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读气候与植被的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
1.稀树草原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
B.受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影响
C.终年受高气压带控制
D.受地形的影响
解析:选A。图中稀树草原位于大陆内部,由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所致。
2.图中南北方向的植被变化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解析:选A。南北方向植被的变化与纬度高低(热量因素)息息相关,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下列两幅图中,甲图为“从雅加达到北京附近沿经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乙图为“经北京附近沿纬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乙
3.在A处的大片森林中出现苔原植被是因为( )
A.纬度位置影响,属纬度地带性
B.海陆位置影响,属干湿度地带性
C.受地形影响,属垂直地带性
D.受地形影响,属非地带性
解析:选D。A处的苔原植被处于亚寒带针叶林植被之中,应该是由于地势起伏而形成的,属非地带性因素。
4.在乙图中,D处之所以能形成草原的原因是( )
A.受到夏季风的影响气候较为湿润
B.受到西风的影响带来丰富的降水
C.E处有高山冰雪融水,使这里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能滋润生长的草地
D.受冬季风的影响从北冰洋带来丰富的水汽
解析:选C。D处距海洋远,降水少,其东、西两侧均为温带荒漠、半荒漠,由于E处高山上的冰雪融水形成丰富的灌溉水源,滋润了土地,成为草原。
读下图,完成5~6题。
5.自然带①出现在南回归线附近的沿海地区,这种分布属于(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现象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现象
C.垂直地域分异现象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6.自然带②南北延伸较长,主要是受到沿岸( )
A.向南流动的寒流影响
B.向北流动的暖流影响
C.向南流动的暖流影响
D.向北流动的寒流影响
解析:第5题,热带雨林带主要分布在0°~10°之间,自然带①为热带雨林带却分布在南纬10°~南回归线之间,主要是由于东南信风、地形(西北部为巴西高原,地势抬升多地形雨)和巴西暖流的影响而形成,区别于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带。第6题,自然带②为热带荒漠带,其南北延伸较长主要是由于秘鲁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导致的。
答案:5.D 6.D
读大陆自然带分布模拟图,完成7~8题。
7.自然带①→②→③→④→⑤→⑥和自然带⑦→⑧→⑨→⑩的分布规律分别符合( )
A.由赤道到两极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非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和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
8.A山脉自然带带谱与下列图示自然带吻合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7题,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⑤→⑥在南北方向更替,东西方向延伸,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⑦→⑧→⑨→⑩则表现为东西方向更替,南北方向延伸,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第8题,图中A山脉位于热带荒漠带中,自然带带谱中基带应该为热带荒漠带,将C、D选项排除;由于海拔和纬度位置的影响,A山脉不可能出现冰川,故将A排除。
答案:7.A 8.B
读“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完成9~10题。
9. 地形区A、B对应的自然带依次是( )
A.热带雨林带、热带荒漠带
B.热带草原带、热带雨林带
C.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
D.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
10.导致A地与B地自然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环流 B.厄尔尼诺现象
C.地势高低 D.海陆分布
解析:笫9题,根据等高线分布和经纬度判断图示区域A为刚果盆地,B为东非高原,其对应的自然带分别为热带雨林带和热带草原带。第10题,B地为东非高原,虽地处赤道附近,但由于海拔高改变了水热分布状况,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其对应的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
答案:9.C 10.C
读世界某局部区域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甲、乙、丙三处植被分布正确的是( )
解析:选B。根据经纬度可以看出该地应是南美洲南部地区,图中山脉为安第斯山脉,其西侧为迎风坡,降水丰富,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东侧是背风坡,降水少,形成温带荒漠景观。
12.图中乙、丙处植被的分布主要是( )
A.纬度地带性规律 B.经度地带性规律
C.垂直地带性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
解析:选D。图中乙、丙两处的植被差异是由于高大地形对西风气流的阻挡所致,属于非地带性现象。
13.多年积雪区和季节性积雪区之间的界线称为雪线,山岳冰川分布的高度受雪线高度的制约。有关冰川与雪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雪线的高度是变化的,冰川分布的高度是不变的
B.雪线的高度是不变的,冰川分布的高度是变化的
C.雪线高度以上,年降雪量小于年消融量
D.一个地区如果地表高度没有高出雪线,就不可能形成冰川
解析:选D。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如果地表高度没有高出雪线,就没有山岳冰川(多年积雪)的分布。
二、综合题
14.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同学们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因素。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性。
(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________(风带),请在图上相应的位置用箭头画出该风带的风向。
(3)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对应的自然带①是________带。
(4)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在________和________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④地的自然带是________带。
(5)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_______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自然带⑤⑥⑦⑧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_______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
解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在各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上,差异性体现在各地区组成自然环境的各要素的差异上。由于差异性的存在,形成了不同的气候与自然带。
答案:(1)整体
(2)西风带 西南风,风向略。
(3)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4)副热带高气压带 西风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5)由赤道到两极 热量 从沿海向内陆 水分
15.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中数码表示的自然带名称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自然带从⑤→①表示的是自然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和____________规律。
(3)自然带②在南半球的同纬度有无分布?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它在40°N高山上的分布高度约是________。
(4)图乙是沿46°S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A的自然带与图中的________(填序号)自然带相符;图中B自然带名称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然带⑤在________洲分布最广,自然带④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大陆东部的________________地区。
解析:图甲是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由自然带的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判断:①为寒带苔原带,②为亚寒带针叶林带,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④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或硬叶林带;结合纬度判断图乙中A自然带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下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受地形这一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同纬度山脉东坡B处形成温带荒漠带。
答案:(1)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 垂直地域分异
(3)没有 南半球该纬度内几乎全部是海洋 4000米
(4)③ 温带荒漠带 位于山地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
(5)南美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