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2012·黑龙江高二联考)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东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地震引发海啸,并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了严重的核泄漏事件。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3月11日日本本州岛东太平洋海域的地震,叙述正确的是(  ) A.震中位于亚欧板块内部 B.日本神户居民先感到水平晃动,后是上下颠动 C.震源较深是破坏程度大的重要因素 D.震中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2.与汶川“5·12”地震相比,日本地震死亡人员较少的主要原因有(  ) ①日本建筑物的防震级别较高 ②日本地震预报的准确度较高 ③日本地震的震中远离人口密集区 ④日本地震由板块张裂形成,汶川地震由板块挤压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日本这次地震震中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纵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感觉到水平晃动。震级高、震源浅是这次地震危害的较重要因素。第2题,日本地震频发,建筑物防震级别较高;日本这次地震并未能准确预报;日本地震相对于汶川地震距离震中较远,建筑物受破坏小,人员伤亡少。日本地震是太平洋板块挤压亚欧板块而形成。 答案:1.D 2.C    读2011年我国5级以上地震分布图,完成3~4题。  3.由图中内容分析下列关于我国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多西少 B.西部灾情重于东部 C.青藏和台湾是地震多发区 D.地震都在板块交界处 4.下列关于我国地震灾情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随着科技发展,经济损失下降 B.人口密度加大,地震引发的死亡人数上升 C.经济飞速发展,防震、抗震设施落后,经济损失上升 D.科技进步,抗震能力提高,死亡人数下降 解析:第3题,我国地震西多东少,灾情东重西轻,地震分布基本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新疆、青藏、华北和台湾是我国地震多发区。第4题,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防震、抗震设施进步趋于完善,抗震能力得到大幅提高,使得地震引发的死亡人数有所下降。同时由于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灾害经济损失显示出上升的趋势。 答案:3.C 4.D 5.2011年5月9日下午1时许,广西全州县咸水乡洛江村山体突发泥石流自然灾害,造成突发灾害现场12人死亡,10人失踪,1人获救。关于该泥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由山洪水流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B.其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不可能有任何先兆信息 C.其形成一般有三个因素控制: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和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 D,其形成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解析:选A。B项中泥石流没有任何先兆信息不正确;C是滑坡的发生机制;D项中提到泥石流的形成,自然因素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    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回答6~7题。  6.下列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位于板块交界处,现代地壳活跃 B.地形复杂,山体坡大 C.降雨分配不均,暴雨集中 D.气温差较大,岩石破碎 7.人类活动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如破坏植被最可能诱发(  ) A.地震 B.泥石流 C.滑坡 D.塌方 解析:第6题,气温差较大,不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且该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不是很大。第7题,植被破坏后,地面缺乏植被保护,易产生大量的松散堆积物,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 答案:6.D 7.B    (2012·漳州一中质检)2012年1月13日巴西东南部地区遭遇强降雨后引发某种地质灾害,当时造成至少419人死亡。灾害发生后,特雷索波利斯镇居民告诉巴西《圣保罗报》记者:“我在这里居住25年。从未见过这种事……我的住处地势高,从高往下看,一片‘泥海’,不少人爬树自救。”结合该居民的话,完成8~10题。 8.这种地质灾害是(  ) A.地震 B.滑坡 C.泥石流 D.洪水 9.