平面向立体化方向进一步拓展,城市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一定区域范围内相邻近的城市形成一个整体。 图中①为步行—马车时期,②高速公路时期,③火车—电车时期,④为汽车时期。 答案: 1.A 2.C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规划图(比例尺为1∶100 000)。读图所示,完成3~5题。  3.为了加强甲镇与乙村的联系,拟建一条公路,图中四条规划线路中,最合理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 公路线的选线应与等高线走向一致,且线路尽可能短,连接沿线居民点。 答案: C 4.图中铁路分布存在着明显的问题,主要是(  ) ①穿越河流 ②临近港湾 ③穿越城区 ④坡度太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 图中铁路线的分布有两处明显的问题,穿越了城区且坡度太大。 答案: D 5.甲镇计划修建一小港口,在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最合理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解析: 港口的选址应考虑以下几点:背风的海湾,与城市或交通线相连,水较深。②处符合题意。 答案: B 读我国北方某地区城镇分布图,完成6~7题。  6.对当地工业区位选择起主导作用的是(  ) A.原料、交通 B.劳动力、市场 C.市场、科技 D.科技、交通 7.下列最有可能成为该区域中心城市的是(  ) A.淄川 B.张店 C.临淄 D.王村 解析: 图中的图例有采矿工业城镇、加工工业城市、采矿加工工业城市、铁路线,该地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应是原料和交通。图中张店位于交通枢纽处,最有可能成为该区域中心城市。 答案: 6.A 7.B 下图为我国东北某城市中心道路图,完成8~9题。  8.上图公交车站点布局合理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乙、丙位于十字路口,如果建设公交车站的话,会影响过往车辆的行驶;甲处与已有的公交车站隔街相对,也容易导致该路段的交通拥堵;在实际操作中,街道两侧的车站常错开布局,如图中的丁处是最理想的地点。 答案: D 9.从用地功能看图中阴影区域最适宜发展(  ) A.政府机关用地 B.商业用地 C.工业用地 D.居住用地 解析: 图中阴影部分位于交通的十字路口,因此是人流量较大的地区,最宜发展成为商业用地。 答案: B 读某城市内部和对外联系路线图,完成10~11题。  10.最不可能发展成为商业中心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1.对图中路线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城市内部道路网比较合理 B.城市内部道路不宜改造成为“井”字形 C.城市内部联系十分便利 D.高速公路、铁路应穿越城市中心 解析: 图中丁处既不满足交通最优原则也不满足市场最优原则。该城市采用环行放射式道路网,既利于城内联系,又方便对外联系,且过境干道从城市边缘穿过,减轻了市区的交通压力。 答案: 10.D 11.D (2011·东城高一检测)读下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所示地区最有可能为商业街的是(  ) A.a B.b C.c D.d 13.a、b、c、d四地按商业网点经济效益的高低排序,正确的是(  ) A.a>b>c>d B.b>a>d>c C.d>c>a>b D.b>c>d>a 解析: 第12题,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最易形成商业街。图中b位于城市的内部,人口最为集中。第13题,影响四地商业网点经济效益的因素主要是其服务区的人口数。b位于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c位于交通便捷的交通干线上,d位于地形平缓的丘陵地区,a位于地形较陡的山区。 答案: 12.B 13.D 二、综合题 14.下图为某历史名城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旧城区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和________。 (2)你认为旧城区①区域和②区域哪个形成时间较早,请说明你的理由。 (3)影响新城区出现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什么? (4)新城区发展向什么方向延伸? (5)旧城区发展速度缓慢,形态基本保持不变,试分析可能的原因。 答案: (1)河流 煤铁资源 (2)①区域。因为①区域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水源充足。 (3)交通(铁路的兴建)。 (4)南北方向沿铁路伸展。 (5)河流淤积导致航运能力下降;铁路出现,河流运输地位下降:煤铁资源枯竭。 15.(2011·上海高二检测)读材料和图,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翔安海底隧道兼具公路和城市道路双重功能,该工程全长8.69千米,跨越海域宽约4 200米,隧道全线共设12处人行横洞和5处车行横洞,是厦门环东海域地区发展的重要通道。建成通车后,翔安到岛内的距离将由2个小时变为15分钟的车程,缩短大约50多千米的路程。  (1)据图说出翔安的土地在隧道通车前、后租金水平的变化。 (2)据图说明翔安的土地在隧道通车前、后利用方式的变化。 (3)分析厦门市(中心)出岛通道建设对城市化、城市空间形态和商业布局的影响。 答案: (1)翔安隧道通车后,翔安的各类土地利用租金水平将均有大幅提高。 (2)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各类用地的付租能力决定土地的用途。翔安隧道通车前,翔安的土地利用方式可以为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以工业用地为主;通车后,翔安的土地利用方式可以为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以住宅用地为主。 (3)随着交通的发展,将加快岛外各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加人口和城区规模,提高全市的城市化水平;伴随着岛外各区的发展,城市空间形态由集中发展转变为分散发展;商业网点向岛外各区增加、发展,也促进岛内商业做大、做强。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