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升级训练四 地理图表与计算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2·陕西西工大附中调研)某企业计划利用甲地的原料,在①②③④四地中选择一处进行生产,把产品销往乙地。四地该产品的单位成本见下表。据此完成第1~2题。
地点
原材料运费/元
产品运费/元
土地成本/元
研发成本/元
工资成本/元
其他成本/元
①
2
2
1
0.1
20
5
②
4
2
1
0.1
18
6
③
3
1
1
0.1
24
4
④
5
3
1
0.1
15
4
1.该企业可能是( )
A.甜菜制糖企业 B.集成电路制造企业
C.普通制鞋企业 D.化工企业
2.①②③④四地中,距离甲、乙两地最近的分别是( )
A.④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①
3.(2012·广州一模)由下图可知,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生产活动是( )
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构成示意图
A.交通运输 B.电厂发电
C.工业生产 D.毁林开荒
(2012·四川自贡三诊)下图是“我国1978年和2007年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示意图”。读图完成第4~6题。
4.1978年和2007年我国能源生产构成的共同特点是( )
A.以原煤为主 B.以石油为主
C.天然气比重上升 D.原煤的比重下降
5.有关1978~2007年我国能源生产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煤的生产量略有下降
B.原油生产下降幅度最大
C.非矿物能源增长两倍多
D.天然气生产增长约4倍
6.图示我国原油生产构成下降,但总量增加,其原因是( )
A.原油的需求量减少 B.国际原油日益紧张
C.能源生产总量大增 D.新能源的大量使用
(2012·石家庄一检)下图示意江苏、陕西、西藏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及其构成(a、b、c分别为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读图完成第7~8题。
7.关于三省区产业结构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丙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说明甲、丙的经济较乙发达
B.乙第一产业比重最小,是因其第二、三产业发达,产值高
C.丙第二产业比重最大,说明丙工业最发达
D.丙第一产业产值约为甲的10倍,说明丙农民人均收入高
8.据2008年人口统计,乙省区的人口死亡率高于丙省区,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医疗卫生水平较低
B.居民的营养水平较低
C.老年人口比例较大
D.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较多
9.(2012·广东汕头一模)下图为“1990~2009年珠江三角洲三大产业产值图”。有关该区域此时段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是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
B.是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
C.2000年以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进入到了后工业化发展时期
D.2007年,第二产业的产值高于第三产业
(2012·浙江湖州一模)下图为“2010年我国甲、乙、丙、丁四个省级行政区的用水结构图”。读图完成第10~11题。
10.甲、乙、丙、丁代表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北京、上海、广西、新疆
B.上海、广西、北京、新疆
C.广西、新疆、上海、北京
D.新疆、北京、上海、广西
11.据图可以判断( )
A.甲地生活用水比例高与该地喀斯特地貌广布有关
B.乙地工业用水比例高是由于该地高科技工业发达
C.生态用水比例丙地小于丁地说明丙地生态用水量小于丁地
D.丁地农业用水比例高于其他三地与丁地干旱的气候有关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2·广东惠州调研)(20分)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双三角洲)是我国两个重要经济区,阅读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双三角洲地区主要城市。
材料二:双三角洲地区基本情况(2007年)。
城市群
土地面积/104km2
常住人口/万
非农业人口比重/%
国内生产总值(GDP)亿元
进出口总额/GDP
长江三角洲
11
9 749
65
46 862
1.13
珠江三角洲
2.5
4 492
77
25 416
1.78
材料三:IC产业(集成电路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一般由设计、制造、封装三个环节构成,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重要的IC产业基地。下图是“2001~2007年我国IC产业产值(亿元)及结构变化图”。
(1)上海与广州相比,自转线速度较小的是________;材料一中所标出的珠江三角洲城市都有阳光直射的机会,深圳与惠州相比,每年先出现阳光直射的是________。
(2)从材料二可知,两个城市群相比,经济密度(单位面积GDP)较大的是____________,经济对外依存度较低的是____________。
(3)2001~2007年,我国IC产业产值居主导地位的是________环节,产业产值比重上升最快的是________环节。
(4)酸雨主要由________与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污染造成。双三角洲地区酸雨危害严重,减少这些酸性气体排放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5)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相比,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城市等级体系不合理、城市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请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措施。
