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国河流流量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 ①土地和耕地面积大 ②人口多 ③河流径流量小 ④水资源利用率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长江以北地区水资源分布与耕地分布不匹配,面对这种情况,正确的做法是(  ) ①减少耕地面积 ②减少耕地的灌溉面积 ③研究推广抗旱作物 ④推广滴灌、喷灌技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解析:第1题,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华北地区降水少,江河径流量小,人为原因主要是人口多,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多,水资源浪费严重,污染严重等。第2题,减少耕地面积,减少耕地的灌溉面积都是不可取的,可采取推广耐旱作物,推广滴灌、喷灌技术,节约水资源等措施。 答案:1.A 2.B 下图为“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A、B、C各段输水通道中,依靠地形能自流输水的是(  ) A.A段 B.B段 C.C段 D.B、C段 4.南水北调工程能给供水区带来(  ) A.经济效益——控制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 B.生态效益——促进经济发展 C.社会效益——缓解城乡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 D.环境效益——治理工业“三废” 解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黄河以北可自流供水,以南需梯级抽水。从图中看,A段位于黄河以北,可自流供水。南水北调工程能促进供水区经济发展,带来经济效益;可控制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带来生态效益;可缓解城乡争水、工农业争水、地区争水的矛盾,带来社会效益。 答案:3.A 4.C 川气东送是继西气东输之后中国兴建的又一条能源大动脉,对促进能源结构调整推动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下图及有关知识,回答5~6题。  5.川气东送工程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形因素 B.交通运输条件 C.社会因素 D.经济因素 6.与轮南至上海的西气东输管道干线相比,普光至上海的“川气东送”方案具有的优点是(  ) ①沿线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 ②途经我国水能最丰富的三峡地区,供气更方便 ③经过的高原山地少,工程量小 ④供气来源更多,供气更稳定 ⑤运输线路短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解析:第5题,川气东送工程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是经济因素,主要是解决东部能源短缺问题,促进沿线经济发展。第6题,途经三峡地区与供气无关;供水来源相比西气东输要少。 答案:5.D 6.B 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亚心网2010年11月8日报道 如果不缺水,新疆会变成什么样?近日,在乌市举办的“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上,以经济效益带动引水入疆,联合兄弟省份,捆绑优势资源推动海水西调的建议,引起政府代表及上百位水利工程专家、企业代表的共鸣。 此次高峰论坛关于“海水西调——引渤入新”事业的基本思路是:从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达到海拔1200米高度,到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再顺北纬42°线东西方向的洼槽地表,流经燕山、阴山以北,出狼山向西进入居延海,绕过马鬃山余脉进入新疆,此设想是通过大量海水填充沙漠中的干盐湖、咸水湖和封闭的构造盆地,形成人造的海水河、湖。从而镇压沙漠。同时,大量海水依靠西北丰富的太阳能自然蒸发,作为湿润北方气候的水汽供应源增加降雨,从而达到治理我国沙漠、沙尘暴,彻底改变华北、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的目的。 材料2:海水西调入疆路线示意图。  (1)此线路主要经过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等两大地形区。 (2)“海水西调”改善新疆缺水状况,请运用水循环的原理加以解释。 (3)调海水入疆为什么选择渤海海水? (4)“海水西调入疆”工程实施会给新疆带来生态、经济、社会和政治效益,但同时有10多位科学院士也对该工程建设持反对态度,请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对此加以分析。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线路主要经过我国的内蒙古高原和塔里木盆地两大地形区。第(2)题,提取渤海海水,通过径流输送到新疆,形成人工海水河(湖),然后通过蒸发、大气降水到达地面,为新疆提供淡水,影响新疆环境。第(3)题,渤海距新疆最近,且渤海有大量河流注入,海区较封闭,海水含盐量较低,故选择引渤入疆。第(4)题,此题可从正反两方面回答。 答案:(1)内蒙古高原 塔里木盆地 (2)提取渤海水,通过径流输送到新疆境内的低地形成海水河湖,再通过河湖水汽蒸发,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增加新疆地区的淡水资源。 (3)①渤海距新疆最近;②渤海海水的含盐量最低。 (4)有利影响:①增强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大气降水;②改善新疆的生态环境;③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不利影响:①海水蒸发后,会有大量盐分积累,会导致土壤盐分增加;②会影响新疆的生态环境;③渤海的生态会遭到破坏。渤海水的减少,高盐度的黄海水将流入渤海,会影响渤海的生态环境等。  一、选择题    我国资源的空间分布很不平衡,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先后制定了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方案。