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5分钟 总分:100分)
考查知识点
试题难易分布
基础
中档
稍难
区域矿产资源的开发
1、2、3、4
14、15
河流的综合开发
5、7
6
区域农业发展
8、9
11、21
10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12、13
22
资源跨区域调配
18
16、17
产业转移
19、23
20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读“我国2000年与2007年能源消费结构图”,回答1--2题:
1.通过两图的对比,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我国石油的消费量在减少 B.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在增加
C.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尽合理 D.洁净能源的比重在上升
2.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对山西能源基地的影响表现为( )
A.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 B.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运输
C.提高了煤炭的开采水平 D.提高了煤炭的经济效益
读内蒙古自治区“煤变油”工艺流程示意图,回答3~4题。
3.我国在内蒙古自治区启动“煤变油”工程,其主要布局理由是( )
A.区域内石油资源十分短缺 B.区域内煤炭资源十分丰富
C.区域内科技力量强大 D.区域内输油管道密集
4.从图示信息看,内蒙古自治区“煤变油”工程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A.工艺流程复杂 B.环境污染严重
C.水资源短缺 D.消费市场狭小
读下列材料,回答5---7题:
材料一 玛纳斯河发源于天山山脉中段的依连哈比尔尕山乌代肯尼河43号冰川。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利枢纽的坝址以上流域面积4 637 km2、多年平均径流量12.21亿m3,分别占该河山区部分的90%和92%,是准噶尔盆地南缘最大的一条河流。
材料二 下图为肯斯瓦特水利枢纽位置示意图。
5.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利枢纽建成后,对该河原有水电站的影响为( )
A.发电量减少 B.冬季发电量增多
C.利用率降低 D.夏季发电量增多
6.玛纳斯河肯斯瓦特水利枢纽的建设,对当地的影响有( )
①满足当地对电力的新要求 ②有效控制和调蓄山区洪水,降低洪灾的发生频率和对下游的危害程度 ③使下游灌区水资源配置量减少 ④改善玛纳斯河的航运条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下列关于新疆玛纳斯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域面积广,植被覆盖率高
B.流域内地形雨丰富、蒸发量小
C.地处温带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D.地处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
【答案】:5.B 6.A 7.C
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下图为河南省某地酒精化工集团基于“建设循环经济社会”的产业构想。读图完成8~9题。
8.该产业设想对农业的影响是 ( )
A.加剧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
B.有利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C.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
D.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外出务工的竞争能力
9.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列最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活动是 ( )
A.北方的退耕还草 B.湖区的混合放养
C.东北的大豆和小麦间作农业 D.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
土地潜力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自然要素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的评价,揭示土地生物生产力的高低和土地的潜在生产能力。下图为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等级划分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与图中显示信息不符的说法是( )
A.Ⅰ级土地生产力高,适于各类农业生产
B.Ⅲ级土地用于耕作时受到一定的限制
C.Ⅴ级土地适宜自然保护区、林区、放牧
D.Ⅶ土地比较适宜于发展农牧业生产
11.美国Ⅰ、Ⅱ级土地主要分布在( )
A.西北部地区 B.西南部地区 C.中部地区 D.阿拉斯加州
下表是1995~2000年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比较表。阅读表中数据回答12~13题。
比较项目
长江三角洲数据(以珠江三角洲为100)
1995年
2000年
人均GDP
73.9
73.6
科学家与工程师占
从业人员比例
128.2
157.3
出口依存度
24.8
35.5
实际利用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
51.7
48.7
12.从表中可以看出1995~2000年期间 ( )
A.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GDP增速超过了珠江三角洲
B.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向型经济增速低于珠江三角洲
C.长江三角洲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比珠江三角洲少
D.长江三角洲地区科技力量比珠江三角洲地区雄厚
13.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出口依存度”低于珠江三角洲,可能的原因有 ( )
①受地形影响,珠江三角洲的国内市场比长江三角洲狭小
②长江三角洲地区科技实力比珠江三角洲地区雄厚 ③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基础比珠江三角洲地区薄弱 ④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政策存在差异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12.D 13.A
【解析】:第12题,从表格文字和数据信息来推断,把珠三角看作100时,长三角人均GDP在1995年和2000年分别为73.9和73.6,数值下降,表明增速不及珠三角;从出口依存度来看,长三角从1995年的24.8增加到35.5,表明外向型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从实际利用外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来看,尽管长三角1995年和2000年分别为51.7和48.7,但这是一个相对值,实际上长三角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可能高于珠三角,因此其绝对值可能比珠三角高,在这里注意不能将绝对值和相对值混淆起来看待;再从科学家与工程师占从业人员比例来看,长三角1995年和2000年分别为128.2和157.3,明显超过了珠三角。第13题,珠三角受北部南岭的影响,国内市场比长三角小,长江三角洲地区科技实力比珠江三角洲地区雄厚。
下图是地处热带太平洋中的一个岛屿。现有一支青年志愿者队伍,欲对该岛进行开发。该岛盛行较强的东南风,有流速较大的河流及森林。据此并结合图分析完成14~15题。
14.有关该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岛位于北半球 B.该岛的相对高度可能是850千米
C.该岛的面积可达900平方千米 D.图中农场的农业地域类型最有可能是混合农业
15.关于该岛屿的开发与发展设想合理的是( )
①在乙地建设小城镇,大力开发森林资源 ②在丙地建设盐场比甲地更合适
