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升级训练六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及自然灾害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2012·广东云浮中学)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 )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 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降低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2.(2012·广州执信中学)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下图表示南半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南半球多年平均雪线高度( )
A.在低纬度地区最低
B.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
C.在副热带地区最高
D.在中纬地区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2012·广东中山实验中学)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①→⑥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甲、乙两图。读图完成第3~4题。
图甲
图乙
3.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分别为( )
①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②由内陆向沿海的地域分异 ③由山麓向山顶的地域分异 ④由平原向高原的地域分异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如果某地水热状况与D和④地区比较相似,则对该地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带可能是热带草原带
B.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
C.水热资源丰富,盛产水稻
D.可能是我国重要的甘蔗种植基地
(2012·广州二模)读“我国30°N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示意图”(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完成第5~6题。
5.造成我国100°E以西地区叶面积指数较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海拔 B.降水
C.冰川 D.土壤
6.我国100°E以东地区植被叶面积变化,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纬度地带性 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
(2012·广东汕头高三第一学期质量监测)下图为“某大陆沿纬度45°在地质历史时期从古至今的四个阶段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第7~8题。
7.图①中大陆上的植被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8.图④中大陆东岸的气候类型最可能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2012·广东梅州二模)读“某类型森林海拔与地理位置分布相关示意图”,完成第9~10题。
9.该森林类型可能是(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10.如图所示,该森林主要分布于( )
A.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
B.亚欧大陆和南美大陆
C.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
D.澳大利亚大陆和南美大陆
(2012·广东粤西北九校联考)2010年8月7日,甘肃省舟曲地区突发特大泥石流,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泥石流堵塞白龙江形成堰塞湖,部分县城被淹没,电力、交通、通信中断,据此完成第11题。
泥石流流域示意图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形与泥石流形成无关
B.人类活动与泥石流形成无关
C.图中河流流向最有可能是自东北向西南
D.降水不丰富的地区不会形成泥石流
二、综合题(共56分)
12.(改编题)(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完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相互关系示意图”。填写图中代号代表的地理要素。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气候、水文、地形)
(2)运用上述原理分析下图中等温线分布规律的成因及其甲、乙、丙三地中甲和丙气温较低的原因。
(3)分析图示地区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
13.(模拟改编)(36分)读“某国地理环境要素关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国最可能是( )
A.印度尼西亚 B.英国
C.日本 D.新西兰
(2)结合上图,试简述该国气候、地形和水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3)某科考队赴该国实地科考,见证了以下景观的变化,试探究其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①同种植物开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逐步推迟。
②山脚森林茂密,山顶白雪皑皑。
③该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范围的北界纬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4)该国的传统民居多为木质结构,试分析其自然地理原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羊八井地热来自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与积雪面积大小无关;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导致山地针叶林带海拔上升。
2.C 解析:副热带地区气温高、降水稀少,故南半球多年平均雪线高度在副热带地区最高。
3~4.3.A 4.B 解析:第3题,图甲反映的是热量的变化,图乙反映的是水分的差异。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由内陆向沿海的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第4题,图甲中D≥10 ℃年积温约是4 000 ℃左右,④地区年降水量大约600毫米左右,符合温带季风气候。
5~6.5.A 6.B 解析:第5题,沿我国30°N,在100°E以西地区为青藏高原地形区,海拔高,气候寒冷,以高寒草地、荒漠为主,地表植被覆盖度小,所以该区叶面积指数较小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海拔。第6题,沿我国30°N,在100°E以东地区叶面积指数由沿海向内陆呈下降趋势,反映的是以水分条件为形成基础的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7~8.7.B 8.D 解析:第7题,根据经纬度定位,图中大陆是南美洲大陆,45°S附近的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第8题,图④中由于山脉阻挡西风气流,降水稀少,故大陆东岸的气候类型最可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9~10.9.D 10.A 解析:当海拔降到0米时,该森林出现在纬度60°~65°,该纬度带适合生长亚寒带针叶林;亚寒带针叶林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分布最广。
11.C 解析:坡度的缓陡与泥石流的形成关系密切;人类活动若破坏了地表植被则泥石流会增多;降水不丰富的地区发生泥石流的几率较小,但在偶然情况下也会形成泥石流,像舟曲的特大泥石流就是这种情况。
二、综合题
12.答案:(1)地形 气候 水文
(2)等温线走向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受地形(武夷山走向东北—西南)影响。受地形影响图中甲气温较低;受海陆位置影响丙气温较低。
(3)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主要自然原因是多山地丘陵,地势起伏较大,夏秋多暴雨。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原理。第(1)题,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生、发展和变化;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第(2)(3)题,首先读图进行空间定位,确定为武夷山地区,等温线分布受地形和海陆位置影响。南方低山丘陵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主要与地形和气候有关。
13.答案:(1)C
(2)该国气候主要为季风气候且海洋性特征明显,降水丰沛,河流水量充足,地形受流水侵蚀和冲积作用明显;由于地形坡度大,水力资源丰富。
(3)①反映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②反映了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拔的变化。
③反映了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主要影响因素是暖流的影响。
(4)该国森林资源丰富,取材方便,又多火山、地震,木质结构利于防震。
解析:由题图可知该国为日本,分析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应主要把握其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以山地为主的地形特征。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