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下图为某条线路沿线宽200 km的范围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线是( ) A.亚欧大陆桥(中国段) B.第一条西气东输线路 C.西电东送北线 D.北煤南运线路  2.沿该线自东南向西北( ) A.经过我国地势三大阶梯 B.经过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等三大自然带 C.气温年较差呈增大趋势 D.生物风化作用越来越强  下图是我国三个地区甲、乙、丙三条河流各月流量(立方米/秒)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有关甲、乙、丙三条河流所在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河位于东南地区 ②乙河位于华北地区 ③丙河位于东北地区 ④乙河位于青藏地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三条河流的汛期均只在夏季 ②三条河流的流量变化均随降水量而变化 ③三条河流中流量季节变化最大的是乙河 ④三条河流中流量年际变化最小的是乙河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我国自长江口以南至北部湾西端的海岸线近似于一段圆弧,如图所示。读图,回答5、6题。 5.此圆弧圆心所在地的重点工程对圆弧内区域的最大意义是( ) A.供电 B.供气 C.旅游 D.供水 6.此圆弧范围内地理事物基本相同的是( ) A.经济地带 B.主要粮食作物 C.地形类型 D.土壤类型 【解析】 第5题,圆弧的圆心所在地是三峡地区,对圆弧内区域的最大意义是供电。第6题,该区域大致为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 【答案】 5.A 6.B 盆地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地貌单元。读图,回答7、8题。  7.我国西北部聚落分散的主要原因是( ) A.平原面积小 B.水源供给不充足 C.交通便利 D.山地面积大 8.①~④盆地的共同特征是( ) A.都属非季风区 B.都有内流区域 C.都有丰富的天然气 D.都发展了绿洲农业 下图是我国以农作物为原料的某种工业产品生产厂分布图。读图,完成9、10题。  9.该工业可能是( ) A.制糖工业 B.面粉加工工业 C.棉纺织工业 D.食用油加工工业 10.影响该原料农作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 B.水源 C.热量 D.地形  “四月的早晨,广阔低平的田野一望无际,船儿在密如蛛网的河流中穿梭。微风徐来,田里绿油油的稻秧迎风起舞,田边的采桑姑娘欢歌笑语,池中的鱼儿时而跃出水面,塘边上蔗苗茁壮,果树花香,一派春意盎然之景。”据此回答11、12题。 11.材料叙述的是下列哪个地区( ) A.黄淮海平原 B.东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渭河平原 12.该地的气候类型及耕作土壤分别是( ) A.温带季风气候,黄土 B.温带季风气候,黑钙土 C.亚热带季风气候,红壤 D.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稻土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下列关于该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山区处于皖、赣、豫三省的交界处 B.该区域的耕作土壤主要为水稻土 C.R铁路是经过我国省级行政中心最多的铁路线 D.图中①②③④四座名山中②④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4.家住重庆的一位教师欲乘火车到该图中④地旅游,距离最短的乘车路线是( ) A.襄渝线—焦柳线—湘黔线—浙赣线—京九线 B.成昆线—宝成线—陇海线—京九线 C.渝黔线—黔桂线—湘黔线—京广线—浙赣线—京九线 D.渝黔线—湘黔线—浙赣线—京九线 2009年9月14日上午9时20分许,我国海南航天发射场在海南省文昌市破土动工,标志着我国新建航天发射场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我国已建成使用的三座航天发射中心是:酒泉、西昌、太原。航天发射中心的选址,要考虑水源、气候、气象、交通、地球自转等因素。读图,回答15、16题。  15.与前三座航天发射中心相比,我国第四座航天发射中心最突出的区位优势是( ) ①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快 ②季风气候,降水丰富 ③海上运输方便 ④大气能见度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6.我国的四座航天发射中心中,同时位于内流区和西部经济地带的是( ) A.酒泉 B.太原 C.西昌 D.海南 二、非选择题(共36分) 17.读我国某地一月份等温线图(单位:℃),完成下列问题。(20分)  (1)A地的气温________;B地的气温________。A、B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4分) (2)A地形区为________;C地形区为________。根据图中信息说明判断理由是什么?(4分) (3)图中河流D是________;该河流在图中河段水文特征有________。(3分) (4)C地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葡萄种植业,使之成为我国最佳的优质酿酒葡萄生态产区之一。分析C地区发展葡萄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3分) (5)E城市是________,通过C、E地的铁路线是________。试述C、E一带地区在交通上的重要意义。(6分)  18.阅读下列两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上中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喀什是中国的西大门,它地处亚欧大陆中心,边境线长达982公里,与五国接壤,有6个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开放,具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独特区位优势。甲、乙两图为该地所在区域图和地质剖面图。  材料二 发展“红色产业”是喀什农业生产的一大特色,红花、番茄、枸杞是该地区“红色产业”的三大支柱,其中番茄酱是重要出口创汇产品。 (1)材料一中提到的“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中的“一路”是指________。(1分) (2)图甲中的A处的地形类型为________,图乙中的B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________。结合甲乙两图简析甲图所示主要地形的成因。(5分) (3)运用所学原理,结合当地的地理条件,分析该地区的番茄色红、质优的自然优势条件。(4分) (4)请从地理位置、交通两方面,分析喀什经济特区发展的优越的区位条件。(6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