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下面两幅图中,甲是“海南岛气候分区示意图”,乙为“地形分区示意图”。用所学过的知识完成1~3题。
1.海南岛气候可以划分为湿热、湿凉、干热、干凉
四个类型,则正确的说法( )
A.a—湿热 B.b—干热
C.c—湿凉 D.d—干凉
解析:根据纬度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可知,a为湿凉,b为湿热,c为干热,d为干凉。
答案:D
2.海南岛的地形可以分为三个地带。有关三个地带发展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大力发展热带农业区,②大力发展加工工业,③恢复和保护森林
B.①发展民族风情旅游,②大力保护红树林,③大力发展热带农业
C.①积极保护水源地环境,②建设甘蔗、粮食等农业基地,③建设港口,发展特色工业
D.①大力保护红树林,②划定农田保护区,③大力推动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解析:①地势最高,为海南岛的水源地;②可发展甘蔗、粮食等农业基地;③为沿海,可建设港口,发展特色工业。
答案:C
3.海南岛的海岸带在开发布局上的重点是( )
A.大力建设港口 B.大力建设育种基地
C.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D.大力发展旅游业
解析:海南岛的海岸带是重点开发地带,这里经济基础和运输条件较好,城市集中,既是促进内陆资源开发的前沿,又是开发海洋资源的前沿基地,应大力建设港口,有利于就近建设工业加工区,方便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同时可以推动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较快地改善投资环境,进而带动全岛经济向外向型发展。
答案:A
下图为海南岛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比较(1999年),读后,完成4~5题。
4.属海南岛产业结构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图①产业结构较突出的优点是( )
A.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B.第二产业比重较小
C.生产力水平较低 D.第二、三产业比重远大于第一产业
解析:海南岛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占42.4%,第一产业占37.4%,第二产业占20.2%(1999年)。
答案:4.B 5.D
2006年11月22日,“沈北新区”经国务院批复正式挂牌成立,成为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郑州新东后,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我国第四个新区。据此完成6~7题。
6.继深圳、浦东之后环渤海地区正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国家区域经济发展重点从东南逐步向北部和中部地区倾斜。深圳、浦东两大极点经济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是( )
A.位置优势 B.政策优势 C.人才优势 D.资源优势
7.四大新区作为大城市的开发区,所承担的共同职责是( )
①缓解大城市人口压力 ②改善大城市交通设施 ③形成新的区域行政中心 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各大极点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是政策优势;发展新区可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答案:6.B 7.C
上海浦东新区、成渝实验区、武汉城市圈是我国的三个实验区。读“三个实验区的位置示意图”,完成8~10题。
8.规划建设“上海浦东新区”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城市规模,增加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B.发展新的经济部门,缓解城市就业问题
C.寻求洁净优美环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分散过多人口和工业给市区带来的压力
解析:浦东新区建设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缓解上海市面临的城市问题,二是以浦东开发为切入点,促进上海的发展,从而带动长江流域的发展。
答案:D
9.制约“成渝实验区”发展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是( )
A.交通不便 B.自然资源少 C.耕地资源少 D.人口众多
解析:自古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说,成渝位于四川盆地,四周被山地包围,境内多丘陵,地势地形不利修建交通线,使其与外界交通联系不便,严重制约其经济发展。
答案:A
10.武汉是“武汉城市圈”的中心城市,关于其形成和发展条件的正确叙述是( )
A.位于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水资源丰富
B.位于京九铁路与长江交汇处,交通便利
C.所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较发达
D.位于东部经济地带,有国家政策支持
解析:武汉位于汉江与长江交汇处,处在江汉平原上,自然条件优越;江汉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武汉钢铁工业发达。
答案:C
11. 读“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宝钢在上海市的厂址选择,从城市环境效益考虑,
至少有两大好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家嘴位于图中的________处。请用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分析其区位选择的理由:
历史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海市交通干线呈________状分布。其意义在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海市在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分析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的区位条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浦东新区的建设。
答案:(1)厂址建在与季风风向垂直的市郊,避免废气对城市污染 工厂布局在黄浦江下游河口,避免对流经市区河流的污染
(2)③ 传统上外滩一直是上海中心商务区,浦东金融贸易区设在外滩对岸的陆家嘴,加上二者之间便捷的交通关系,可使外滩与陆家嘴联结起来,共同组成大上海现代化的中心商务区 位于上海市中心,交通四通八达,消费人口多,市场条件好
(3)环 对城市提供良好的运输条件 减轻客货流对城市内交通的压力
(4)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5)东濒东海,北临长江,交通便利;与上海外滩和南京路相邻,基础好,历史悠久,科技水平高。
12.读“世界两大岛屿图”,其中乙岛所在国是世界上开展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较早的国家,其生态成效得到了国际认可。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甲岛年太阳辐射量的分布特点;简要分析乙岛的气候成因。
(2)说出甲岛所在区域最严重的气象灾害及造成此气象灾害的天气系统。
(3)分析近年来甲岛成为我国许多大城市冬季蔬菜来源地之一的主要原因。
(4)指出甲岛出现的海洋环境问题,借鉴资料及所学的知识,说出甲岛在海洋环保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首先进行空间定位,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甲岛是我国海南岛,乙岛是新西兰南岛。第(1)题,结合图示总结即可。第(2)题,海南岛地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域。经常遭受台风(热带气旋)的袭击。第(3)题,海南岛成为我国许多大城市冬季蔬菜来源地之一,主要与市场需求、海南岛的气候条件以及交通、保鲜技术发展有关。第(4)题,海洋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环保措施主要从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减少人为破坏,加强管理和监测,发展清洁生产等方面回答。
答案:(1)甲岛:由西南向东北减少(或由东北向西南增大),太阳总辐射量为5 100~5 700百万焦耳/(平方米·年)。乙岛:常年受中纬西风控制。
(2)台风。热带气旋。
(3)地处热带北缘,光、热、水充足,夏长冬暖,农作物可以一年三熟,成为瓜菜商品基地;交通便利(或有粤海线、京广线等铁路线与大城市相连),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市场需求等。
(4)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扶持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鼓励公众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减少和杜绝人为破坏环境;加强海洋环境的管理和监测,及时了解海洋环境变化;规定休渔期;发展清洁生产等。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