13.(2012·安徽马鞍山一模)(36分)新一轮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召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世界未来能源需求结构变化预测图。
材料二:核电站主要用铀—235裂变产生的能量来发电,它不排放二氧化碳,产生的核废料也绝对封存。核电站运行需要大量冷却水。一座100万千瓦的核电站每年需要铀燃料30~40吨,而相同功率的火电站需要耗煤300万~400万吨。
材料三:上海2001年、2006年和2010年三大产业产值比较表
时间
上海市生产总值/亿元
第一产业产值/亿元
第一产业比重/%
第二产业产值/亿元
第二产业比重/%
第三产业产值/亿元
第三产业比重/%
2001
5 210.12
78.0
1.5
2 403.18
46.1
2 728.94
52.4
2006
10 572.24
93.81
0.9
4 969.95
47.0
5 508.48
52.1
2010
17 165.98
114.1
0.6
7 218.32
42.1
9 833.51
57.3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世界能源结构变化的趋势是什么?我国目前发展新能源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说明日本大力发展核电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分析,从2001年到2010年,上海三大产业的变化有何特点?这种产业结构调整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2.1.C 2.B 解析:第1题,该企业工资成本所占比重最大,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通制鞋企业属于此类。第2题,①地原材料运费最低,最接近甲地;③地产品运费最低,最接近乙地。
3.D 解析:比较图表数据可知,土地利用变更和林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最多。
4~6.4.A 5.D 6.C 解析:第4题,从构成图可以看出,我国的能源构成中以原煤为主。第5题,注意图中的数值为各能源所占的百分比,通过简单的计算比较可知,天然气生产增长了约4倍。第6题,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在增加,虽然原油所占的比重下降,但绝对数量有所增加。
7~8.7.B 8.C 解析:第7题,结合三图国民生产总值及其构成可知,甲、乙、丙分别为西藏、江苏和陕西,据此判断各选项正确与否。第8题,乙省区社会经济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缓慢,老龄化现象严重,人口死亡率较高。
9.C 解析:2000年以后第二、三产业迅猛发展,进入工业化发展的快速发展阶段。
10~11.10.A 11.D 解析:第10题,乙省级行政区工业用水比重最大,说明工业发达,为上海;丁省级行政区农业用水比重最大,为新疆。因此A项正确。第11题,新疆气候干旱,发展农业生产需要灌溉,农业用水比重较大。
二、综合题
12.答案:(1)上海 深圳 (2)珠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 (3)封装 设计 (4)硫氧化物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进行技术革新,减少酸性气体排放量及进行回收利用(推广原煤脱硫技术、工业尾气脱硫处理);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污染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降低机动车使用量及使用频率,减轻机动车废气排放总量。(5)加强城市群整体统筹与规划;构建区域核心城市,并提高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城市产业分工与协作,避免恶性竞争;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建设与合作(如广佛同城,深莞惠一体化)等。
解析:第(1)题,结合线速度的分布规律可知,上海纬度较高,线速度较小;结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可知,纬度较低的深圳先出现阳光直射。第(2)题,结合材料二计算并确定答案。第(3)题,结合材料三进行判断并得出结论。第(4)题,酸雨是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污染造成的。应采取改善能源结构、调整经济结构、改进技术及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等措施加以综合治理。第(5)题,从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加强分工与合作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分析。
13.答案:(1)趋势:煤、石油等能源的比例下降;生物能、风能和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上升。意义: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状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优化能源结构。(2)日本能源消费量大,石油等常规能源不足,对外依赖程度和运输压力大;核电能量巨大;核电清洁无污染,利于环境保护;日本资金和技术力量雄厚。(3)变化特点:三大产业产值均有增长;第一、二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意义:改变就业方向,改善民生;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经济地位;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等。
解析:第(1)题,世界能源结构的变化趋势从图中就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发展新能源的意义主要从能源紧张和能源结构及环境保护方向考虑。第(2)题,发展核电等新能源主要从市场、环保、资金、技术等方面分析。第(3)题,上海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说明其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其带来的意义要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角度分析。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