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宫城县北部发生9.0级特大地震,强烈地震引发太平洋地区各地发出海啸预警并采取相应监测与防范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在防灾减灾工程中,预警属于________手段( )。
A.灾害监测 B.灾害预报
C.防灾 D.抗灾
2.为减少海啸带来的损失,海啸易发区为提高应急能力,可建设( )。
A.灾害监测系统 B.灾情预报系统
C.救灾物资储备基地 D.沿海防护工程
3.我国也是地震多发区,为减少地震等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应贯彻________防抗灾工作方针( )。
A.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B.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
C.国家救济和扶持
D.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和国际救济相结合
解析:第1题,预警属于灾害预报。第2题,“提高应急能力”是关键信息,即在灾害发生后迅速将救灾物资送到灾区,这就需要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基地。第3题,我国的防灾抗灾工作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答案:1.B 2.C 3.A
救灾物质的储备是灾前准备的核心任务,不同地区灾种有差异,所以救灾物资的储备应因时、因地、因灾种而异。据此完成4~5题。
4.若某救灾物资储备基地的储备物资中,节水设施、救生器具以及净水剂等比重较大,则该基地最有可能是( )。
A.武汉 B.成都
C.西安 D.昆明
5.探生仪器、破拆工具、顶升设备、起重设备等多用于以下哪种储备( )。
A.地质灾害 B.海洋灾害
C.生物灾害 D.气象灾害
解析:第4题,节水设施、救生器具、净水剂比重大,说明该区域可能水文灾害较频繁,武汉多洪灾。第5题,顶升设备、破拆工具多见于建筑物倒塌的救助清理,导致建筑物倒塌的主要是地质灾害。
答案:4.A 5.A
(2012·韶关模拟)读我国主要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分布示意图,完成6~7题。
6.京珠高速广东粤北段沿线受灾,从图中调运救灾物资最近的基地是( )
A.a B.b
C.c D.d
7.图中b、c两个救灾物资储备基地中,应大量储备的物资是( )
A.冲锋舟 B.食品
C.矿泉水 D.棉衣
解析:第6题,由图中经纬度可知,a为南京,b为长沙,c为武汉,d为郑州。粤北段高速公路离长沙最近。第7题,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发洪水灾害,应大量储备冲锋舟。
答案:6.B 7.A
结合“我国部分防护林分布示意图”,完成8~10题。
8.关于图中各防护林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B.②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C.③是防止海风、海浪和暴雨的袭击,保护农田与城市
D.③是进行平原绿化、美化城市环境
9.图中①工程主要减轻的灾害是( )。
①霜冻 ②干旱 ③土地荒漠化 ④泥石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关于“三北”防护林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三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护农田
B.“三北”防护林最终能将我国“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左右
C.“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范围包括东北、华北、西北的13个省、市、区,总面积可达全国的40%以上
D.“三北”防护林只有生态效益,没有经济效益
解析:第8题,①是“三北”防护林,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②是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洪涝等;③是沿海防护林,主要是防止海风、海浪和暴雨对沿海地区的侵袭。第9题,“三北”地区历史上曾有茂密的森林、肥美的草原,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大面积的森林与草原变为裸地,进而导致日益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三北”防护林工程就是减轻上述自然灾害。第10题,“三北”地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因此“三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三北”地区主要的气候特征为干旱,因此大规模植树造林是不易存活的,即森林覆盖率不可能提高到50%左右;应实行乔、灌、草相结合,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三北”防护林具有生态效益,同时也能促进该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答案:8.C 9.B 10.C
四川汶川地震后,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减灾委紧急启动国家二级救灾应急响应。据此完成11~12题。
11.下列属于灾中应急行动和对策的是( )
①对生命线工程采取紧急防护措施 ②对次生灾害源进行检查加固 ③对灾区进行民间救济 ④按照救灾预案进入应急状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救灾应急预案( )
①主要目的是在灾害突发的情况下,使救灾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 ②应急预案主要是在灾中应急中发挥作用 ③对于不可准确预测的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也毫无办法 ④各应急机构应职责分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第11题,对灾区进行民间救济属于灾后恢复工作。第12题,救灾应急预案主要目的是在灾害突发的情况下,使救灾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主要是在灾害应急中发挥作用,各应急机构应职责分明。
