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地区,此时的太阳高度约为(  ) A.0°           B.30° C.60° D.90° 2.图中所示地区,肯定位于(  ) A.赤道地区 B.低纬度地区 C.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D.热带气候地区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日影垂直向下,可知图示地区此时的太阳高度为90°,从全球来看,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太阳直射现象。 答案:1.D 2.C 3.(2012·通化期末)下列日期中,北京昼夜长短相差最小的一天是(  ) A.国际劳动节 B.我国植树节 C.我国国庆节 D.我国教师节 解析:选C。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某日离春分(或秋分)日越近,北京的昼夜长短相差就越小。 4.(2012·青岛胶州期末)地球上一年内昼夜变化最大的地区是(  ) A.热带 B.南、北温带 C.南、北寒带 D.南、北回归线附近 解析:选C。南、北寒带一年中可以出现极昼、极夜现象,所以一年内昼夜变化最大。 5.地球上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  ) A.各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B.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C.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D.黄赤交角的存在 解析:选D。由于地球公转运动时,其赤道平面和公转轨道面保持23.5°的交角(黄赤交角),使得太阳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发生季节移动,从而导致各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形成四季的更替。所以说,黄赤交角是地球上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 6.关于右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P点地方时是早晨6点 B.此时地球公转角速度较小 C.北京昼长夜短 D.南极点太阳高度为0° 解析:选A。此图说明了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P点位于赤道上和晨线上,所以为早晨6时。12月22日,地球接近近日点,公转角速度较大,北京昼短夜长,南极点太阳高度为23.5°。 7.读“太阳直射点周年移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北半球夜长逐日增加的时段是从________到________。 (2)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减小的时段是从________到________。 (3)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增大时段是从________到________。 (4)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时,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的地区是________。此时北京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 (5)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时,北极圈的昼长比赤道上________(长或短)________小时。 (6)太阳直射点位于c点时,晨昏线与经线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与纬线的关系是________。 解析: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南、北),则该半球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南、北)运动,则该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另一半球昼变短、夜变长。太阳直射点向某一地点运动,则该地点正午太阳高度增大。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昼夜平分,则晨昏线过两极点与某一经线圈重合,与纬线垂直。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上出现极昼,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 答案:(1)b d (2)c d (3)d b (4)赤道 等长 (5)长 12 (6)与某一经线圈重合,与其他经线平行 垂直  一、选择题  (2012·山东师大附中一测)右图示意某日晨昏线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关系,读图回答1~2题。 1.该日为(  ) A.春分日或秋分日 B.夏至日 C.冬至日 D.夏至日或冬至日 2.该日北京的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地面夹角为多大时集热效果最好(  ) A.40°            B.50° C.16.5° D.63.5°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晨线与黄道平面夹角为66.5°,根据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可以判断晨线与赤道平面夹角为90°,由此可确定该日为春分日或秋分日。第2题,为使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效果最好,应使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集热面与地面的夹角和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加应等于90°,结合上题可以判断该夹角应为40°。 答案:1.A 2.A 右图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该地所在半球与热量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北半球 温带 B.南半球 温带 C.北半球 热带 D.南半球 热带 4.下列关于P、Q、M、N四点取值的判断,正确的是(  ) A.P与M的值相等,且可能小于66.5° B.N为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最小值,且小于43° C.P与M的值均为90° D.Q的值应小于66.5° 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可以看出,该地区以6月份为中心形成两个对称的最大值,因此可以断定该地区在热带,但是最小值并未对称分布,6月份以后的最小值最小,因而可断定在北半球。第4题,由于该地区在热带,所以最大值P与M都是90°。 答案:3.C 4.C 下图中①~⑤为0°~66.5°N之间不同日期的昼长分布曲线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曲线由①—②—③变化的时段内,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是(  ) A.从北回归线到赤道 B.从赤道到南回归线 C.从南回归线到赤道 D.从赤道到北回归线 6.曲线由⑤—④—③变化的时段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逐渐缩短 B.