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2012·高考广东卷)读“2006年我国水资源、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区域比重图”,完成1~2题。  1.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是(  ) A.西南区 B.西北区 C.南方区 D.北方区 2.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匹配较差的区域是(  ) A.北方区和南方区 B.北方区和西南区 C.西北区和西南区 D.西北区和南方区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是南方区。第2题,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不匹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水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低;另一种是水资源短缺,但人口、耕地、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从图中可以看出,匹配较差的区域为北方区和西南区。 答案:1.C 2.B    暗筒式日照仪主要通过感光纸的感光历时记录日照时数。读“某高原日照变化趋势和分布”图(单位:%(10a)-1,图中空心表示增加或未变,实心表示减少),回答3~4题。  3.对图中日照变化区域差异,最恰当的描述是(  ) A.平均海拔最高的东部地区变化最大 B.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变化最大 C.相对高度差异显著的地区日照变化最大 D.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变化最大 4.近45年来,该地区无论是总云量,还是中低空水汽条件的变化都很小,则导致其日照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全年受准静止锋冷气团控制,云量较高,日照显著减少 B.全年受准静止锋暖气团爬升影响,降水增多,日照显著减少 C.全球变暖,热带北移,该地太阳辐射强度减弱 D.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该地工业化进程较快,大量气溶胶和污染物排放量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 解析:第3题,空间定位为西高东低的云贵高原,日照变化显然东高西低。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东部地区人口密度更大,而相对高度差异显著者应为河谷地区(图中无法确认)、水力资源最丰富应为西部地区。第4题,就试题题干排除A、B,而按C选项该地太阳辐射强度应增强。 答案:3.B 4.D    读我国局部地区及四地年降水量(单位:毫米)统计资料,回答5~7题。  5.形成东西方向年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 A.海拔高度 B.距海远近 C.气温高低 D.地表植被 6.该区域自然灾害主要有(  ) A.沙尘暴 B.泥石流 C.地震 D.水土流失 7.关于a河段水文特征及其成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流域面积扩大,河水水量显著减少 B.工农业用水较少 C.地势平坦,水流平缓 D.有凌汛现象 解析:该题组通过区域图分析西北地区降水的分布规律。西北地区降水东西差异显著与距海远近有关;由于该区降水少,植被稀少,地表松散物质多,加上风力大,主要的自然灾害为沙尘暴;黄河进入兰州以下河段后,工农业用水量增多。 答案:5.B 6.A 7.B    下图表示我国局部区域,读图完成8~10题。  8.关于图中省区的正确叙述是(  ) ①春季频繁影响我国的沙尘暴,其风沙多源于哈萨克斯坦、蒙古国以及c、e两省区 ②受沙尘暴危害最严重的要数b省区,主要原因是干旱 ③该区域常规能源缺乏,但太阳能丰富 ④f省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糖料和丝绸生产基地 A.①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关于a、b两省区的正确叙述是(  ) A.晴天多,日照长,但气候高寒,农作物单产低 B.农田、村镇、城市主要分布在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 C.河流①地处亚欧板块内部,其下游流入缅甸 D.由于海拔高,降水少,因而湖泊稀少 10.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往东的广大地区被称为“西藏的江南”,其气候成因是(  ) ①纬度较低 ②位于喜马拉雅山北坡 ③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海拔较低的谷地,受地形雨影响显著 ④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带来大量降水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8题,省区b为青海省,因海拔高而沙尘暴影响较小;该区域常规能源中石油、天然气、水能丰富。第9题,青藏高原上单产高,①为雅鲁藏布江,为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地表分界线,下游流经印度和孟加拉国。第10题,被称为“西藏的江南”的地区是暖湿的亚热带气候,这种气候的形成与其位置及局部地形密切相关。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南部边缘——喜马拉雅山南坡海拔逐渐向南降低的谷地。 答案:8.B 9.B 10.B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11~13题。  11.图中①城市的主导工业部门是(  ) A.汽车制造 B.钢铁 C.电力 D.机械 12.图中城市②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河流 B.气候 C.旅游 D.交通 13.下列关于图示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区位于我国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水能资源丰富 B.该地区有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黄淮平原和江汉平原 C.长江河段落差大、通航能力差 D.该地区有电力工业和有色金属冶金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解析:①是湖北省宜昌市,有葛洲坝、三峡等水利枢纽,电力工业为当地主导工业部门;②城市是武汉,位于汉江和长江的交汇处;该区域位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水能资源丰富,长江通航能力较好,电力和有色金属冶金工业发达。 答案:11.C 12.A 13.D 二、综合题 14.根据材料及图,回答问题。 材料1: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2011年7月27日6时50分报道,目前,西藏全区80%住房条件较差的农牧民实现了安居。2012年,要继续扎实推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大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 材料2:2011年3月1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被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矿产资源丰富。 材料3:下图为某循环产业生产流程模式图。  材料4:下图为青藏地区部分资料图。  (1)从节能减排的角度说明青藏地区哪些优势资源可推进农村的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2)西藏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有哪些? (3)说出图中青藏铁路多处“以桥代路”的主要原因。 (4)分析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条件。 (5)材料3中的循环产业生产模式对全球变暖有何生态意义? 解析:第(1)题,青藏地区水力资源、太阳能资源、地热资源和风能资源都很丰富。第(2)题,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能源。第(3)题,“以桥代路”是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第(4)题,优势是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劣势是生态环境脆弱、科技水平较低、水资源不足等。第(5)题,循环产业生产模式的主要优点就是充分利用资源,尽可能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特别是减少CO2排放。 答案:(1)水力资源、太阳能资源、地热资源、风能资源。 (2)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因地制宜,多能互补;调整农村能源消费结构,积极支持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3)解决高原冻土施工难题;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 (4)有利:矿产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电力、土地和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国家政策的支持;交通较便利。不利:科技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水资源较为贫乏。 (5)循环产业生产能减少废弃物的排放,特别是能减少CO2排放,抑制全球变暖。 15.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长江经济地带是兼顾自然地理、人文脉络、经济区的整体功能和行政区的完整性等诸多因素的一种经济区形式。下图为“长江经济地带空间结构示意图”。  材料2:长江上游区域各大城市的等级体系。 城市 面积(km2) GDP(亿元) 人口(万) 城市级别  重庆 82403 3486.20 2808 直辖市  成都 12400 2750.0 1234 副省级城市  昆明 21111 1203.00 619 地级市  贵阳 8032 603.00 395 地级市  怀化 27600 334.1 500 地级市   (1)简要说出长江经济地带空间结构中的主轴与辅轴的分布规律。 (2)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沪宁杭工业基地,是长江经济地带上最重要的经济区域。说明该工业基地的区位条件。 (3)长江上游区域的各大城市服务功能差异明显,简要分析重庆市发展成为本区域中心城市的条件。 解析:第(1)题,据图分析回答。第(2)题,结合工业区位因素及区域地理知识回答。第(3)题,地理位置、交通、资源、市场等因素是促进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1)主轴沿长江干流分布,辅轴沿铁路(或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分布。 (2)有利条件:水源充足;地形平坦;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工农业基础好;技术力量雄厚;工业协作条件好;市场广阔;地理位置优越。不利条件:能源、资源缺乏;污染严重;用地紧张。 (3)地处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交通枢纽,有利于利用周围广大地区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供应和广大市场;面积、人口、GDP规模大,城市级别最高。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