结合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路线图,回答1~3题。  1.下列资源的调配,正确的是(  ) A.由京杭运河向南输送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和磷 B.广西向广东输送的能源主要是火电 C.我国能源输送方向,主要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 D.东北地区调往华北地区的资源有石油、煤和水资源 2.有关西气东输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气东输的气源主要来自我国最大的盆地 B.输气管线贯穿地势三级阶梯并三次穿越黄河 C.工程建设的最大困难是沿线气候条件恶劣 D.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有百利而无一害 3.下列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中,有利于改善输入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工程是(  ) ①西气东输 ②北煤南运 ③南水北调 ④西电东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1题,由京杭运河向南输送的矿产有煤,没有磷,广西向广东输送的主要是水电,东北调往华北的没有煤和水,只有石油。第2题,西气东输工程穿过两级阶梯,工程最大的困难不是气候条件恶劣,工程建设对环境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第3题,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工程分别向东部输入天然气和电能,电能和天然气都属于清洁能源,可减少输入区CO2、SO2等的排放量。 答案:1.C 2.A 3.D 南水北调东线穿黄河工程项目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打通东线穿黄河隧洞,并连接东平湖和鲁北输水干线,实现调引长江水至鲁北地区,同时具备向河北省东部、天津市应急供水的条件。读我国南水北调工程输水干线纵断面示意图,回答4~5题。  4.关于a、b两地段其周围所在大地形区叙述错误的是(  ) A.a地区年降水量较大,但该地区仍然缺水 B.b地区人口稠密、工农业较发达,缺水较严重 C.a以南的大地形区发展农业应因地制宜,以立体农业为主 D.b以西的大地形区以鱼塘——台田方式治理低洼地 5.关于利用隧洞在黄河河床下输水叙述正确的是(  ) ①黄河该河段含沙量大,大量泥沙易淤塞河道,宜采用河床下输水 ②北上江水经隧洞在黄河河床下自流通过、无需提水跨越黄河 ③有利于降低东线工程的运行成本 ④对技术要求较低,施工难度小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a地区在江苏南部,由于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导致“水质性”缺水,加之长江流域冬季降水量少,还存在季节性缺水的情况;b地是南水北调调入地,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a地以南为南方低山丘陵,应发展立体农业;b地以西的大地形区为黄土高原,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的治理,而不是低洼地的治理。南水北调东线自扬州至黄河段需要逐级提水,自黄河至天津段可自流;黄河下游河段为地上河,大量泥沙易淤塞河道;东线穿黄河隧洞可让北上江水经隧洞在黄河河床下自流通过,建设隧洞使施工投资较大,建成后自流使供水的运营成本降低;穿黄隧洞在河床下建设,对技术要求较高,施工难度较大。 答案:4.D 5.B 有关专家提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以把“调水”变“调电”,即把川、渝电网和西北电网相连,把川、渝电网丰富的电力引到西北,减少黄河上游水电站发电量,从而变“水从地上流”为“水从空中走”。据此回答6~7题。 6.川、渝有丰富电力的主要原因是(  ) A.石油、天然气丰富 B.太阳能资源丰富 C.煤炭资源丰富 D.水能资源丰富 7.若“调水变调电”的方案实施以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调节黄河中下游的径流量 B.大幅减少黄河的泥沙含量 C.增加黄河上游蒸发量,减少冬春季节径流量 D.大大增加黄河流域的总水量 解析:川、渝地区地势起伏大,处于长江上游,水能资源丰富;“调水变调电”可减少黄河上游水电站发电量,增加下游泄水量。 答案:6.D 7.A 十几年来,“引黄济青”工程累计向青岛的市内四区供水超过10亿立方米,基本满足了青岛市区的用水需求。完成8~9题。 8.“引黄济青”工程最直接的环境作用是(  ) A.使青岛市民用到了洁净的生活用水 B.使济南恢复了“泉城”的美誉 C.减缓了青岛城市地面的下沉和海水的倒灌 D.改善了青岛的小气候,增强了城市的“雾岛效应” 9.“引黄济青”工程每年到冬季11、12月至次年2月进入引水季节,其原因是(  ) A.冬季山东降水稀少,青岛缺水最严重 B.冬季黄河水含沙量较低,同时可避开春秋农业用水高峰 C.青岛市冬季工业生产需水量最大 D.冬季黄河流域的降雪对引黄济青工程的水源有一定补充作用 解析:青岛地区是山东省降水较多的区域。但地处沿海,耕地面积并非十分广阔,主要是人口稠密,工业发达,导致用水量大,其缺水问题主要应从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着手分析;“引黄济青”工程实施前,青岛市的用水主要靠采集地下水,长期超采,容易导致青岛城市地面下沉和海水倒灌;为了尽可能地减轻调水对于农业用水的影响,故选在冬季。 答案:8.C 9.B 下图为我国西电东送基本格局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以火电为主的是(  ) ①甲 ②乙 ③丙 ④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西电东送”设想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B.治理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 C.解决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 D.增加西部地区的河流航运能力 解析:内蒙古东部、山西省盛产煤炭,可以建设坑口火力发电站。“西电东送”主要是为了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 答案:10.A 11.C 读我国“北水南调”工程规划示意图,回答12~13题。  12.图示地区的南部需要从北部调水的主要原因有(  ) Ⅰ.①河流域内降水量不大,蒸发较强 Ⅱ.