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读下图(阴影区为海洋),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M、N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M地自然灾害少,而N地自然灾害多 B.都位于河口三角洲地区 C.M地比N地年降水量大 D.M地盛产水稻,N地盛产小麦 2.下列关于该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部地势高,受板块运动的影响分布有东西向山脉 B.北部有海拔较低缓的古老高原 C.分布有丰富的煤、铁等资源,传统工业突出 D.北高南低,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解析:本题组以局部区域图考查区域地理特征的判断。解题的关键是定位,由图中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判定,图示区域为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的部分范围,M为泰国曼谷,N为缅甸仰光,因位于板块交界处,两地都多自然灾害;受南亚夏季风影响,N地降水多于M地;两地都位于河口三角洲,盛产稻米。中南半岛地势北高南低,突出的地形特征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答案:1.B 2.D    (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下图所示区域内自南向北年降水量由约200 mm增至500 mm左右,沙漠地区年降水量仅50 mm左右。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甲地区夏季降水量最接近(  ) A.50 mm  B.150 mm C.200 mm D.250 mm 4.解决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的可行措施有(  ) ①引湖水灌溉 ②海水淡化 ③改进灌溉技术 ④建水库调节径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甲地区农业发达,其成功之处在于(  ) A.提高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调节了降水的季节分配 C.调节了降水的年际变化 D.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解析:第3题,根据经纬线和湖泊、海洋等信息,可以判断图示地区是位于地中海沿岸的中东地区(一部分)。甲地位于沙漠地区以东,远离海洋,还有季节性河流,夏季降水量应在50 mm左右。第4题,甲地区的湖泊为咸水湖,不能用作灌溉水源,发展农业主要的矛盾是水源不足,不是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因此不能用建水库的方法解决。临近海洋、极度缺水的地区可以采取海水淡化的方法获得一定的淡水。除了开源措施以外,节流也是关键措施,因此改进灌溉技术,如变大水漫灌为滴灌是解决水源不足的重要措施。第5题,从上题的分析中可以知道,甲地区发展农业主要是采取喷灌和滴灌技术,把水资源由“少”变“多”的,节约了水资源,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答案:3.A 4.B 5.D    (2010·高考江苏卷)2010年1月,海地发生7.3级地震,几十万人遇难;同年2月,智利发生8.8级地震,数百人丧生。下图为两次大地震震中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两次大地震(  ) A.震中都位于太平洋沿岸 B.震中都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处 C.能量源自地球内部 D.遇难人数的多少取决于震级的大小 解析:选C。地震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之一,它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这两次大地震中,海地地震震中不位于太平洋沿岸,也不在两大板块交界处;海地地震的震级虽然小,但死亡人数远大于智利地震。 7.图中甲、乙两区农业发展条件的相同点是(  ) A.地域狭小,耕地规模小 B.终年光照充足 C.雨热同期 D.全年降水分配均匀 解析:选A。由图可知,甲区位于30°S~40°S的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该地雨热不同期、全年降水分配不均匀;乙区位于40°S~60°S的大陆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光照并不充足;但两地均受东部高大山地的制约,地域较狭小,因此耕地的规模都较小。    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回答8~9题。  8.有关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丙山脉的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 B.夏季时C处的降水比B处多 C.乙海域为比斯开湾 D.甲海域为地中海 解析:选B。由经纬网可知,B处临地中海,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炎热干燥,因此夏季时的降水比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C处要少;甲区域为比斯开湾,乙区域为地中海;根据图中的经纬网,可以判定该山脉为东西走向。 9.从甲海域到乙海域运输某种货物,走最短线路必须经过的海域是(  ) A.麦哲伦海峡 B.直布罗陀海峡 C.苏伊士运河 D.非洲好望角 解析:选B。