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训练25 一、选择题 图3为我国部分地区地表年蒸发量等值线图。读图回答1题。  1.据图中的等值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丙地年蒸发量小于500毫米 B.图幅南部地区年蒸发量由东向西递减 C.单位距离年蒸发量变化甲地区大于乙地区 D.400毫米等值线同内、外流区分界线基本一致 读“我国乡镇企业三种发展模式的源地图”,回答以下1题。  2.A地城市采用“内含式”城市化扩展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A.城市化水平 B.经济发展水平 C.用地紧张 D.人口数量 如图是北半球海平面6月和l2月太阳月辐射总量随纬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2题。 3.6月份北半球海平面太阳月辐射总量最高的地区是  A.高纬度地区 B.低纬度地区 C.副热带地区 D.两极地区 4.下列关于12月份北半球海平面太阳辐射总量随纬度变化的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辐射总量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 B.太阳辐射总量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增 C.太阳辐射总量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D.太阳辐射总量在副热带地区最大   读“2001~2002年世界某种经济作物主产国产量比例示意图”。完成以下2题。  5.由图判断,该作物理想的生长环境是 (  ) A.降水充沛,土壤呈酸性 B.冬季干燥夏季湿润,无霜期短 C.日照充足,气候干燥 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6.该作物主产区还盛产 (  ) A.柑橘、葡萄 B.水稻、油菜 C.小麦、大豆 D.荔枝、甘蔗 北海道(如下图所示)是日本重要的农业地区。据图,回答以下2题。  7.关于北海道地区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地的农业种植主要集中于该岛中部 B.气候的大陆性强,利于农业发展 C.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季风水田农业 D.该岛的渔业不发达 8.为了预防和治理农业环境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北海道采取了许多比较有效的对策,其中包括 (  ) A.禁止使用化肥,控制使用农药 B.重视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C.限制农业的发展 D.调整农业结构,增加粮食种植 读下面按不同标准评价的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劣排序,据此回答以下2题。  9.甲、乙、丙、丁中的排序体现出运速由快到慢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0.四种运输方式中灵活性最好的是(  ) A.航空 B.铁路 C.公路 D.水运 11.当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时 (  ) A.地球公转的速度较慢 B.其他三地正午太阳所在方向不同 C.该学校所在地天气炎热 D.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将北返    下图中A地区为“汇源果汁番茄汁”的主要原料产地,甲、乙两图分别是该区域不同年份的地理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2题。  12.该原料产地的灌溉水源主要来自 (  ) ①大气降水 ②高山冰雪融水 ③附近湖泊的水 ④河流水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3.与华北平原相比,图示区域发展番茄种植的优势条件是 (  ) A.热量充足 B.光照丰富 C.土壤肥沃 D.水源广布 14.下面一些观点或主张,符合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的是(  ) ①在保护全球环境过程中,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大的责任和义务 ②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转嫁污染 ③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控制在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④由于受技术水平限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也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二、填空题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经济发展的惯性让广东经济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并将经济总量牢牢地稳定在全国第一的位置。现在优势弱化,竞争力加大,新的经济动力又不够强大,速度甚至落后在长三角之后,领跑了中国经济20多年的珠三角,现在正受到挑战。 材料二珠三角的低端产业在“搬家”。20多年前,珠三角承接了来自亚洲“四小龙”的产业转移,奠定了今日辉煌的基础;20多年后,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又不期而至。从繁华的珠 三角放眼四顾,它周边还有大片‘经济爽发达地区。今年,这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势头颇为迅猛,其背后有一场悄悄的企业“搬家”行动。 材料三 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示意图  (1)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从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称为产业转移。早期我国台湾电子企业生产工厂大量西移至广东东莞等地,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改革开放以来,相关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经济合作过程中,曾出现 的加工贸易形势。 (2)材料一中提到的广东的优势弱化。这里的优势具体指什么? (3)从地理角度来看,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劣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下图表示了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  材料三 图甲中A—B线上某乡的有关资料 自 然 环 境 海拔高度(米) 1 600   年降水量(毫米) 350   ≥10℃积温(℃) 2 997   土壤侵蚀强度(吨/年·平方千米) 5 200   植被覆盖率 1900年 较高    2005年 显著降低  灌溉面积(公顷) 0.0  人均耕地(公顷) 1970年 0.57   2005年 0.23  每公顷土地投入成本(元) 4 185  土地产值(元/公顷) 5 610  耕作方式变化 1955~1980年 小麦→小麦→豆科类→马铃薯或杂粮→歇地   1981~2005年 小麦→小麦→小麦→马铃薯→马铃薯  (1)根据材料一,从B至A反映出________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穿过的温度带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当年降水量小于300 mm时,森林的覆盖率较低,降水的侵蚀力______。当年降水量在__________ mm之间,降雨侵蚀力急剧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较小。当年降水量超过450 mm时,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明显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从干湿区上划分,该乡属于________区,耕作制度是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资料,目前该乡的人地关系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协调? 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C4.A 5.解析:该作物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国家,其理想的生长环境应该是地中海气候条件,因此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是该作物理想的环境。 答案:D 6.解析:地中海地区的农产品还有柑橘、葡萄、无花果等亚热带水果。 答案:A 7.C 8.B 9.A 10.C 11.D 12.解析:该地是我国干旱的沙漠地区,大气降水少,下游的湖泊水量少,在乙图基本消失,因此灌溉水源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和河流。答案:C 13.解析:该地与华北平原相比,纬度高,热量差,华北平原是黄河、淮河和海河的冲积平原,土壤条件好,属半湿润地区,水分条件好,而该地降水少、光照充足是其优势。 答案:B 14.D【解析】 发达国家转嫁污染,发展中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措施均违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二、填空题 15.(1)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低廉、 前店后厂 (2)地缘优势和政策优势。 (3)①经济腹地比长三角小②经浇基础不如长三角好 ③大城市依托作用不如长三角强大④科技力星不如长三角雄厚。 (答出三点即可) 16.(1)从赤道向两极和从沿海向内陆的 热带 亚热带 暖温带 中温带 (2)较弱 300~450 增强 (3)半干旱 一年一熟 (4)存在的问题:①降水量少(或半干旱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或年际变化大),气象灾害对农业影响大;②过度垦殖,土地贫瘠,土壤侵蚀强度大(或水土流失严重);③耕作不合理,土地收益低,土地生产力低,土地利用不合理(或土地利用向恶性发展);④人口增长快,人均耕地减少;⑤农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水平低。 协调措施:①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草;②治理水土流失;③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土地生产力;④调整农业结构;⑤政府支持;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⑦控制放牧;⑧(适当)移民,缓解环境压力。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