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联合国召开的一系列环境会议为契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后代积累巨大财富 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大力发展经济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保持负增长,以减轻社会压力 D.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 2.下列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A.开垦丘陵、山地地区的荒坡,发展立体农业 B.退耕还林、还草,排干沼泽,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C.为减少“赤潮”的发生,沿海地区实行休渔制度 D.建立人工绿洲生态系统是绿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解析:第1题,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会影响当代人的需求,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会导致部分可再生资源的枯竭,进而影响到后代人的需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控制人口增长,但是人口的负增长也会带来许多问题,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第2题,开垦丘陵、山地地区的荒坡会加速水土流失,排干沼泽会破坏生态环境,预防“赤潮”发生的关键是减少陆上人为污染物的排放。 答案:1.D 2.D 3.下列说法,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  ) A.通过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富足的社会环境 B.提高福利待遇,完善养老保险体系 C.通过技术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D.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解析:选C。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包括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别是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四个选项中,A、B属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范畴,D选项中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在提高单产的同时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不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护环境。 4.图中先儒之言较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  )  A.共同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 解析:选B。持续性原则的内涵是要求对不可再生资源合理利用,对可再生资源永续利用。竭泽而渔这种做法明显违背了持续性原则。 5.下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的是(  ) A.美国对绿色和平组织的呼吁置之不理 B.把污染排放到本国,不危害他国 C.日本政府禁止乱砍滥伐,从别国进口一次性木筷 D.中国禁止使用一次性餐具 解析:选D。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共同的行动,建立起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中国禁止使用一次性餐具,这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有力地减轻植被覆盖减少而带来的全球变暖、气候恶化等问题。 6.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是(  ) A.用公共交通工具 B.垃圾分类投放,研制不能自然分解的包装袋 C.自备篮子或布袋购物 D.使用无磷洗衣粉 解析:选B。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视环境保护,既把环境保护作为极力追求的最基本目标之一,也把建设舒适、安全、清洁、优美的环境作为实现发展的重要目标而进行不懈努力。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对物种的保护等,可以说涵盖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它主要是指在社会消费中,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子孙后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研制和使用不能自然分解的包装袋会造成“白色污染”。用公共交通工具属于能源的有效使用,自备篮子或布袋购物和使用无磷洗衣粉属于对生存环境、对物种的保护。 7.读下面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朱镕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以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 材料2:漫画“断指”。  (1)可持续发展包括________可持续发展、________可持续发展和________可持续发展。 (2)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你在日常生活中打算采用哪些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3)对于材料2“断指”,有人这样认为“虽然断其三指,但是四棵新苗茁壮成长!”你同意这种发展方式吗?为什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以及可持续发展在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第(1)题,考查基础知识,根据材料可回答。第(2)题,属于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结合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内容。第(3)题,“断三指,留其两指”的发展,实际上忽略了其五指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 答案:(1)经济 社会 生态 (2)坐公交车;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回收;拒绝“方便袋”、“贺卡”;节约用水用电。 (3)不同意。因为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选择题    读下图,回答1~3题。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是(  ) A.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 B.人类尽可能地索取自然资源 C.人类不要向环境释放废弃物 D.环境无条件地为人类服务 2.下列人类活动中,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是(  ) A.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垦中西部大草原,引起“黑风暴” B.大力发展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C.在长江河床大力挖沙出售,既有经济效益,又疏浚了航道 D.我国在中西部一些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3.我国古人的行为或主张蕴含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A.烧草为灰,取灰肥田 B.以人为本,人定胜天 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D.封山育林,定期开禁 解析:第1题,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第2题,退耕还林一方面具有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具有生态效益,因此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第3题,封山育林,森林具有生态效益,定期开禁又具有经济效益,因此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答案:1.A 2.D 3.D    9月22日是“世界无车日”。“无车日”最早是由法国发起的,其宗旨是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2011年8月,中国汽车保有量突破1亿大关,汽车工业与环境的突出矛盾,让今年“世界无车日”显得意义非凡。据此回答4~5题。  4.“世界无车日”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以自行车、步行等方式,倡导绿色出行,所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类中心论 C.人地伙伴论 D.天命论 5.9月22日当天,记者发现,我国参与“世界无车日”的142个城市中,绝大多数遭遇了交通拥堵的尴尬,市民参与这项活动的热情逐年消退。专家认为:“交通拥堵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应该从城市整体设计的角度来系统考虑。公共交通和相应管理体系的建设,政府还应该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无车日”的理想和现实,需要我们反思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  ) A.公平性           B.持续性 C.共同性 D.阶段性 解析:第4题,倡导绿色出行,利于保护环境,体现了人地伙伴论。第5题,“无车日”的理想与现实需我们各方面条件完善,共同努力。 