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回答1~2题。
1.此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
B.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从沿海向内地的地域分异规律
2.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有( )
A.abc B.def
C.ace D.bdf
解析:第1题,图中表示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特点。第2题,题目要求找出人类与地理环境各要素(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的关系。
答案:1.A 2.B
3.(2012·日照高一检测)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分析,下列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C.植被稀少,土壤贫瘠
D.太阳辐射强
解析:选B。西北内陆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太阳辐射强,气候干旱,降水少,植被稀少;土壤是荒漠土,有机质含量少,非常贫瘠;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风力侵蚀和堆积地貌明显。
右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4~5题。
4.松花江和珠江汛期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土壤
C.地貌
D.生物
5.表示影响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解析:松花江和珠江降水出现的时间不一致导致汛期不同。黄土高原由于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答案:4.A 5.B
6.下列关于资源综合利用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资源的开发不会对其他环境要素造成影响
B.地区间的资源联系不密切,资源的开发不会影响其他地区
C.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D.采伐森林资源是局部的,不可能给周围环境带来影响
解析:选C。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采伐森林资源,不仅直接改变了林木和植被的状况,而且会引起土壤和径流的变化等。
7. 右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________的特点。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________。
(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质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_______,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_______。
(3)简要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解析:陆地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它们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为一个整体,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所以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环境中应充分重视这一因素。
答案:(1)整体性 生物(植被)
(2)C A B D
(3)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汇入黄河。
一、选择题
(2012·盐城摸底)右图为局部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a、b、c、d、e代表的自然环境要素名称分别是( )
A.地形 生物 大气 水文 土壤
B.土壤 生物 大气 水文 地形
C.土壤 地形 水文 大气 生物
D.生物 地形 大气 水文 土壤
2.如果b遭到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有( )
①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 ②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河流水位降低 ④土壤肥力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判断。根据图示即可判断。第2题,如果b(生物)中的植被遭到大量破坏,该地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将降低,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丰水期水位升高,枯水期水位下降,因此③错误。
答案:1.A 2.D
(2012·新余市一中月考)埃及的阿斯旺大坝曾经是埃及民众和政府的骄傲。大坝建成后不久,工程的负面作用就逐渐显现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这些当初未预见的后果不仅使沿岸的生态和环境持续恶化,而且给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据此回答3~5题。
3.埃及阿斯旺大坝对沿岸生态和环境的影响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环境的平衡性 D.地理环境的地域性
4.尼罗河沿岸的生态和环境持续恶化,是由下列哪一要素的变化引起的( )
A.气候 B.土壤
C.水文 D.生物
5.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 )
①土壤肥力下降 ②产生土壤盐碱化 ③洪涝灾害加剧
④渔业产量减小 ⑤三角洲面积扩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④
解析:第3题,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对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多个因素产生了影响,体现的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4题,阿斯旺大坝建成后,人们对尼罗河河水的利用强度增大,导致尼罗河的径流量减小,输沙能力降低,水质恶化等,进而对沿岸的生态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第5题,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可以调节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大坝修建之后,径流的流速趋缓,携带的泥沙减少,三角洲的面积有不断缩小的趋势。
答案:3.B 4.C 5.D
生物既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环境的创造者。下图为生物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示意图。读图,回答6~8题。
6.该图直接体现的自然地理要素有( )
A.大气、水、生物、土壤
B.大气、水、生物、土壤、地形
C.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
D.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
7.绿色植物对地球上各类循环运动影响最小的是( )
A.水循环 B.大气循环
C.生物循环 D.岩石圈物质循环
8.图中各过程所需能量最终来源主要是( )
A.太阳辐射能 B.地球内能
C.生物能 D.水能
解析:第6题,直接体现就是图中出现的,岩石和地形均在图中没有出现。第7题,岩石圈物质循环是指三大类岩和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生物对其影响较小。第8题,地球上的能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
答案:6.A 7.D 8.A
读黄土高原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9~11题。
9.上图体现地理环境要素具有( )
A.各要素的单向性影响和变化
B.牵一发而动全身
C.多种要素影响整体变化现象
D.差异性现象
