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水土流失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对水土流失形成机制和综合治理的研究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读下图,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坡度与侵蚀强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坡度为2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B.坡度在20°~40°时,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反而增加得最快
C.坡度在40°左右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D.坡度越大,坡面侵蚀强度越大
2.坡度在40°~90°时,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原因是( )
A.植被破坏的程度较轻
B.降水量少,且强度小
C.坡面径流流速小
D.受雨面积减小,使坡面径流量减小
3.鱼鳞坑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下图中最适宜植树的地点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黄河流域图,回答4、5题。
4.甲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重要的国际湿地,但近年来面积不断缩小,其主要原因包括( )
A.全球变暖导致蒸发强烈,湖水急剧减少
B.围湖造田造成湖泊面积减小
C.大面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水量减少
D.跨流域调水造成湖泊面积减小
5.图中乙、丙两地的最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
A.气候干旱、洪涝灾害
B.酸雨、水土流失
C.荒漠化、水土流失
D.水土流失、荒漠化
读1996~2006年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及原煤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变化图,完成6、7题。
6.针对图中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的变化趋势,应采取的对策是( )
①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②减少石油战略储备,降低对外依赖性 ③加强国际合作 ④积极开发新能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2000年以后图中两条折线的变化出现差异,下列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
A.煤炭出口量增加
B原煤价格高导致消费量减少
C.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D.煤炭利用率提高
2011年黄河汛期调水调沙于6月19日开始,持续23天,于7月12日结束。本次调水调沙将黄河下游主槽的最大过流能力进一步提高到4 000立方米每秒,在小浪底水库成功塑造了人工异重流,进一步深化了对河道、水库水沙运动规律的认识。据此回答8~10题。
8.黄河调水调沙是通过“人造洪峰”将泥沙带入大海,其利用的外力作用主要有( )
①流水侵蚀作用 ②流水搬运作用 ③流水溶蚀作用 ④流水沉积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黄河调水调沙多选在汛期来临之前,是因为( )
A.此时黄河水量最丰富
B.可为汛期泄洪提供畅通的河道
C.此时黄河河水含沙量最大
D.此时黄河下游河段需水量最大
10.综合治理黄河,除调水调沙外,还需要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 )
①中游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 ②下游加固大堤,清理河道 ③防治水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④建立水利枢纽,合理调节水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读下图,回答11、12题。
11.下列关于辽中南工业区钢铁工业、机械制造工业的优势区位因素,说法错误的是( )
A.丰富的煤铁资源
B.便利的海陆交通
C.资源型缺水严重
D.良好的农业基础
12.借鉴鲁尔区综合整治的经验,辽中南工业区发展经济的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
A.调整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B.治理环境污染,改善投资环境
C.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为企业培养人才
D.以重工业为主,发展高能耗产业
13.20世纪50年代以后,下图所示地区的钢铁企业经济效益开始下降,钢铁生产逐渐向欧洲以外的子公司转移。下列对其原因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煤炭资源逐年减少
B.世界性钢铁产量过剩
C.欧洲地区劳动力成本太高
D.石油大幅涨价
读右图,回答14~16题。
14.汉代以来,该区域南部人类生产活动范围沿河流迁移的总趋势是( )
A.从下游向上游方向迁移
B.从上、中游向下游方向迁移
C.上、下游往返迁移
D.向该地区地势最低处迁移
15.在M、N河流域曾经分布着面积广大的绿洲,但如今绿洲出现了大面积的退化,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减少,绿洲因闲置而退化
B.过度开垦导致生态失衡
C.流域油气资源开采不当
D.大水漫灌导致土地盐碱化
16.该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
A.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
C.流域统一安排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
D.上游修建水库解决用水不均的问题
二、非选择题(共36分)
17.读世界荒漠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据图描述荒漠的一般分布。图中有一处荒漠没有标出,请在图中用图例表示出来并用字母E标出。(4分)
(2)C地与B地纬度位置大体相当,但没有形成荒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2分)
(3)分析D地形成荒漠的原因。(3分)
(4)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问题最突出的地区,结合当地情况,试分析该地区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措施。(5分)
18.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 山西省是我国煤炭储量最丰富的省,其煤炭产量从1949年的267万吨,到2008年的6.56亿吨。59年间,山西共生产煤炭105.24亿吨,占全国生产总量的1/4以上;外调量约72.5亿吨,占全国省际煤炭净外调量的70%以上。山西煤炭还销往亚、欧、拉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煤炭出口占全国煤炭出口量的50%以上。山西煤炭工业无论是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还是在兴晋富民、支撑山西经济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1)简述山西省煤炭开采引起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8分)
(2)简述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8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