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训练]
(满分100分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读“我国沙漠化土地成因构成图”,回答1~2题。
1.这些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B.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C.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D.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解析:我国“三北”地区较南方自然条件脆弱,生态恢复能力较差,沙漠化较严重。
答案:C
2.这些新出现的沙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所致
B.人类发展工业生产所致
C.是降水减少、蒸发加剧的结果
D.是气候干旱,沙丘不断向农牧业地区推进的结果
解析:由图可知因滥垦、滥伐森林造成的沙漠化在成因构成中达84%,据此可知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植被受到破坏是新出现的沙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A
读“井的密度及其分布对牧场的影响图”,完成3~4题。
3.图中圆内裸地表示沙层裸露或固定沙丘活化,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过度樵采 B.过度开垦
C.过度放牧 D.过度砍伐
4.曾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现在“裸地遍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
A.为放牧引水掘井,周围草场因过度利用和践踏而出现裸露地面
B.为扩大耕地而掘井,周围草场最终因为践踏和开垦变成裸露地面
C.为解决人的生活吃水问题而掘井,周围草场终因人为破坏而变成裸露地面
D.为解决人们生活能源问题而拔草、砍树,导致环境恶化
解析:在井的附近,通常会集中大群牲畜饮水,过牧导致这种现象尤其严重,造成井周围土地形成荒漠化圈。
答案:3.C 4.A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5~6题。
5.图中A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 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图中B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
( )
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的结果
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的结果
C.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的结果
D.人类过度开垦和放牧对植被破坏的结果
解析:第5题,根据图中提供的经纬度数值及地理事物的轮廓,可以判断A为宁夏平原,该地降水少,气候干旱,蒸发比较旺盛,发展农业长期引用黄河水灌溉,引起土壤的盐碱化。第6题,导致B处(毛乌素沙地)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人类过度开垦、过度放牧。
答案:5.C 6.D
新华网呼和浩特2011年9月4日电 内蒙古自治区从今年起至2020年,拟在科尔沁沙地种植数百万亩樟子松。据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奈曼沙漠化研究站数据,科尔沁沙地的土地沙漠化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生良性逆转。下表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尔沁沙地重心移动的情况。据此回答7~8题。
年份(年)
东经
北纬
1949
121.97°
43.57°
1955
121.93°
43.51°
1960
121.94°
43.54°
1970
121.88°
43.59°
1978
121.86°
43.63°
1985
121.75°
43.80°
1990
121.80°
43.68°
1995
121.71°
43.84°
7.从整体上看,科尔沁沙地重心的移动方向是( )
A.向西北方向移动 B.向东北方向移动
C.向东南方向移动 D.向西南方向移动
8.导致科尔沁草原沙地土地出现连片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A.农牧交错带过度垦殖
B.过度樵采破坏固定沙丘的植被
C.牧区严重超载放牧导致草场退化
D.水资源利用不当,浪费严重
解析:第7题,从图中经纬度可知科尔沁沙地的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第8题,科尔沁沙地位于农牧业交错地带,其沙丘退化原因是毁草开荒造成的。
答案:7.A 8.A
内蒙古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牧区,其东部的草场载畜量远高于西部。据此回答9~10题。
9.导致内蒙古高原草场载畜量东西部差异的因素主要有( )
①年降水量 ②海拔 ③荒漠化程度 ④人口密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合理利用内蒙古草场资源的措施有( )
①实行划区管理,规定适宜的载畜量 ②减少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 ③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 ④实行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9题,内蒙古高原东西跨范围广,东部地区距海洋近,受海洋影响明显,降水量一般在200 mm以上;西部距海洋远,降水量在200 mm以下,属干旱的大陆性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决定了草类的生长情况和载畜量;荒漠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载畜量的高低。第10题,对于草场的管理,首先要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其次再实行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以减少对草场的破坏。
答案:9.C 10.D
读“我国某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1~12题。
11.图中所示的环境问题是( )
A.荒漠化 B.臭氧层空洞
C.水土流失 D.全球变暖
12.图示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地区是( )
A.黄土高原 B.塔里木盆地
C.东北平原 D.长江三角洲
解析:由图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该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黄土高原。
答案:11.C 12.A
二、综合题(共40分)
1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1: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石羊河流域的水量减少近1/3,石羊河流域的人口却由90万增加到近230万,灌溉面积由300万亩增加到了500万亩。
材料2:“石羊河流域示意图”。
(1)结合下图,描述石羊河的径流特点,并分析该径流特点的形成原因。(8分)
(2)请根据图文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石羊河水量减少的原因。(4分)
(3)石羊河水量减少会给该流域带来哪些环境问题?(4分)
(4)结合下图,探讨解决石羊河流域水资源问题的途径。(4分)
解析:第(1)题,根据柱状图很容易总结出石羊河的径流特点。由于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冰雪融水为石羊河的主要补给形式,而冰雪融水数量的多少受气温高低的制约。第(2)题,河流水量的减少要从自然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进行考虑:自然原因与气候变暖有关,人为原因与流域内用水量增加有关。第(3)题,由于河水被过度利用,河流断流,湖泊干涸,自然植被数量减少;下游地区转而大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矿化度上升,盐碱化加重。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石羊河流域的最主要用水方式为农田灌溉,要解决该流域的水资源问题就要减少农田灌溉的用水量,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
答案:(1)夏季径流量最大,冬季径流量最小。石羊河地处西北地区,降水较少,其主要补给形式为冰雪融水;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因而河流径流量大;冬季气温低,冰雪融水量很小,因而径流量小。
(2)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祁连山冰川萎缩,冰雪融水量减少。人为原因: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流域内用水量快速增加。
(3)湖泊萎缩、干涸,天然植被枯萎、死亡,土地沙漠化、盐渍化进程加快;(过度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矿化度上升。
(4)压缩高耗水农作物播种面积,实行退耕还草工程,大面积推行滴灌、渗灌等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1:2011年6月17日,全球迎来第十七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联合国将“林木维系荒漠生机”确定为今年的活动主题。这一主题将荒漠化与森林植被紧密联系,揭示了森林对维持荒漠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警示人们要努力加强和保护好荒漠植被,加强荒漠生态修复与治理。
材料2:近年来,河北怀来县的“天漠沙丘”向东南移了大约1 000米。据专家介绍,如果不控制这种局面,不出十年,沙漠就会逼近北京。
材料3:“新疆和田地区保护绿洲的三道防线示意图”。
(1)我国近50年来土地荒漠化严重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由材料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一下荒漠化在社会、经济、生态、生产方面的危害。(10分)
(3)材料3图中三道防线,其中林带主要发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因此,绿洲地区的风速比沙丘地区______,蒸发量比沙丘地区______。(6分)
(4)由图示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途径。(2分)
解析:第(1)题,近几十年来人为因素成为荒漠化的重要因素。第(2)题,社会经济方面,造成重大损失,会威胁到公共基础设施;生态方面,造成表土裸露,容易出现生态问题;生产方面,使生产能力下降,导致减产等。第(3)题,由图示可知,经历三道防护林后,流动沙丘被固定下来,风速减小。
答案:(1)人类生产活动与生活活动不当
(2)①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许多村庄、铁路、公路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②荒漠化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③荒漠化导致了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得生物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饥荒。
(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小 少
(4)恢复植被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