①河流域为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而②河流域以沼泽为主 Ⅲ.①河中下游地区人口较稠密,重工业较多,需水量大 Ⅳ.①河含沙量较大,水质较差 A.Ⅰ、Ⅱ B.Ⅰ、Ⅲ C.Ⅱ、Ⅳ D.Ⅲ、Ⅳ 13.该工程建成后,对哈尔滨的有利影响主要是(  ) A.缓解其水资源紧张状况 B.有利于其城市地域结构的调整 C.改善其航运条件 D.减小洪涝危害 解析:第12题,①河流域属于半湿润地区,人口稠密,重工业发达,需水量较多,存在着缺水问题,但这里不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河流含沙量大小与调水无关。第13题,该工程的建设,可缓解沈阳水资源紧张状况。调水线路不是为了通航,把松花江水向南部调配,可以缓解松花江下游城市的洪涝危害。 答案:12.B 13.D 二、综合题 14.我国正在建设和已建成的四大工程,在促进西部大开发、资源大调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读四大工程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四大工程名称:属于水资源跨流域调配的是________工程,属于能源调配的是________工程和________工程,属于交通设施建设的是________工程和________工程。 (2)关于实施我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资源总量丰富,种类齐全是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主要原因 B.我国跨区域调配的能源资源主要是天然气 C.我国水资源集中分布,南多北少,为缓解南方洪涝灾害而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D.我国资源的整体分布状况与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是进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原因 (3)四大工程的建设有利于我国东西互补、南北相济、资源共享。我国水资源分布的南北差异是________;能源供需的东西差异是________;经济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是________。 (4)四大工程中与山西能源基地关系最密切的是________。山西省的电力需从晋中绕道北面大同再输往京津唐地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我国正在建设和已建成的四大重点工程分别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和青藏铁路。其中属于资源、能源调配的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工程和西气东输工程属于交通设施建设。 答案:(1)南水北凋  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青藏铁路 西气东输 (2)D (3)水资源南部多,北部少 西部地区能源供大于求,东部地区能源供不应求 东部经济比较发达,西部经济相对落后 (4)西电东送 东面有太行山阻挡 15.我国正在编织一张“超级”网络,以获取一种国内越来越渴望的资源。这种资源就是天然气,有望与石油“平起平坐”的能源,也是21世纪消费量增长最快的能源。读图,完成问题。    (1)中亚三国指的是同时濒临里海和咸海的________、只濒临咸海的________、只濒临里海的________。 (2)据图3,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011年以后上海的能源消费构成将以天然气为主 B.2009年以前上海的天然气消费主要来自西气东输一线 C.西气东输二线比西气东输一线的年输气能力低 D.至2011年上海供气总量上升,天然气价格将下降 (3)2008年全线开工的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西起霍尔果斯,往东到上海,往南至广州,可将中亚天然气输往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同时实现________盆地、________盆地、吐哈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的天然气资源联网。 (4)试简要分析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建设对中亚和我国各有什么重要意义。 (5)试从经济、生态两方面,简要分析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建设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有利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空间定位能力、图表解读能力与现实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首先应注意审清题意,找出题目要求的“中心词、限定词”等,例如:“濒临里海和咸海”“中亚和我国,”“经济、生态两方面”“珠江三角洲地区”“简要分析”“有利影响”等。同时,应注意正确分析图表数据的含义,如在第(2)题中,不可将2011年上海天然气的“供应来源构成”与“消费构成”混淆,不可将西气东输一线和二线“对上海的供气量”与“总输气量”混淆。 答案:(1)哈萨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 (2)B (3)准噶尔 塔里木 (4)对中亚:有利于中亚国家将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有利于改善我国能源结构,保障天然气供应,促进节能减排,推动国际能源合作、互利共赢;促进我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带动钢铁、建材、石油化工、电力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沿线城市可用清洁燃料取代部分电厂、化工企业和居民生活使用的燃油和煤炭,将有效改善大气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5)经济方面:缓解能源紧张的压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生态方面: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使用清洁能源,改善大气环境。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