这种地质灾害多发生在我国(  ) ①云南省南部 ②四川省中部 ③辽宁省东部 ④西藏自治区喜马拉雅山地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0.长江干流沿岸也是这种地质灾害的频发区,这里一旦发生这种灾害,可能会(  ) ①造成人员伤亡 ②破坏水利工程 ③阻断航运 ④引发滑坡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第8题,“泥海”是关键词,说明这种地质灾害是泥石流。第9题,云南省西北和东北山区、四川省西部的秦巴山区多发生泥石流。第10题,泥石流不会引发滑坡。 答案:8.C 9.B 10.D 11.不考虑岩体影响,在下图中的①、②、③、④四处修建公路,不容易出现滑坡现象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滑坡的形成有三个基本控制性因素:图中①③不存在软弱面(岩层之间交界面)。②④有软弱面且软弱面与山坡体倾向一致,故容易发生滑坡。 2011年7月23日凌晨,四川甘孜州康定县发生滑坡、泥石流,造成4人死亡、4人受伤、50人失踪,大渡河河道短时间内遭到堵塞,堵塞河道长达3000米,宽50米,但河水一直未出现断流现象,并没有形成堰塞湖。根据材料,回答12~13题。 12.滑坡、泥石流除造成人员伤亡,还可能产生的危害有(  ) ①冲毁、掩埋房屋 ②造成地表塌陷 ③威胁交通安全 ④堵塞河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下列关于我国滑坡、泥石流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 A.具有与地震相对一致的同步性 B.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我国山区 C.青藏高原是我国滑坡、泥石流重灾区 D.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广泛性和相对分散的分布特点 解析:第12题,滑坡、泥石流对建筑设施、交通、通信设施会造成破坏,泥沙会堵塞河道,引发洪灾。第13题,滑坡、泥石流具有与降水相对一致的季节变化。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山区,西南地区是我国泥石流、滑坡的重灾区。滑坡和泥石流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广泛性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 答案:12.C 13.B 二、综合题 14.(2012·宁德一中高二期中)专家告诉我们“地震真正的故事记录在岩石和土壤中”。地震是由地壳深处断层的运动引起的,如果运动足够强烈地表就会产生裂缝,数年后,沉积物又将裂缝沉积物覆盖。读下图“某地区地层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试判断图示地区地质历史上发生过几次强烈地震?其判断理由是什么?能否判断每次强震发生的先后顺序?其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从岩石的分类来看,图中地层中的岩石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该图所示剖面图为智利地震灾区的某处,科技人员在地质勘探过程中发现甲地层中颗粒物大小混杂堆积,则说明甲地层形成时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地表乙处能否进行大型的工程建设?为什么? 解析:第(1)题,我们可以根据地层中保留的痕迹来推断地球演化的历史。地震会造成岩层断裂,因而可以根据岩石中的裂缝推断发生的地震的次数,而裂缝埋藏的深度又可以反映出地震发生的先后。第(2)题,图中的岩石具有明显的成层构造,这是沉积岩的典型特征,冰川沉积没有分选性,沉积颗粒是混杂无序的。第(3)题,该处存在断层,是地震的频发区,不适合进行大型工程建设。 答案:(1)三次。图中存在三条长短不等的地表裂缝。 能。每当强震发生后,地表出现裂缝,若干年后,裂缝会被沉积物覆盖,图中c处裂缝上面又沉积了三个地层,说明形成c裂缝的地震发生较早。 (2)沉积岩 冰川的搬运与沉积 (3)不能。 该处是地震频发区,且地下存在多个断层。 15.读下图,回答问题。   (1)简要说明图中M、N、F、P四条小路与等高线的关系。 (2)假如图示区域内发生了山泥倾泻。你认为会形成灾害吗?并请阐述你的理由。 (3)图示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试分析该地区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 (4)在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常常会诱发其他次生灾害。读图,简要说明图中堰塞湖的成因,并分析堰塞湖对该区域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及阐释地理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时要充分利用图中所提供的信息。 答案:(1)F、M与等高线斜交;N、P与等高线大致平行。 (2)会形成灾害。理由:因为山泥倾泻会破坏部分旅游设施(游乐场等),可能导致部分游客受伤或死亡。 (3)自然条件:位于板块交界处附近,山体断裂发育,土质疏松;多山地丘陵,地表崎岖不平;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多暴雨等。人为因素:大规模工程活动较多,不合理开矿,植被破坏等。 (4)成因:山体滑坡、崩塌,堵塞河道。不利影响:容易诱发新的滑坡;湖坝崩溃会造成洪水危害。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