10.下列关于水土流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土流失只是土壤的侵蚀过程
B.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
C.水土流失都会形成千沟万壑的景象
D.东北平原不可能形成水土流失
11.人们要特别重视河流中上游地区植被的恢复与保护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因为( )
A.某一要素的变化,除影响当地自然环境外,还对其他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B.水土流失给河流中上游带来的危害最大
C.因为河流中上游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最大
D.河流中上游一般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风沙危害严重
解析:第9题,由于过度砍伐、开垦、放牧造成生物因素的变化,从而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第10题,水土流失在导致土壤侵蚀的同时,也会导致地貌的变化、植被的退化、地方气候的变化,因此水土流失是一种统一的自然地理环境演化过程。第11题,地理环境各要素是一个整体,某一要素的变化,除影响当地自然环境外,还对其他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因此人们要特别重视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与保护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
答案:9.B 10.B 11.A
空气中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但是对于自然原因导致的二氧化碳,自然环境往往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右图为地球上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标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自然来源有( )
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②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③大地的呼吸作用 ④浮游生物的呼吸作用 ⑤石油、煤炭、天然气的燃烧
A.①②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
1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在该图中没有体现的是( )
A.陆地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海洋碳酸钙岩石的形成和沉淀
C.生物死亡后被分解
D.大气温室效应
解析:第12题,石油、天然气、煤炭的燃烧虽然也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但图中并没有标出来,且属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第13题,海洋中碳酸钙的沉淀是自然界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而该图并没有体现出来。
答案:12.D 13.B
二、综合题
14.下图是“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a、b、c三条曲线,________曲线表示蒸发量。
(2)A、D、E、G四个地带中能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有________(填写字母)地带;即使增加降水也很难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是________(填写字母)地带。
(3)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________层、腐殖质层、________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4)B范围内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对应的地带性植被、土壤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5)D范围内的植被类型是________,开发该区域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是________。
(6)C、D两个地带不能发育森林植被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F地带能形成深厚风化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图中F处风化壳最深,且表层为砖红壤风化壳,判断该处为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应大于蒸发量,D为干旱地区,结合图中纵坐标可判断a为蒸发量,b为气温曲线,c为降水量。第(2)题,A处为寒冷的极地气候区,D为干旱的荒漠环境,只有E、G处,降水
较多,气温较高,风化壳较深,有一定植被,能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A处因为气温极低,即使降水量增多,也很难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第(3)题,考查教材基础知识。第(4)题,由图中B地气温和降水数据,即可判断出该地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对应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在其环境下发育的土壤为灰化土。第(5)题,由D处的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数据和对应的极薄风化壳,可判断该处为温带荒漠,那么制约性因素当然就是“缺水”了。第(6)题,由图可知,C、D两处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为干旱地区,所以不能发育成森林植被,而F处为高温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强,所以风化壳最厚。
答案:(1)a (2)E、G A (3)枯枝落叶 淋滤
(4)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 灰化土
(5)温带荒漠 缺水
(6)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高温、多雨、湿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植物茂盛
15.大约在4000万年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起。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抬升,今天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已高达4500多米,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其要素如图所示。阅读并分析以下联系框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按相关关系将下列序号填在框图相应的位置上。
①太阳辐射强 ②气温低 ③空气稀薄
(2)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在青藏高原地区,“牵一发”指的是什么?
(3)据图简述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
解析:第(1)题,依据结构图中的因果关系:地势高→气温低→多冰川、冻土;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第(2)题,地理环境各要素发展演化具有整体性。“牵一发”指的是其动力来源。第(3)题,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应从各要素的变化分别叙述。
答案:(1)自上而下分别是②③①。
(2)地壳隆起,海拔不断升高。
(3)随着印度洋板块北移,青藏高原地壳不断隆起,海拔不断升高(地势高),气候逐步寒冷、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为高寒草甸草原;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动物为主,如牦牛。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