答案:4.C 5.C    2011年11月28日第17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德班召开。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漫画蕴含着不同的环境问题,其中与德班气候大会讨论的主要议题有关的是(  )  7.“责任共担”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哪一个原则(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解析:第6题,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主要讨论的是全球变暖问题。第7题,“责任共担”,就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共同来承担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答案:6.C 7.C    某英国公司打算在印度孟买建一化工厂。据此回答8~9题。 8.这一思路反映了(  ) A.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 B.发达国家把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C.发达国家把劳动密集型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D.发展中国家具有比发达国家更好的投资环境 9.这种行为最主要违反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解析:第8题,英国公司在印度建化工厂,而化工厂是一种污染较大的工业。第9题,公平性原则注重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 答案:8.B 9.A    两名中学生针对大街小巷到处都分布有烧烤羊肉串摊点的现象向社会公众发出紧急呼吁:“口下留情救绿荫!”据此回答10~11题。 10.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  ) A.进行国际合作 B.实施清洁生产 C.选购绿色产品 D.公众认识与参与 11.既保留这种被大众接受和欢迎的烧烤饮食文化,同时又能减轻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其正确的方法是(  ) A.加强城市管理,分片集中设置摊点 B.选用无污染的热源烧烤,如电烤 C.逐步淘汰或限制烧烤 D.坚决予以取缔 解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公众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因此公众是否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这些变革的必要条件。烧烤是一种能被大众接受和欢迎的饮食文化,淘汰或取缔是非常可惜的;加强城市管理,分片集中设立摊点能规范经营,但是没有从环境角度去进行治理;目前,烧烤摊点用的燃料基本上是污染程度较大的烟煤或木炭,选用无污染的热源烧烤,如电烤,是非常好的一种措施。 答案:10.D 11.B    联系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标志的相关知识,回答12~13题。 12.下列图中属于中国环境标志的图案是(  )  13.有关环境标志产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环境标志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理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要求 B.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优势 C.无环境标志的产品进出口要受到数量及价格上的不利影响 D.中国企业环保意识增强,产品都有环保标志 解析:本题组考查了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标志图案、环境标志产品的有关知识。第12题,B图为我国环境标志的图案。第13题,目前,我国企业环保意识不强。 答案:12.B 13.D 二、综合题 14.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基础是______________,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在该复合系统中,最核心的因素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变革________。 (3)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势必出现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人类活动不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是(  ) A.垃圾归类,回收利用 B.过量开采地下水 C.建立“树木银行” D.开发利用太阳能代替矿物能源 解析:本题组考查了可持续发展复合生态系统中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绿色消费的有关问题,综合性较强。解题时注意阅读所给图示。①生态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系统是一个支持系统,是基础。它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资源和环境的支持条件,物质和能量的取得、废弃物的排放都离不开生态系统,它是人类发展的载体。②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人类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改善生态条件都需要靠经济发展来提供必需的资金和技术,只有经济发展我们才能摆脱贫困,提高生活水平,才能为解决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物质和技术条件。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势必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经济不能实现长久发展。③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我们搞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追求人类社会协调合理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所有方面都得到改善。这种发展是建立在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上的。 答案:(1)生态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 (2)人 人类管理和调控各个系统 人类的行为方式(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3)环境遭到破坏,生态平衡失调,经济不能实现长久发展 (4)B 15.全球环境问题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使人类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群,图中A、B、C代表的环境问题在整个环境问题群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因而被认为是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字母所代表的全球三大环境问题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2010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多个物种、一颗星球、一个未来”,该主题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环境观。简述保护物种多样性的措施。 (3)请结合该图说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作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必要性和合作的途径。 (4)2010年上海世博会大力倡导“生态世博”、“绿色世博”、“低碳世博”等环保理念。上海世博园建设过程中,保留了一处湿地,其目的是什么?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各项的联系进行判断。第(2)题,环境日的主题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保护物种多样性的措施应从对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的保护、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方面考虑。第(3)题,环境问题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因而环境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人类的共同参与。加强合作,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等都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第(4)题,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的作用。 答案:(1)臭氧层破坏 全球变暖 酸雨 (2)人地和谐或人地伙伴(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禁止对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掠夺式利用。 (3)必要性:①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②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国共同参与;③解决环境问题存在利益冲突。 途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禁止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加强国际协作对话;签署共同行动协议。 (4)净化水质、调节局部小气候、美化环境。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