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对比下面甲、乙两图,乙图中的数字序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             乙图 A.②真核细胞生物出现 B.③恐龙灭绝 C.④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在地球表层 D.⑤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出现 解析:选A。恐龙是在中生代末期灭绝的,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是古生代早期,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出现在古生代中后期。 2.古生代中期出现的动物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     B.陆生无脊椎动物 C.原始鱼类 D.两栖动物 解析:选C。早期生物出现在海洋中,后来出现两栖动物,再后来出现爬行动物。古生代早期出现了海生无脊椎动物,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后期鱼类逐渐演化为两栖动物。 3.揭开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的地质时期及生物组合正确的是(  ) A.太古代、原核细胞生物 B.元古代、真核细胞生物 C.泥盆纪、脊椎动物——鱼类 D.寒武纪、海生无脊椎动物 解析:选D。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 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 4.下列关于物种灭绝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就是物种多样性 B.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体现 C.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所以我们不必杞人忧天 D.物种数量为500万~5000万种,物种丰富,所以生物多样性减少不会对人类产生影响 解析:选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所以物种多样性只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方面。基因是物种的组成部分,物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物种是生物多样性的中心,所以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  右图是英国探险者杰克到国外做野外旅行时拍摄到的一幅景观照片。根据该照片回答5~6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杰克在自己的国家也会看到该自然景观 B.杰克不可能是在我国拍摄到该景观的 C.该景观所在地区的主要特征是湿热 D.图中动物只生存于森林自然带 6.图示自然带植被在非洲有大量的特有种类。其中棕榈科植物尤其引人注意,如棕榈、油椰子等,咖啡属种类很多。然而在西非却以楝科为优势,豆科植物也占有一定的优势。这表明(  ) A.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B.自然环境的非地带性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 解析:图中有大象和茂密的植被,判断为热带(季)雨林自然带。我国也有热带雨林气候区,但英国没有热带地区。非洲草原亦有草原象分布。非洲热带雨林带内部出现的分异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是差异性普遍存在的表现。 答案:5.C 6.D 读世界上四个大陆轮廓图,回答7~8题。  7.沿图中箭头所在位置和所示方向,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变化相似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下列山地分别位于甲、乙两地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第7题,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亚欧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北美大陆,①③④在东西方向上随距海远近变化而产生干湿度地带分异;而非洲大陆图示部分位于赤道附近,在东非高原上出现热带草原带是因为地形影响而产生的地方性分异。第8题,乙地的自然带为北半球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甲为南半球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①②③④四座山中,①地南坡自然带高于北坡,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可以判定该山位于北半球亚热带地区;②地北坡自然带高于南坡,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可以断定其位于南半球温带地区;③地北坡自然带高于南坡,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可以判定其位于南半球亚热带地区;④地南坡自然带高于北坡,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可以判定其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 答案:7.C 8.D 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回答9~10题。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自然带受风带、洋流、地形共同作用而成 ②甲、戊自然带东西宽度主要受洋流因素影响 ③丁、己自然带分布面积狭小,主要受海陆分布限制 ④甲、乙、丙三自然带的分布主要受热量因素影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假如澳大利亚大陆向北漂移10个纬度,下列现象会出现的是(  ) ①甲、乙两自然带范围将扩大 ②丁、己两自然带将消失 ③丙自然带将演替为戊自然带 ④自然带类型将更加多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甲、戊自然带东西宽度主要受大分水岭的限制;甲、乙、丙三自然带的分布主要受水分因素影响。假如澳大利亚大陆向北漂移10个纬度,即自然带向低纬推进一个自然带。 答案:9.C 10.A    (2012·浙江省嘉兴一中月考)读安第斯山西坡不同地带垂直景观略图,完成11~13题。  11.甲、乙、丙代表的景观分别是(  ) A.雨林 常绿硬叶林 荒漠或半荒漠 B.雨林 常绿硬叶林 草原 C.雨林 落叶阔叶林 草原 D.雨林 落叶阔叶林 荒漠或半荒漠 12.影响图中5°S~30°S安第斯山垂直自然带分布较少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水分 D.相对高度 13.图示山麓自然带中,导致丙自然带所跨纬度最大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分布 C.洋流 D.地形 解析:第11题,结合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可判断,甲、乙、丙代表的景观分别为雨林、常绿硬叶林、荒漠或半荒漠。第12题,该地由于受离岸风,副热带高气压带及沿岸寒流的影响,降水量较小,水分条件的缺乏使该地发育的自然带较少。第13题,南美洲西部沿海有秘鲁寒流流经,由于寒流具有减湿的作用,使得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的热带沙漠气候分布的纬度范围较大,呈南北狭长带状分布。 答案:11.A 12.C 13.C     (原创题)“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一首从北朝起就传唱的游牧民族之歌。据此回答14~15题。 14.此歌描述的是我国哪个自然带的景观(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温带草原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15.该自然带与其东西两侧自然带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水分 B.热量 C.光照 D.地形 解析:第1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材料所描述的是我国内蒙古草原的景象,属于温带草原带。第15题,由上题可知,该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其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温带荒漠带,体现的是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其形成基础是水分条件的变化。 