③在丁处建设港口和城镇 ④在戊处建设风能发电站,并营造海防林
⑤逐步建设环岛公路和铁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读”资源跨区域调配路线图”,完成16—?18题。
16、图中①—?⑤跨区域调配的资源分别为( )
A、能源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B、矿产资源、水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生物资源
C、能源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能源资源
D、矿产资源、水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能源资源
17、图中①⑤资源调出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 )
A、荒漠化、水土流失 B、空气污染、水土流失
C、地面塌陷、土壤的盐碱化 D、土壤的盐碱化、空气污染
【答案】 A
【解析】 ①资源调出区为新疆塔里木盆地,主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⑤为云南、贵州和广西三省区所在的高原、丘陵地区,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18.上述跨区域的资源调配( )
A、改善了调出区资源浪费问题
B、促进了调出区的资源保护意识
C、资源调配的前提是调出区和调入区社会经济共同的可持续发展
D、加大了调出区的环境污染
下图是”中国产业转移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9---20题。
19.有关我国产业转移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外产业首先向我国沿海经济区转移
B、海外产业向我国转移,最初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
C、目前,制造业开始向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等地区转移
D、目前,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大量转移至中、西部地区
20.有关我国产业转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使沿海地区工业产值呈下降趋势
B、促进长三角的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C、三次产业转移均促进了珠三角的产业升级
D、对迁出地来说可能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答案】 19.A 20.C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海外产业首先向我国沿海地区转移,最初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目前制造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三次产业转移都促进了珠三角的产业升级。
二、非选择题:(共三大题,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材料1:2011年6月18日下午,第二十二届哈洽会第四次新闻发布会召开。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副巡视员李殿君就北大荒集团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始于1947年,经过三代北大荒人60多年的艰苦奋斗,在昔日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上,建成了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据悉,“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实现北大荒新跨越”是本次北大荒集团展区的主题。
材料2: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和粮食流通格局图。
(1)根据材料2,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甲、乙、丙三个商品粮基地,并填下表。(4分)
商品粮
基地
最主要的优势条件
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
甲
乙
夏季光热充足、
昼夜温差大
丙
旱涝灾害频繁
(2)简要说明箭头A、B、C对西部地区的积极意义。(4分)
(3)为增强“北大荒”品牌的竞争力,北大荒农垦集团在今后生产中应采取哪些合理措施?(6分)
【答案】:(1)
商品粮
基地
最主要的优势条件
最主要的限制性因素
甲
人均耕地多
热量不足
乙
水资源不足
丙
光、热、水充足
【解析】:第(1)题,主要分析比较影响甲、乙、丙三地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水资源等状况。甲地纬度高,热量不足;乙地位于西北内陆,水资源不足;丙地位于江河的中下游,光、热、水资源充足,但洪涝灾害频繁。第(2)题,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为保护生态环境,应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减少粮食种植,故需要从东、中部地区运进粮食。第(3)题,从加大科技投入,保护农业生态,提高产品附加值,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分析。
22、图13示意中国东某区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扩大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表4 1991年和2009年R河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
(1)据表4归纳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8分)
(2)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8分)
【解析】该题以热点材料国家“十二五”规划为背景材料来命题,综合考查区域经济发展。
(1)根据表4中1991年和2009年R河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变化,可以总结出R河三角洲经济区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滩涂比重略有增加,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少;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的这种变化,说明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等方面。
(2)R河三角洲经济区是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主要从市场、交通、科技、人才、政策等方面来分析。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1:东部与中、西部关系图(图12)
材料2:据《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2月9日报道:春节长假结束后各类企业陆续开工,中、西部与东部争抢民工的现象在各地拉开战幕,“民工荒”再次引起了各方关注。
材料3:劳动力争夺折射出的是中国近年经济格局的变化:2011年1月仁宝集团成都生产基地开工;2月台湾纬创集团成都生产基地正式开工;富士康宣布投资30亿美元在成都建设生产基地……不仅是电子信息产业,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在加速西进。此外,开发农村及西部市场、加大在西部的基础设施投资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
(1)试分析中、西部在与东部的“民工”争夺战中的优势。(12分)
(2) “用工难”反映了东部地区原有的相对优势正在逐渐丧失,请结合材料提出东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的策略。(12分)
【点此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