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村落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村落的空间形态是( )
A.街道式 B.环形
C.半集聚型 D.集聚型
2.该村落按图示分布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在山区由于地形的影响,村落依山而建
B.平原面积开阔平坦,便于农耕
C.靠近水源而沿河道坐落
D.为逃避野兽袭击
解析:第1题,图中村落多沿河或等高线分布,住房较为松散,属于半集聚型村落。第2题,从图中看,该地地形崎岖,排除B项;村落沿河道延伸,不具备逃避野兽袭击的防御优势,排除D项;村落分布在山谷,沿河道延伸,并没有依“山”而建,而是分布在山间较开阔的平地上,排除A项。
答案:1.C 2.C
程集古镇始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据程氏家谱记载,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程姓富户在此地临水处辟建石级码头,开店设铺,形成集市,始称程家集,至今有800余年历史。(《古老而神秘的程集古镇》)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程集具有怎样的分布特征( )
A.分布在人口较多的地方
B.靠近交通运输便利的地方
C.靠近地方政府驻地
D.与民俗风情有关
4.程集古镇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临近水源 B.地形平坦
C.交通干道交会处 D.靠近集市
解析:第3题,“在此地临水处辟建石级码头”是关键信息,说明该集市形成于水运便利的地方。第4题,“形成集市,始称程家集”说明程集古镇的形成得益于集市的发展。
答案:3.B 4.D
5.读“山东省三大地形区示意图”及“村落情况对比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地区
村落密度(个/平方千米)
村落人口(人)
A
0.8
600~700
B
0.6
<300
C
1.0
700~800
(1)写出地形区名称:
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
(2)B地村落形态以分散型为主,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地村落形态以________为主,村落平均人口较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山东地形的分布和A、B、C三地村落密度及人口数量,判断村落形态及成因。
答案:(1)山东丘陵(胶东丘陵) 鲁中南山地丘陵 华北平原(鲁西北平原)
(2)地处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受地形影响较大,村落分散于山间谷地、河流沿岸
(3)密集型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条件好,适宜耕作,气候适宜,农业发达
一、选择题
1.关于乡村聚落形成的正确叙述是( )
A.聚落就是人们居住的场所
B.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出现了乡村聚落
C.最初的村落是临时的、移动的,逐渐发展形成固定的聚居形式
D.自然条件是乡村聚落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
答案:C
读下列图片,完成2~4题。
2.图中聚落形态与下面模式图对应正确的是( )
A.①—甲 ②—乙 ③—丙 ④—丁
B.①—丙 ②—甲 ③—丁 ④—乙
C.①—乙 ②—丙 ③—丁 ④—甲
D.①—甲 ②—丁 ③—丙 ④—乙
3.图片中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受地形影响最明显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图片中的乡村景观最可能出现在热带沙漠地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2题,街道式村落中的房子沿着道路的两边,一家一家的农户依次排列,形成一条长龙似的;棋盘格式的村落方正、道路较多;环形村落围绕村中池塘、山包、广场或一块绿地而形成,农舍围绕中心绿地排列成环形;根据图片中的房屋的分布特点可知:图片①~④乡村聚落形态依次是街道式、带状、棋盘格状和环状;在模式图中,图片甲~丁依次是街道式、环形、棋盘格式和带状。第3题,图片②中的村落在山谷中,受其影响,村落沿谷延伸呈带状。第4题,图片③中的村落颜色为白色、窗子少且小,与热带沙漠地区高温、多风沙的气候相适应。
答案:2.D 3.B 4.C
读下列图片,完成5~6题。
5.最有可能表示“集”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图片②描述场景所在区域往往形成集市,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较多 B.交通便利
C.地方政府所在地 D.风俗民情
解析:第5题,“最”是关键词。集是乡村在交通便利、地域开阔的地方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该场所还没有农民和商人定居;四幅图片中,只有④中没有住房。第6题,图片②描述的是傣族泼水节场景。
答案:5.D 6.D
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建筑设计风格不仅融入地方的传统文化特色,而且许多建筑的结构设计也体现了对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下图为我国某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吊楼。根据上述材料,回答7~10题。
7.该种聚落建筑主要分布在( )
A.青藏高原 B.天山北麓
C.江南丘陵 D.西南地区
8.图中建筑主要与当地何种自然条件相适应( )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9.根据当地环境推测,此地乡村聚落形态多为( )
A.密集型 B.分散型
C.棋盘格式 D.环形
10.此地该类村落的规模与华北平原相比应是( )
A.最大 B.较大
C.较小 D.最小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此类建筑为云南侗族的吊脚楼,它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由于云南侗族居住的地区气候湿热,吊脚楼高架起来可以防潮、防野生动物袭击,并利于通风,因地势和气候所限,村落应为零散分布,形态属于分散型,规模相对华北平原较小。
答案:7.D 8.B 9.B 10.C
11.阿拉伯的传统村落往往以________为核心( )
A.清真寺 B.教堂
C.皇宫 D.寺院
答案:A
二、综合题
12.读“我国两个乡村聚落形态图”,完成下列问题。
(1)有关甲、乙两聚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图村落呈不规则的多边形,乙图村落呈带状并沿河道延伸
B.甲图一般分布在北方,多为大型聚落,密度较小
C.乙图一般分布在北方,多为大型聚落,密度较小
D.从自然环境条件考虑,甲比乙较容易发展成城市
(2)下列属于乙图聚落分布形态的是( )
A.成都平原耕作区
B.湖北神农架山区的多数村落
C.太湖周围以渔业为主的村庄
D.沿汉水河道伸展的村落
(3)根据以上两题,我们可以归纳出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和形态与________因素关系极为密切。
解析:图甲中的聚落呈不规则的多边形,主要分布地北方平原地区,比较容易发育成城市;图乙较分散,明显沿河分布,属于南方地区的乡村聚落,规模较小。太湖周围的村落为环形村落;山村村落规模更小、更分散。
答案:(1)C (2)D (3)自然环境
13.读“某村落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若该村落中有一个街市,应当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2)若在区域②形成一个集,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如果在区域④形成一个集市,交换时的主要交通工具是________。
解析:集和街市的根本区别是商品交易场所是否有定居的商人和农民。集市是农村定期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形成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在它的周围要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商品来源和销售区,也就是这个商业中心的服务区;二是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便于商品的集散。交换时主要交通工具类型与交易场所的性质有关。第(1)题,从位置上看,图中四个区域只有①有居民定居。第(2)题,区域②位于河流和公路的交会处,交通便利。第(3)题,区域④位于河流中,交易时的交通工具是小船。
答案:(1)A
(2)这里位于河流和公路的交会处,交通便利,利于人流与物流的集散。
(3)(小)船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