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逐渐增长 C.南半球昼长夜短,且夜逐渐缩短 D.南半球昼短夜长,且夜逐渐增长 解析:图中显示北半球0°~66.5°N的昼长情况为:①②时期昼长小于12小时,③等于12小时,④⑤大于12小时。则曲线由①—②—③变化的时段内,昼长小于12小时但逐渐变长,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运动;曲线由⑤—④—③变化的时段内,昼长大于12小时但逐渐变短,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运动。 答案:5.C 6.A 2012年3月31日的“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是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全球最大的环保活动,其主题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位环保家”。图中①②③是甲、乙、丙、丁四地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线。据此回答7~8题。  7.若活动时间是当地20∶30~21∶30,下列四城市中最早和最晚熄灯的分别是(  ) A.甲和乙 B.乙和甲 C.乙和丙 D.丙和丁 8.北半球夏至时,四地正午太阳入射光线对应正确的是(  ) A.甲—③ B.乙—② C.丙—① D.丁—③ 解析:地方时是随经度而变的时间,东经经度越大时间越早,西经经度越大时间越晚,则图中四地,乙最早熄灯、丙最晚熄灯;据图可以判断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赤道,丙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丁位于北回归线,北半球夏至时,四地正午太阳入射光线对应正确的应为甲为①;乙为③;丙为①;丁为①。 答案:7.C 8.C    (2012·杭州西湖高一月考)下表为某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据此回答9~10题。 时间 地点 当日 次日   日出 日落 日出 日落  ① 9∶00 23∶00 8∶58 23∶02  ② 7∶19 18∶41 7∶20 18∶40  ③ 5∶40 18∶48 5∶39 18∶49  9.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10.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 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解析:第9题,根据表中三地日出日落时间计算出昼长,昼夜长短差距越大的地方纬度越高,由此可知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①③②。第10题,若③地为北京,根据表中③地昼长大于12小时,且白天越来越长,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各地昼夜长短相差不是最小。 答案:9.B 10.C (2012·信阳高一测试)下图是甲、乙两地夏至日太阳高度日变化图,读图回答11~13题。  11.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差h的值是(  ) A.23.5° B.43° C.47° D.66.5° 12.下列关于该日甲乙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地正午太阳方位相同 B.乙地有极昼极夜现象 C.甲地位于北京的东南方向 D.乙地位于南美洲 13.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关于地心对称 B.关于地轴对称 C.关于赤道对称 D.关于极点对称 解析:第11题,据图可以看出甲乙两地的昼长和为24小时,说明甲乙纬度相同,分别在南北半球,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差为47°。第1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6月22日,甲的正午太阳高度比乙小,昼长只有9个小时。因此甲不可能有极昼或极夜现象。6月22日,甲昼短夜长,表明甲在南半球。甲为12点(太阳高度最大时)时,北京时间大约为4点30分,由此推出甲的经度大约是112.5°W,位于北京的东面。所以选C。第1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地方时差12小时,即经度相差180°。所以选A。 答案:11.C 12.C 13.A 二、综合题 14.读下列图组,图中字母和数码代表二分二至日的情况。其中图a为地球公转位置图;图b为太阳光照图;图c为30°N地面正午太阳照射图;图d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当地球公转至图a中的________(A、B、C、D)点时,佛山的白昼时间为全年最长。 (2)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到A处,分析图a、图b、图c、图d的空间关系和逻辑关系,将字母、数码以及节气名称填在对应的表格中。 图a(A、B、C、D) 节气 图b(E、F、G) 图c(M、N、K) 图d(①②③④⑤)  A      解析:图a中的ABCD分别为12月22日、3月21日、6月22日、9月23日左右。图b中的EFG代表的节气分别是夏至、春分(秋分)、冬至。图c中的KNM分别是夏至、春分(秋分)、冬至的正午太阳高度。图d中的①②③④⑤代表的节气分别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分。 答案:(1)C (2)从左至右:冬至 G M ④ 15.(2012·河北正定高一月考)右图中G是上下两图的连接点。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太阳直射点的经纬位置是________。 (2)北京时间是________月________日________时。 (3)图中B在D的________方向,C在A的________方向。 (4)写出B、D两地的昼长时间:B________,D________。 (5)此时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________。 解析:该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重点考查日照图判读与地球运动规律的运用。(1)根据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可知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上,又根据图中经度的变化和太阳方位可知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即太阳直射点的经纬位置是23.5°N,0°。(2)(23.5°,0°)为直射点的坐标,经度0°即为12时,即北京时间(120°E)为6月22日20时。(3)由上题可知上方为南半球的半圆,下方为北半球的半圆,图中B与D在同一条经线上,B在D的正南方向,C与A在同一条经线上,C在A的正北方向。(4)根据晨昏线与B、D两地所在纬线的交点,可以确定两纬线的昼弧的长度,从而可知B昼长为8小时,D昼长为16小时。(5)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6月22日)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答案:(1)23.5°N,0° (2)6 22 20 (3)正南 正北 (4)8 16 (5)北半球各地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