答案:11.B 12.C
13.对灾民的救援方式主要有( )
①政府救济 ②民间救济 ③国际救济 ④个人救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B。挽救生命,给灾民创造基本的生存条件,是当今各国政府在灾后主要工作和应尽的责任,对灾民的救援形式主要有政府救济、民间救济和国际救济等,而个人救助应归入民间救济这个范围内。
二、综合题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201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宣布,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
材料2:民政部发布:2011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约4.3亿人(次)受灾,死亡和失踪1126人,紧急转移安置939.4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3247.1万公顷,绝收面积289.2万公顷;倒塌房屋93.5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3096.4亿元。
材料3:全球第二大再保险商——瑞士再保险公司,在其最新研究报告中指出,由于中国遭受自然灾害的风险较高,潜在受灾损失金额在不断上升。如果不提高保险的参保率,这种状况将会危及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材料4:减灾系统工程框图。
(1)2011年我国因灾直接经济损失3096.4亿元,约占当年GDP的________‰,损失巨大。我国应当坚持减灾与增产并重的原则,减灾效益是十分巨大的,符合“十分之一法则”,也就是灾前拿出________投资用于防灾,可以得到________甚至更多的经济效益。
(2)减灾是一项社会行动,政府在减轻灾情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哪些?(3条即可)
(3)家庭应该采取哪些减灾措施?(至少列出3条)
解析:该题以2011年我国灾害损失相关状况为背景,综合考查减灾防灾的社会行动和个人行动。第(1)题,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每年因灾损失巨大,由材料中相关数据可计算出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大约为0.65‰,“十分之一法则”是很形象的表述减灾投入收益的,理解难度不大。第(2)题,政府是社会行动的组织者,结合材料4,分别从灾前准备、灾中应急、灾后恢复三个层面列举政府在减灾中的重要作用。第(3)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其减灾措施是否得当,是影响受灾损失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加强教育,全面提升家庭减灾能力,努力降低灾害损失。比如准备避难袋;认真学习相关灾害的基本对策;购买保险;培养应对灾害的良好心态;注意收听相关预报、预警;学习一些基本技能,如游泳等。
答案:(1)0.65 一分 十分
(2)减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需要政府领导下的全社会行动。主要包括:加强自然灾害科学研究,组织减灾科技攻关,实施减灾工程,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系统,提高灾害预警和救援能力,制定减灾规划,健全灾害管理的法规,把减灾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开展社会减灾教育,提高全民减灾意识,加强国际合作等。
(3)家庭采取的减灾措施有:①认真学习相关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提高减灾意识;②培养应对自然灾害的良好心态;③准备必要的救灾物资,比如避难袋;④购买保险;⑤注意收听相关预报、预警;⑥学习一些基本技能,比如游泳。
1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为帮助云南盈江地震灾区紧急安置受灾群众,民政部2011年3月10日决定从中央救灾物资南宁储备库紧急调运5000顶救灾帐篷和62吨彩条布。
(1)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库的目的是什么?
(2)如果让你确定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你将按怎样的条件确定基地的地点?
(3)如果让你管理某救灾储备基地,你将选购并储备哪几类救灾物资?
(4)你认为救灾物资储备基地选址应遵循哪些原则?
(5)除了建设国际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外,我国还实施了哪些减灾策略?
解析:第(1)题,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基地是一种有效的防避灾措施,也是为了灾害发生后减少救灾物资筹备的时间。第(2)题,“国家级”是题眼,应从覆盖全国范围的角度归纳。第(3)题,可从满足灾民生活、搜救受灾人员、抢救伤员、御寒取暖四个角度归纳。第(4)题,可从存和调两个角度归纳。第(5)题,应根据我国自然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全球自然灾害变化特点两个角度分析。
答案:(1)有效减少灾害损失,提高应急能力。
(2)不易遭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地势较高,地质条件较好;远离火源、易燃易爆物等);交通运输便利(宜邻近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市政条件较好(通讯/通信、供水、供电等)。
(3)生活、救生、医用和取暖御寒物品四大类。
(4)储存安全、调运方便。
(5)加强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报;大力推进减灾系统工程;实行减灾分区管理;减灾要与资源开发、环境建设统筹规划;加强减灾法制建设;提高全民减灾意识;加强国际合作。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