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5分钟 总分100分) 考查知识点 试题难易分布   基础 中档 稍难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3、4、6、7、26  1、5  2   世界自然带的分布  8、9、12、13、25   16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规律  11、22、27 14、21、23、24  15  山地垂直地带性 17、18、19 20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每题3分,共75分) 1.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 )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 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降低 A.①④?? ?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据此回答2~3题。 2.增加植被覆盖与扩大水域面积对局部地区气候影响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 A.增加空气湿度 B.调节空气温度 C.减小附近风速 D.美化当地环境 3.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 (  )。 A.土壤肥力下降,产生盐碱化 B.洪涝灾害加剧 C.渔业产量增加 D.三角洲面积扩大 下图是我国鄂尔多斯(中部某地)地区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自然地带摆动关系示意图。据图和所学知识回答4~5题  4.该地区自然地带 A.呈西北-东南方向延伸 B.数量的增加与热量相关 C.数量的减少与水分相关 D.数量的变化与地形有关 5.该地区 A.湿润期来自西部的水汽增加,使自然地带向西部摆动 B.湿润期森林草原农牧业带扩大,可以大规模进行开垦 C.干燥期沙地面积有扩大趋势,应注意营建防护林体系 D.短时期内发生湿润期和干燥期转变是受全球变暖影响 读部分地理事物数量的纬度差异示意图(图7),回答6-7题。  6.下列叙述,符合图7所示的动物种群数量分布规律的是( ) A.南半球的种群数量多于北半球 B.信风带的种群数量多于西风带 C.低纬地区的种群数量少于中纬地区 D.森林地带的种群数量少于草原地带 7.结合图7中的信息判断,世界特大城市数量纬度差异的形成,主要由于( ) A.气候、土地资源的差异 B.生物、土地资源的差异 C.矿产、生物资源的差异 D.气候、矿产资源的差异 生物量一般是指生物在某一特定时刻单位空间的个体数、重量或其含能量。图5示意我国某区域地上生物量、年均温和年降水量随经纬度的线性变化。读图回答8~9题。  8. 该区域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是 A.从西北向东南递减 B.从西南向东北递减 C.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D.从东北向西南递减 9. 该区域的自然植被主要为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温带草原 C.温带荒漠 D.亚寒带针叶林 读图,完成10~11题。 11.图示区域的自然景观(  )。 A.以东西方向变化为主 B.以南北方向变化为主 C.以热带荒漠植被为主 D.以亚热带常绿林为主 12.图中陆地东部地区自然带对应的气候条件是(  )。 A.热带草原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读世界植被类型分布图,完成13—?14题。  13.上图中,图例所示的植被类型是( ) A、森林 B、草原 C、沼泽 D、荒漠 14.图中a、b两种植被类型,分别体现了( ) A、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a—垂直地域分异 b—非地带性 C、a—非地带性 b—垂直地域分异 D、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①→⑥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甲、乙两图。读图完成15~16题。  甲  乙 15.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分别为(  ) ①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②由内陆向沿海的地域分异 ③由山麓向山顶的地域分异 ④由平原向高原的地域分异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6.如果某地水热状况与D和④地区比较相似,则对该地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带可能是热带草原带 B.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 C.水热资源丰富,盛产水稻 D.可能是我国重要的甘蔗种植基地 下图为“四地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图”,甲地位于南半球,其余均位于我国。读图回答17~18题。      甲      乙      丙      丁 17.当甲地西坡山麓植被凋零时,四地昼长由长到短的排序是(  ) A.甲>丁>丙>乙 B.丁>甲>丙>乙 C.乙>丁>甲>丙 D.丁>乙>丙>甲 18.丙地可能是(  ) A.天山 B.秦岭 C.大兴安岭 D.阴山  雪线是指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的界线,雪线处的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林线是划分高山区景观类型的一条重要生态界线。读图,回答19~20题。  19.图中显示的高山自然景观,位于 A.热带地区 B.温带地区 C.沿海地区 D.内陆地区 20.随着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增加和森林面积的减少,中纬度地区的雪线和林线的海拔高度的变化将是 A.雪线上升,林线下降 B.雪线下降,林线上升 C.雪线上升,林线上升 D.雪线下降,林线下降 读非洲和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分布图,回答21~22题。 21.甲乙两图中自然景观相似的一组是 A.a-①      B. b-②     C.c-③      D. d-④ 22.甲图中c自然带在南半球呈南北走向,其主要原因是 A.海陆位置 B.洋流 C.大气环流 D.地形 【答案】21、D 22、B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带。第21题,甲图表示的自然带分布是a为热带雨林带;b为热带草原带;c为热带荒漠带;d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乙图①②③④依次位于雪线以下,①表示高寒荒漠带;②表示高山草原、草甸带;③表示高山针阔叶混交林带;④表示常绿阔叶林带。故选D项。第22题,c自然带在非洲西南部由于受沿岸寒流影响呈南北狭长分布。故选B项。 净增的有机物质干重(NPP)与温度变化,降水量变化的关系。据此完成23~25题。  23.图2信息显示,三类森林中 A.②的NPP对温度的变化最不敏感 B.NPP与温度变化都成正相关 C.②的NPP对降水的变化最敏感 D.NPP对降水的变化都很敏感 24.三类森林分布的海拔自低至高依次是 A.③①②?? ?B.③②① ???C.①②③??? D.①③② 25.若①为针阔叶混交林,则该山可能位于 A.河南省??? B.吉林省??? C.安徽省??? D.福建省  二、非选择题:(共二大题,2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材料1:2011年10月15日,黄河防总在西宁召开2011~2012年度黄河防凌会议,总结上年度黄河防凌工作,分析本年度黄河防凌形势,安排部署今冬明春黄河防凌重点任务。凌汛是冬季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冰凌对河水阻碍,使河水水位抬升而形成的水位上涨现象。 材料2:甲、乙两区域图。  (1)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内的相关内容,完成下列表格。(6分) 黄河三角洲 宁夏平原  自然带类型  草原、荒漠过渡带  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  根据当地问题自然、社会等特点,拟定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 ××地区土地盐碱化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请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将甲图中贺兰山以西荒漠化自然因素(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等)之间的关系选择填入下列表格中。(3分)  A.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 B.地面变干燥 C.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少 (3)根据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6分) 【解析】:第(1)题,两地中甲为黄河三角洲地区,温带季风气候区,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农作物为小麦,乙为宁夏平原,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荒漠化明显,研究性学习针对当地情况,合理选择即可。第(2)题,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植被减少,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下渗减少,蒸发增强,地面变得干燥,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空气的湿度降低,降水减少,会加剧荒漠化的趋势。第(3)题,植被破坏,地表缺乏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加剧,进而引起土壤、大气、地貌等的改变。第(4)题,河流出现凌汛现象的原因是有结冰期的河流,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结冰期和融冰期都有可能出现。该河段自南向北流,冬季气温低有结冰期,因此可能出现凌汛现象。 27、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阅读下图,回答问题。(10分)  1) 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4分) 2)甲、乙两地虽然气候类型相同,但两地的植被景观却略有差异。从两地全年降水分配差异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3分) 3)丙地虽然远离赤道,但自然带类型却与甲、乙两地的相同,简析其原因。(3分) 【答案】1) 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2)甲地降水年内分配差异较大,7、8、9月多,12、1、2月少;而乙地全年降水均匀,因此造成两地植被景观的差异。 3)该地处于迎风坡,终年受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影响;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常年流经,因此丙地自然带类型与甲、乙两地的相同。

【点此下载】