答案:14.C 15.A    (创新题)读右图,结合我国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回答16~17题。  16.图中最能反映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的是(  ) A.①—②—③的变化 B.③—④—⑤的变化 C.①—③—⑤的变化 D.①—⑥的变化 17.图中⑤处的自然带最可能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草原带 D.温带荒漠带 解析:第16题,图中横坐标从西向东表示从高寒逐渐变为湿热,而纵坐标从北向南表示热量逐渐增多。因此能反映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的是①—②—③的变化。第17题,③—④—⑤的变化体现的是降水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逐渐减少,由此可知③表示森林带,④为草原带,⑤为荒漠带。⑤处的自然带最有可能是温带荒漠带。 答案:16.A 17.D    (创新题)读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景观示意图(甲图)和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关系图(乙图),回答18~20题。  18.甲图中为保护斜坡①处的土壤不被水冲走,不合理的措施是(  ) A.植树种草,恢复植被 B.修水平梯田,打坝淤地 C.采取措施保持③自然要素的稳定 D.强化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 19.下列叙述属于乙图中A环节的是(  ) A.夏季降水集中,冬季温和湿润 B.植被破坏严重,容易形成红色荒漠 C.夏季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 D.河网稠密,径流量大,水能丰富 20.甲、乙两图都能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规律 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解析:第18题,保持水土可从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及政策等方面考虑。③自然要素表示大气(气候要素),人类不可能很大程度地改变它。第19题,图中A环节主要为气候对土壤的影响。亚热带地区气温高,降水多,有机质分解快。第20题,图中反映的是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五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与统一演变,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 答案:18.C 19.C 20.A 二、综合题(40分) 2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5分)  地层序号 地质年代  ① 元古代  ② 古生代早期  ③ 中生代侏罗纪  ④ 中生代白垩纪  (1)确定地层年代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岩石中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二是根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示所在的地质构造为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岩层形成时一般呈水平状态,从A区岩层的形状及地层的顺序来看,此处地层的顺序有________现象,在野外可以通过研究________来证明。 (3)在此图区域能找到古生代的煤层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此地缺失________________,其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③号地层由含珊瑚化石的石灰岩组成,则证明侏罗纪时,该区域的环境为________,有可能形成的能源矿产是________。 解析:(1)一般确定地层年代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岩石中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二是根据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顺序利用化石确定。(2)岩层发生弯曲的地质构造为褶皱。岩层形成时一般呈水平状态,但受地壳运动影响,地层的顺序有颠倒现象,在野外可以通过研究化石证明。(3)煤炭主要形成于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图示区域内因为受地质历史环境变迁的影响,古生代后期没有产生相应的地层。(4)珊瑚是热带海洋环境中的生物;在热带海洋环境中有可能形成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 答案:(1)地层中化石的年代 (2)褶皱 岩层发生了弯曲 颠倒 化石 (3)古生代后期的地层 此地在古生代后期相对高度较高,没有什么沉积作用或形成那个时代的地层,后来由于地壳上升被侵蚀掉了 (4)热带海洋 石油、天然气 22.(2012·山西忻州一中月考)根据下面实验,回答问题。(10分) 步骤一:在一个平底盆中加适量的水,直至水盖满盆底。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盆中,瓶口向上。 步骤二:用透明的塑料纸盖住盆,用橡皮筋扎住盆口,并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塑料纸上,压住塑料纸;小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瓶的正上方。  步骤三:将盆放在阳光下直晒,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观察。 (1)推测你会发现的现象,并有步骤地写下来。 (2)这个实验模拟了什么现象?具体环节是什么? (3)假如该实验模拟黄土高原上地表景观的形成过程,根据各环节的相互关系完成表格内容。  (4)这种景观的形成过程体现了自然界各要素________的过程。 解析:第(1),(2)题主要是以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演示自然界中的水循环过程。第(3)题,注意联系图中箭头方向,土壤侵蚀引起地貌变化和植物退化,依次推理即可。第(4)题,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界各要素统一演化的过程。 答案:(1)首先是塑料纸上有水珠凝结,然后水珠在塑料纸上朝小石块下压的方向聚集,水珠往装沙的小瓶里滴,最后小瓶的沙由干变湿。 (2)水循环现象。蒸发、水汽凝结、水汽输送、降水。 (3)如图。  (4)统一演化 23.(提升题)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1:下图为非洲气候带分布图。  材料2:下图为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垂直分布图。  (1)结合材料1,简述非洲自然带的分布特征。 (2)A、B两地纬度位置相差很大,但同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原因是什么? (3)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非常完整,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乞力马扎罗山森林带和草原带南坡高于北坡,而雪线高度却是南坡低于北坡,请分析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气候带的分布可得出非洲自然带以热带雨林带为对称轴,呈南北对称分布。第(2)题,A地为地带性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受赤道低气压的控制,而B地为非地带性热带雨林气候,是在地形、盛行风和洋流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第(3)题,一般情况下,山地基带所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垂直自然带谱就越完整。第(4)题,由于乞力马扎罗山南坡位于迎风坡,水分条件要优于北坡,因此乞力马扎罗山的森林带和草原带分布的海拔上限南坡高于北坡;降水量和气温是影响雪线的重要因素,在同一山地的南北两坡,降水量的影响更大,南坡位于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高度低于北坡。 答案:(1)南北对称分布。 (2)A地受赤道低气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B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3)所处的纬度低(赤道附近);海拔高,相对高度大。 (4)南坡是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量较大。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