从比斯开湾到地中海走最短线路必须经过直布罗陀海峡,麦哲伦海峡在南美洲南端,苏伊士运河连接地中海和红海,经非洲好望角是路途较远的一条线路。    下图表示某国两大经济地带的基本资源指标。读图,回答10~11题。  10.该国西部地区的特点是(  ) A.面积大 B.人口少 C.科技力量强 D.淡水资源丰富 11.该国东部地区的河流多注入(  ) A.印度洋 B.大西洋 C.太平洋 D.北冰洋 解析: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科技强、人口多;东部地区淡水资源丰富、面积大。第11题,由图中该国东西部资源指标信息,可判断该国为俄罗斯,东部地区的河流多注入北冰洋。 答案:10.C 11.D    读我国南极考察站和“南极四点”分布示意图,回答12~13题。  12.关于南极洲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B.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科考的最佳时期 C.是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 D.自然环境原始,动植物种类繁多 13.关于图中科考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冰点距极点的距离为2000千米 B.长城站是我国距祖国最近的考察站 C.磁点位于中山站的东北方 D.高点是南极洲海拔最高的地方 解析:南极洲的自然环境原始,但是自然条件恶劣,动植物种类很少。冰点与极点间纬度相距约11.5度,实际距离相距约1300千米;长城站虽然纬度最低,但临大西洋,临印度洋的中山站距离祖国最近;高点是南极冰穹的最高点(海拔4083米),南极洲的最高点是海拔5140米的文森峰。 答案:12.D 13.C 二、综合题 14.(2011·高考上海卷)读乍得湖及相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乍得湖地处撒哈拉沙漠南缘,水位常随季节变化,湖面伸缩性很大,乍得湖是一个国际湖泊,有3000多万人靠乍得湖为生。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沿湖国家不仅利用湖区发展渔业,利用湖滨草原发展畜牧业,而且在湖滨地带大规模开辟农田,引水灌溉,建立粮食生产基地。为了在干旱环境下获取更多的水源,一些国家甚至在水源河上建坝截水。然而,在他们过度利用乍得湖的同时,生态与环境问题也同时出现。  图1 乍得湖地理位置简图  图2 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  图3 不同年份同一时段乍得湖卫星影像示意图 (1)简述乍得湖地理位置特征。 (2)读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乍得湖水位随季节而变化的原因。 (3)根据卫星影像示意图,说明乍得湖近五十年来湖面演变的总体趋势,并简析该趋势发生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后果。 演变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演变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后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面对严峻现实,沿湖国家计划从刚果河调水补充乍得湖。说明从刚果河调水的主要理由。 解析:第(1)题,地理位置特征的描述可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几个方面回答。第(2)题,读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可知,乍得湖为热带草原气候,其降水特点是干湿季分明。第(3)题,气候变暖导致气候变干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使乍得湖的湖面面积急剧缩小。第(4)题,由图中可看出,刚果河距乍得湖较近;刚果河流域处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且季节变化小。 答案:(1)地处非洲中北部内陆,位于低纬度、热带,周边有乍得、喀麦隆、尼日尔和尼日利亚四个国家。 (2)乍得湖地处热带稀疏草原气候区,湿季受赤道低压带控制,降水丰富,水位上升;干季受东北信风带控制,干旱少雨,水位下降。 (3)演变趋势:卫星影像示意图说明,乍得湖近五十年来湖面的面积急剧缩小 演变原因:全球变暖导致干旱加剧,荒漠化趋势严重造成沙漠逐步南侵。人口增长过快,农牧业过度发展,沿湖国家缺乏统筹安排等 产生后果:湖水日趋枯竭,湖区生物多样性缺失;干旱程度加剧,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农牧渔生产难以维系,生存条件恶化 (4)刚果河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巨大;降水的季节变化小,河流流量稳定。乍得湖距离刚果河相对较近。 15.(2012·永嘉县普高联合体期中联考)图1为“甲、乙、丙三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图2为“甲、乙两地年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地位于亚洲的________半岛,丙地位于________半岛。 (2)填表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的异同点。 气候特征 相同点    不同点   (3)简述甲乙两地夏季风成因的差异。 答案:(1)印度 中南 (2) 气候特征 相同点 夏季高温多雨;降水季节变化大   不同点 甲地全年气温高(或乙地气温年较差大或乙地冬温低) 甲地雨季短(或乙地雨季长)  (3)甲地夏季风主要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乙地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