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区域是用某个指标或某几个特定指标的结合,在地球表面中划分出具有一定范围的连续而不分离的空间单位。不同区域形成的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据此回答1~4题。
1.下列有关区域及其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区域间没有明显的区别
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里的人们,也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
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特点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
2.下列关于各区域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三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水分
B.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热量
C.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水分
D.华北平原和松嫩平原——热量
3.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B.温暖季节短,生长期也较短,农作物复种指数低
C.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没有不利影响
D.气候条件优越,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甜菜
4.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开发早期,农业经济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平原的主要原因是( )
A.雨热同期的气候
B.黏重的土质
C.单一的农作物品种
D.平坦的地势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5、6题。
5.影响图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是( )
①酸雨 ②水土流失 ③风沙危害 ④能源短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图示区域最典型的地貌景观为( )
读我国某地区北水南调工程规划示意图。回答7~9题。
7.图示地区的南部需要从北部调水的主要原因是( )
Ⅰ.①河流域内降水量不大,蒸发较强 Ⅱ.①河流域有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而②河流域以沼泽为主 Ⅲ.①河中下游地区人口较稠密,重工业发达,需水量大 Ⅳ.①河含沙量较大,水质较差
A.Ⅰ、Ⅱ
B.Ⅰ、Ⅲ
C.Ⅱ、Ⅳ
D.Ⅲ、Ⅳ
8.该工程建设的有利条件是( )
A.地势北高南低,可以自流引水
B.经过地区主要是沼泽等荒地,占用耕地少
C.输水线路短,线路里程不到300千米
D.输水干线经过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
9.该工程建成后,对该地区的影响主要有( )
A.缓解哈尔滨市水资源紧张状况
B.有利于哈尔滨市城市结构的调整
C.改善该地区航运条件
D.减轻②流域的洪水危害
2009年5月1日,江苏淮安建设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标志正式对外开放,此标志的建设曾引起社会的广泛争议。读该区域图,回答10、11题。
10.近年来,城市M地下水水位以每年30厘米的速度下降,直接原因是( )
A.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补给不足
B.过量开采地下水资源
C.城市建设过快,水污染严重
D.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11.从地理的角度来看,很多人反对淮安市在N河上建设中国南北地理分界标志的原因是( )
A.该标志人为制造南北隔阂,团团圆圆的中国不应分南方和北方
B.南北地理分界不是几何学上的线段,而是有一定宽度的过渡区域
C.淮安市不再是人们公认的我国南北方自然分界线所处区域
D.建设南北地理分界标志并不能提高淮安市的知名度,更不会带来旅游业的发展
下图是中国产业转移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下列有关我国产业转移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外产业首先向我国沿海经济区转移
B.海外产业向我国转移,最初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
C.目前,制造业开始向“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等地区转移
D.目前,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大量转移至中西部地区
13.下列有关我国产业转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使沿海地区工业产值呈下降趋势
B.促进“长三角”的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C.三次产业转移均促进了“珠三角”的产业升级
D.对迁出地来说可能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近年来中国成为吸收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读日本产业外移地区投资比率表,回答14~16题。
时间
地区
亚洲(包括
中国大陆)
北美
欧洲
其他
1951~1994年
16%
44%
23%
17%
1994年以后
24%
44%
15%
17%
14.从区域分布来看,日本对外投资主要集中的地区和增长最快的地区分别是( )
A.北美、亚洲
B.欧洲、亚洲
C.北美、其他地区
D.欧洲、其他地区
15.20世纪80年代,日本出现了传统产业向国外转移的热潮,并持续至今。对日本这一阶段产业转移的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日元对美元大幅度贬值
B.日本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国际市场面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竞争
C.日本国内劳动力数量、质量下降
D.日本国内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
16.日本产业的持续外迁,对本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造成国内产业高度集聚
B.提高国内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
C.技术研究与创新能力减弱
D.本国失业率上升
二、非选择题(共36分)
17.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下图为某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阶段一、二期间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是________;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_______。(4分)
(2)简述阶段二时期该地区工业与城市的发展对当地的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3分)
(3)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整治,主要表现是——工业结构的调整:_________;工业布局的调整:________;生态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9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西气东输二线是我国一项战略性工程,是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部署中具有标志性的重大工程,是减少CO2排放、改善人民生活的民生工程,对增强我国克服金融危机的信心、保障我国能源供应、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1980~2003年能源生产和消费变化状况示意图。
(1)设计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主干管道走向时所考虑的主要社会因素是_______。(2分)
A.河流
B.交通
C.城市分布
D.农业类型
(2)简述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主干管道向南跨过长江后所经过主要地形区的地表环境特点以及铺设管道要克服的困难。(6分)
(3)材料二中,曲线①代表能源_______变化状况,曲线②代表能源______变化状况。试分析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特点。(6分)
(4)2008年,天然气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平均为23%左右,而在我国只有2.7%左右。试分析我国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前景。(6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