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7日至19日,被称为“拯救人类最后机会”的联合国气候大气在丹麦哥本哈根隆重举行,130多位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出席,就温室效应等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进行了商讨并达成初步共识。读下图,完成1~2题。
1.全球温室效应的形成与下列哪些过程有关( )
A.a、b B.a、c C.b、d D.b、c
解析:全球温室效应的形成主要是由于CO2增多,从而吸收地面放出的绝大部分长波辐射,再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从而造成全球变暖,即b、d过程。
答案:C
2.近年来,温室效应加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
①全球海平面上升 ②将导致两极地区及陆地上高山冰雪消融 ③城市形成光化学烟雾 ④全球河流径流量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温室效应造成的全球变暖,使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导致生态系统调整,使干旱、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光化学烟雾的形成与汽车尾气排放物有关;全球变暖使部分地区降水增多,因而不会使全球河流径流量减少。
答案:A
2010年1月17日,据《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近期一份冰原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南极地区主要冰川面临融化;足以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24厘米的大灾难。专家表示20年后北极冰川也将面临消失,2020年夏季北太平洋、大西洋航线无需破冰。据此完成3~5题。
3.对冰川加速融化产生的结果,表述错误的是( )
A.可以改变当地地貌
B.可以加速水土流失
C.从长远看,可以改善灌溉条件
D.增加了灾害危险
解析:冰川加速融化会导致水量增大,增加了灾害危险;水量增大,可以加速水土流失,进而导致当地地貌发生变化。冰川加速融化在近期内增加了当地的水资源,但随着冰川数量的减少,从长远来看,当地的灌溉条件会越来越差。
答案:C
4.冰川消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全球气温升高,全球气温升高对今后50年内地球环境的潜在后果,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全球普遍变得干旱 B.山地0℃等温线将上移
C.森林带将向两极推移 D.海平面将上升
解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升高,将改变各地区的干湿状况,某些地区将变得干旱,有些地区将变得湿润。
答案:A
5.全球变暖的基本机理是( )
A.地面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增多
B.太阳活动增强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
C.温室气体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增多
D.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使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
解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
答案:D
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
6.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
A.①气候变暖 ②温室作用加强 ③气候变暖
B.①气候变冷 ②温室作用减弱 ③气候变冷
C.①气候变暖 ②温室作用减弱 ③气候变冷
D.①气候变冷 ②温室作用加强 ③气候变暖
解析:从图示的相互关系来看,洋面封冻,会阻断洋流的热输送,二者都会导致气候变冷,气候变冷与封冻面积扩大又会相互促进。光合作用减弱,使CO2吸收减少,导致大气中CO2比例上升,引起温室效应,进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答案:D
7.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①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地理原理是( )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减弱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C.氟氯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 D.大气的温室效应加强
解析:地面辐射主要是红外线长波辐射,CO2能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所以降低CO2浓度就是减弱其吸收功能,因而会导致气候变冷。
答案:A
8.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若其中某一环节遭到破坏,就会导致这种平衡关系的失常。目前,这种平衡关系失常对人类产生的危害最有可能是( )
A.引起海平面下降 B.腐蚀建筑物
C.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D.皮肤癌患者增多
解析:当前最有可能出现的是由大气中CO2增多引发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B项和D项分别是由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引起的。
答案:C
西北通道是指从北大西洋经加拿大北极群岛进入北冰洋,再进入太平洋的航道。以往因受冰封影响,航运有限。2008年9月,根据美国国家冰雪资料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北极海冰达到自卫星时代以来历史第二低水平,表明全球变暖的速度超乎我们的想象。由于北极海冰大量融化,西北通道有望未来实现通航。结合下图,回答9~10题。
1978年9月~2005年9月
北冰洋海冰范围的变化趋势图
9.如果西北通道进入大规模商业运营阶段,下列国家经济受冲击最大的是( )
A.丹麦 B.日本 C.巴拿马 D.加拿大
解析:如果西北通道通航,往来于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船只就不必再通过航程较远的巴拿巴运河,巴拿马运河经济收入减少。
答案:C
10.根据北冰洋海冰的变化趋势预测,阿拉斯加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是( )
A.面临荒漠化的危险 B.落叶灌木林的面积增加
C.小麦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 D.土地开发利用价值下降
解析:全球变暖,北冰洋海冰减少,温带的范围向阿拉斯加高纬扩展,会导致落叶灌木林的面积增加。
答案:B
11.(探究创新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2008年9月16日是第14个国际保护臭氧层日,其主题是“《蒙特利尔议定书》——国际合作保护全球利益”。
材料二 臭氧层位于海拔22~27千米高的大气层中,可以阻挡太阳紫外线,使人类免受过多、过强紫外线的伤害。由于极度低温以及化学物质的污染,臭氧层会出现空洞现象。一般在每年8月形成,12月消失。这一现象于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目前监测到的臭氧空洞的最大面积出现在2006年,2007年有所减少,2008年其面积和严重程度已“趋于正常”。
材料三 1987年南极哈利湾上空臭氧总量变化图(如下图)。
(1)图中臭氧含量最低值约________DU,当臭氧含量在________时称臭氧洞。南极臭氧洞在________(季节)最大。
(2)由材料二可知,臭氧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________层,该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________,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3)破坏臭氧层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北半球,却对南极上空臭氧层造成严重破坏,引起这种物质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水循环 B.大气环流 C.生物作用 D.地质循环
(4)近十年来,青藏高原上空也出现了臭氧低谷(约比同纬度地区低11%左右),这种状况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A.大部分地区气温有所升高 B.大部分地区降水有所增加
C.野生动物分布区发生明显改变 D.山地雪线下降,河流水位猛涨
(5)大气中臭氧减少,使射向地面的________增多,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生物界的影响有哪些?
答案:(1)150 200DU以下 南半球春季 (2)平流 升高 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增温 (3)B (4)A
(5)紫外线 导致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发病率增大,抑制人体免疫力;使农作物受害减产,森林等植被受损,危及海洋生物生存,导致生态平衡破坏。
12.(2010·陕西延安模拟)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全球气候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30年气温变化图。
材料二 中国近50年增温速率图。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近30年来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有什么差异?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可能是什么温度地带?
(3)全球气候的这种变化趋势会造成什么后果?
(4)全球气温升高与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有直接关系。试分析大气中CO2浓度升高的原因。
(5)有哪些措施可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读图释图能力。第(1)题,根据图示可知,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第(2)题,结合图示分析即可作答。第(3)题,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并影响农业生产和水循环。第(4)题,CO2浓度升高与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两方面有关。第(5)题,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大科技投入等是减少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举措。
答案:(1)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
(2)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气候变暖最为明显。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中高纬度地区。
(3)①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改变海岸线,沿海低地被淹;②影响农业生产,导致低纬国家农作物减产,高纬国家农作物增产;③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造成旱涝的频次、强度增加,径流量减少,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4)一是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
(5)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消费比重;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